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俊艷
(南京市青少年宮,江蘇 南京 210000)
在音樂教學中升華少年兒童情感
喬俊艷
(南京市青少年宮,江蘇 南京 210000)
音樂是擅長抒發情感的藝術,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其目的不僅僅在于讓少年兒童掌握多少技能,更重要的是萌發初步的欣賞美、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因此,必須把欣賞、感受和表現等作為音樂教育的宗旨,通過音樂教師的引導,讓少年兒童在教與學的情感體驗中陶冶情操、汲取知識、收獲快樂,進而促進每一位學生健康、愉悅地成長。
少年兒童;音樂教育;素質教育
音樂課堂是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我們應該重視兒童的音樂教育,用音樂來豐富幼兒的生活,陶冶兒童的情感,使兒童的性情通過音樂的洗練,而達到至精至純的陶冶,以至于引導兒童以快樂的精神來塑造自己的生活。”筆者認為,音樂是一種娛樂活動,更是一種審美藝術,少年兒童通過參與音樂活動,感知音樂作品的藝術美,能夠在愉快活潑、富有藝術特點的活動中感受到快樂,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獲得美的感受。筆者在音樂教學中,注重利用音樂的特殊教育功能,通過課堂的設置和創新,增強音樂課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少年兒童的審美情趣,升華少年兒童的情感,對少年兒童進行美德教育,促進少年兒童德、智、體、美諸方面健康和諧發展。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詹姆斯·約翰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一個人的某方面興趣與他的志向結合起來時,那么,離成功就已經不遠了”。在一切學習的動機中,興趣是最積極活躍的因素,是一切活動的源動力,在此動力之下少年兒童會產生參與、認識和探究的心理傾向,對感興趣的事物,他們總會主動、愉快去探究它。在音樂教學中,筆者抓住少年兒童活潑好動、好跳、好唱的特點,力求使音樂課游戲化、情景化,用邊玩邊學的教學方法,使少年兒童體驗到和“玩”一樣的感覺,自覺自愿地、快樂地投身活動之中,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的過程中去感知音樂。比如,在歌曲《豬八戒吃西瓜》的教學中,筆者先是在飯前飯后讓幼兒觀看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使他們了解這個故事的基本情節,然后在教學中讓孩子在歌曲的伴奏下,模擬豬八戒捧著西瓜、大口吃、摸肚皮等動作,幼兒很快地進入情況,把歌曲學懂、學會;在歌曲《十二生肖》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隨著音樂進程創編聽到的動物形象,配合做動作的模仿,然后再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屬相,逐步引導找全十二生肖、排出先后順序,最后用歌聲巧妙地唱出來、用游戲生動地演出來,學生們都爭先恐后,興趣濃烈、無比興奮、非常快樂。幼兒對新鮮的事物都充滿好奇,筆者注重利用幼兒的這一好奇心,從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貼近生活的事物等為出發點,創編《小魚游》、《小雪花飛呀飛》等音樂游戲,由于這些都是幼兒常見的一些小動物以及親眼所見、親耳所聽過的和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感興趣的事物,所以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參與性很高,在不知不覺中調動了熱情、培養了興趣、激發了能力。在上公開課《小樹葉》時,筆者就采用變魔術的形式導入,先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幼兒參與熱情很高,課堂中還設置了風吹樹葉的游戲,讓孩子用身體來表現樹葉被風吹落的樣子,幼兒在輕松的環境中,不僅學會了歌曲,還懂得樹葉會隨著季節變換而變化,學到一些基本的自然知識。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說過:“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經常表現為不同的形式。”我國教育實踐家馮恩洪認為,“學校永遠有差異,學校永遠無差生。提倡用賞識的目光面對每一個有差異的學生,讓每個學生的名字都充滿神圣和莊嚴。”因此,素質教育一定要正視差異、善待差異,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現并放大學生的閃光點,極力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音樂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課堂,不僅僅是音樂技能的培養,其根本目的在于通過音樂教育,讓少年兒童獲得身體、智力、情感、個性、社會性的全面和諧發展。因此,筆者在教學中靈活指導策略,尊重每位幼兒的個性,注重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每位幼兒擁有健康的身體、完美的人格、和諧的關系。少年兒童的性格各有不同,有些孩子活潑外向,敢于表現,有些卻自卑內向。