文/張 鵬 孫墨笛
媒體融合背景下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研究
文/張 鵬 孫墨笛
隨著媒體融合時代的來臨,我國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深入、全面、系統地認識媒體融合的特點、本質和內涵,才能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進行創新;只有借助媒體融合的力量,才能健全現有高校黨建與思想教育工作的組織機制,整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資源,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尋求媒體融合時代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
媒體融合 高校黨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創新
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推進,必將給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深遠影響。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高校黨建是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黨歷來重視高校黨建工作,其在高校各項事業的發展進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媒體融合時代的到來,創新了高校黨建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途徑。
隨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媒體融合的加速推進,高校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著融合媒體的熏陶和滲透,對世界的判斷和認知也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著變化。
1.基于“互聯網+”理念,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利用各種新媒體技術創新方式方法,已成為媒體融合時代的必然要求。信息的獲取、閱讀、學習方式發生的深刻變革,提升了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的實際效果。運用新媒體平臺開展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是密切黨群關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的有效途徑。目前,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高校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道德和法制觀念的培養。傳統的思想教育方式,如老師在課堂傳授、運用校園廣播、學校官網以及校園刊物等,具有較強的可控性,但實際效果有限。但媒體融合形式下的思想教育形式多樣,黨員可隨時隨地進行理論學習。僅就高校理論學習新媒體平臺為例,根據其所依托的技術可分為:基于Web網絡的高校理論學習新媒體平臺,如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辦的“北京高校黨員教師在線”;基于移動終端的高校理論學習新媒體平臺,如重慶市委組織部、重慶市委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主辦的“黨建云客戶端、黨員教育客戶端”等;基于無線通信網的高校理論學習新媒體平臺,如“北京印刷學院等高校的黨員學習彩信(手機報)”;基于社交網絡的高校理論學習新媒體平臺,如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團委的“北大新傳黨團課堂”微博,等等。
2.缺乏媒體融合的經驗,導致監管難度增加,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復雜化。媒體融合時代,大學生接受的信息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相當一部分的不法分子利用微信公眾號、交友軟件、微博以及電子郵箱這類開放的、不易監控的新媒體為高校學生灌輸不健康的思想,使高校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受到沖擊。廣泛的信息傳播途徑使得相關監管部門的工作難度不斷增加,信息源頭追查難度增大,給網絡監管及預警處置和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增加了難度。智能手機攝像功能強大,在校園發生突發事件時,學生可以通過實時錄像上傳到網絡,使得每一次突發事件都能呈現在社會的每個角落,給學校造成被動局面。不僅如此,校園新媒體違法犯罪活動也時有發生,比如,利用手機發布不正當的言論、傳播色情信息等;利用微信、聊天軟件進行考試作弊等。又如,當前因“校園貸”造成的多起惡性事件,多數是不法分子通過互聯網平臺實施的犯罪。
高校學生心中的世界是開放的、虛擬的、自由平等的;在價值觀上,他們否認學習的苦役性,主張生活的娛樂化,這就需要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進行切實有效的引導。在當前媒介融合如火如荼的形勢之下,高校應該結合媒體融合時代的特點,對思想政治教育途徑進行多元化的創新。
1.融合觀念帶來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變革。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偏向于說教和強迫接受,從效果來看,效率較低。融合觀念給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的理念轉變。宏觀層面,國家通過加強頂層設計與政策引導,將新媒體、融合媒體的使用應用于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之中;中觀層面,各高校可將融合理念應用于高校黨建及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理想教育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滲透和教育;微觀層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將轉變觀念,運用更為有效的融媒體手段開展工作,不再是機械的一對一、點對點教育。
2.融合技術帶來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方式方法的變革。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依靠老師授課的方式,安排固定的時間和課堂,具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媒體融合時代下的新媒體技術主要是依靠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和無線通訊技術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通過校園網、微信公眾號及慕課等形式隨時獲取所需的知識和信息,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多種媒體技術獲得所需教授的信息并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以視頻、語音、圖片、文字甚至是符號的形式向學生展示需要傳授的內容,并且可以通過新媒體實時地上傳到教育平臺,及時將黨和國家的思想政治方針及正確思想傳達給學生,進而開拓了高校老師教書育人的空間。融合機制帶來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原有機制的變革。此外,通過新的傳播方式,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同時面向多人甚至是整個學校,速度更快、范圍更廣、影響更深刻。
當前,不少高校探索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改革方案,其中就有運用移動媒體等進行技術層面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如何發揮媒體融合優勢,占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高地”,仍需堅守如下原則。
1.提升理論素養,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在媒體融合時代,冗雜的信息不僅能夠迷亂學生的心智,也能使一部分思想教育工作者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在魚龍混雜的信息時代,更應當提高思想教育者的綜合素質,這也是加強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假若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那么也會在無形中影響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阻礙學生的健康發展。在新媒體時代下,思想教育工作者更需要給學生起到一個很好的帶頭作用,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2.轉變思維方式,更新教育理念。在媒體融合時代,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應該應該與時俱進轉變思維方式,不斷加深對媒體融合環境下新媒體的認識,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優化,改變原先枯燥無味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高校學生的課堂積極性,進而促進思想政治知識的吸收和轉化。比如,在教學的過程中建立微信群、開通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等。這些具有時代特征的媒體方式能夠使老師和學生在虛擬的交流平臺具有平等的話語權,有利于激發接收者的學習熱情,與老師形成良好的互動,取得有實效的教育效果。
3.通過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學生道德素質。高校在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加強媒體融合時代下思想道德素質的教育,保證學生的頭腦清醒,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第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媒體融合時代道德觀。手機媒體作為媒體融合時代最常用的媒介方式,使用手機媒體是個人問題,一般情況下沒人監督,但在使用手機媒體時應該增加自律意識,嚴格要求自己。現在的大學生主見性較強,學校應該通過正確的方式對其進行引導,不沉迷于手機網絡,更不要使自己蒙受不必要的損失。第二,高校制定相關規范約束學生網絡不文明現象的發生。比如不瀏覽黃色網站、不傳播病毒、不剽竊別人的信息、不散布不正當言論等。
4.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減輕“媒介依賴”與“媒介焦慮”。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媒體融合的發展豐富了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同時不良信息的泛濫和誘惑的增多,干擾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高校應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以各種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當下,手機成為大學生最青睞的產品,軟件開發商為迎合大學生的趣味開發各種各樣的APP,當手機不在手邊的時候,有的學生會出現心神不寧甚至暴躁的現象,產生嚴重的手機依賴。醫生指出,“手機依賴癥”的高發人群就是大學生,高校應該通過校園廣播、網上課堂等形式普及手機心理健康教育。
[1]劉穎悟,汪麗.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與內涵解析[J].中國廣播,2012(05).
作者張鵬系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機電學院團委書記孫墨笛系人民論壇雜志社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