在課堂教學中,筆者設計了由易到難小步遞進的“階梯”式教學方式,提出合適的要求,盡可能使教育個別化、個性化,使每個兒童都能按各自的步調發展。注重發現每位少年兒童的閃光點,盡可能給每個少年兒童當領頭人的機會,如讓他們擔任指揮、領唱、領奏等,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少年兒童都能滿足自我表現的需要,樹立自信心。少年兒童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時候他們的想法在成人眼里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是不能否定他們的想法,在音樂欣賞時,筆者多鼓勵孩子用語言來描述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少年兒童的語言能力、感知力、記憶力等都得到了發展。在音樂游戲中,加強對少年兒童合作意識和規則意識的培養,針對一些孩子缺乏與人溝通的能力和團結合作的意識等實際,在音樂游戲中,角色和同伴的選擇,都以他們為主體,在一定的規則下合作完成,少年兒童的交往、協作、紀律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在組織合唱教學中,起初分組練得很好,一合成就會亂套,筆者耐心向孩子們講述團結一心、協調配合的道理,讓大家明白一個人唱得再好,與別人不一致、不協調也是不行。慢慢地,學生學會了適應別人,懂得了團隊合作。在此基礎上趁熱打鐵,通過排練《兩只老虎》《快樂頌》等小合唱,逐步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攜手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在潛移默化中喚醒和激勵他們,學生的集體意識、競爭意識都不斷得到強化。
《心理學大辭典》中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音樂是抒發人類情感最直接、最形象的藝術形式,好的音樂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精神力量。現在的學生,由于環境優越,加之獨生子女多,家長百依百順,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獨斷專行等不良個性品行,通過情感化課堂教學,在教師強大的人格力量影響下,可以幫助他們逐步養成健康的個性品行,從而使學習行為得到情感影響的強大動力。音樂是一種審美藝術,少年兒童通過感知音樂作品的藝術美,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獲得美的感受,可以從中識別和領悟到事物中的是非、正誤、美丑;音樂藝術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像春雨點點滴滴滲透到兒童的內心情感、心靈深處,可以起到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比說教更有說服力,更深刻,更持久。兒童歌曲中的歌詞均以具體、形象的語言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在音樂教學中運用情感教育,讓少年兒童在唱唱跳跳中受到思想教育,更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習的效率。在組織《唱臉譜》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就把激發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作為重要目的,給大家觀看外國人唱京劇、學變臉的視頻,引導孩子們認識到,外國人對我們的國粹都如此推崇、癡迷,作為炎黃子孫更應該熱愛我們自己的國家、國粹。學生們從起初的不敢張嘴、表情生硬,到后來模仿越來越到位,情緒越來越投入,有的甚至隨著音樂的流動搖頭晃腦,唱得有板有眼、聲情并茂。除此之外,筆者還有幾個比較成功的案例。比如,十月份單位組織紅歌會,編排歌表演《國家》,在“國是我的國,家是我的家,我愛我的國,我愛我的家,我愛我國家”的激情演唱中,讓少年兒童感受了國家是我家的自豪,激發了愛祖國的情感;在《雪絨花》一課教學,組織大家欣賞不怕寒冷,勇敢、堅強地生長在高山上的雪絨花的生成狀況,使大家深受啟發,領悟到要做一個不怕困難、勇敢擔當的孩子;組織歌曲《少先隊員之歌》教學中,讓孩子回憶并講述加入少先隊時的情境和心情,讓孩子知道自己長大了,要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愛祖國愛人民,刻苦學習、不怕苦累,時刻準備建立功勛。這些通過音樂的學習,不僅提高了少年兒童審美情趣,也在藝術的氛圍中,提高了品德修養。■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
[2]張娟.如何打造學生喜歡的音樂課堂.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廖家驊.音樂審美教育.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4]李珍云.讓美的情感在音樂中升華.教育教學研究,2011,15.
[5]耿寧.音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現代教育教學導刊,2014,05.
[6]何乾三.西方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論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