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春英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高校民樂合奏課程的師生情感融合研究*
顏春英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高校民樂合奏課是綜合音樂理論與各種民族樂器技能的課程,本文從師生情感融合的角度進行研究,涉及了教學中師生如何進行情感溝通、如何處理技術與情感的融合,還具體的分析了《金蛇狂舞》樂曲的情感融合,并提出了自己的學術觀點。
高校;民樂合奏;情感融合
民樂合奏是很多高等院校長期開設的一門課程,作為一名長期從事該行業的人員,在這幾年的專業教學中,我經常考慮該課程的教學必定要特別注重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因為一個大教室中幾十號人,每個人的步調必須與指揮一致,否則就沒辦法做到統一的程度,多溝通也有利于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創造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一,教師要理解和尊重學生的情感。首先教師要把自己的位置要擺正,不能以高姿態來對待學生,從學生角度考慮何感化他們。大學生基本都是成年人,都能用心體會老師的態度,真誠溝通,替學生考慮,他們才能自覺地練習,努力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練習任務,合奏排練時,學生才有用渴望的眼神看著老師,師生之間才會有情感的共鳴,互相尊重才能和諧的把事辦好。
第二,專業教學中要處理好“理”與“情”的結合,教師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不能太專斷,音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應適當的聽取學生的建議,在不經意間或許還能得到很好的排練效果。在排練與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自己融入進去,聲情并茂,感染和帶動學生,讓學生完全跟著教師的指揮手勢與身體律動,完全投入在音樂中。如此一來,既培養了師生間的感情,融洽了關系,使教學過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機遇音樂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尤其是民樂合奏這門課程,各種不同的樂器、各個不同的聲部,如果不經過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那是沒有辦法融合在一起的。首先各個聲部長管好各個聲部,讓每個人在技術上、音準上都過關,這樣也更利于把握學生動態,建立良好的反饋信息,才會更加有效地完成專業教學任務。
任何一個集團,都會有成績靠后的人員。我院的民族樂團的弦樂聲部,基本上有輔修的同學占1/2,那么在演奏節奏、旋律復雜的地方時,他們的技術往往是欠缺的,達不到老師想要的效果,我們也不能一味的訓斥,更不能置之不理,應該實施以老帶新、以好帶次,鼓勵他們正視自己存在的不足,努力練琴,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大的進步,這樣我們的課程建設才會更加完善。
“情”是音樂表現最核心的部分,我們經常會說某個人的演奏很動情,吹拉彈唱的最高境界最終都會歸結一個“情”字,如果沒有將它表現到位,整首樂曲將會索然無味。
民樂合奏它不像獨唱、獨奏,獨舞,它講究的是合作。那么教師(同時也充當著指揮的角色)是要把樂隊幾十人的情感進行統一的,是要求我們每一位演奏者必須盡力追求做到最好的。俗話說“一個好的獨奏演員不一定能掌握好合奏形式”,因為它注重的是統一,演奏者心里的喜怒哀樂情感通過指揮的調配、帶動起來,一致表現最真實和直接的音樂。然而,音樂的風格各異,演奏出的聲音是必須符合樂曲的風格和類型,不同的樂曲有著不同的韻味,民樂合奏作為目前很多高校都開設的一門課程,同時它也是一種較常見的藝術表演形式,有著極其廣闊的音樂表現力,以“情”為基準、以“情”為目標,這也體現了上課教師的水平,也決定了這個樂團演奏的高度。
我們常常在歌唱中聽到這樣的語言“氣息不好、氣息不穩”等等。其實不然,在樂器演奏當中氣息也是致命的招數,如果呼吸不對,完全會打亂音樂的進行。所以整個樂團的人員都必須聽從指揮的調配,統一呼吸,這樣音樂的線條感才會一致。如《金蛇狂舞》這首民樂合奏曲,屬于較歡快的曲風,那么樂曲開始基本以淺呼吸為主,根據斷句來呼吸。
音色是民樂團中最頭疼的事情,西洋的管弦樂隊已有很長的歷史,而且它們樂器之間的音色高度融合、高度統一。而我們的民樂團基本是效仿它們來做的,我新型民族樂隊出現之始,尚未拋棄傳統樂隊的音樂思維方式。聶耳的《金色狂舞》就保留有吹打音樂中對答式的配器方式。但是,當民族樂隊進一步發展時,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作曲家大量吸收西方樂隊的寫法來進行民族樂隊的配器寫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樂隊特色的發揮,民族樂器的演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束縛,致使民族樂隊失去了活力,幾乎成了“蹩腳的管弦樂隊”。所以在演奏中,弦樂部分應該把音色拉奏得更加厚實;彈撥樂要把音色演奏得更集中、更富顆粒感;打擊樂要掌握正確的打擊方式;吹奏聲部一定要注意氣息的飽滿與穩定。完全領會指揮的意圖進行演奏,每個聲部都要完整融合,這才是民樂合奏的真正意圖。■
[1]陶紀泉,金英子.關于高師音樂教育中器樂合奏課教學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中國音樂,2006,04.
[2]周邦春.地方高校器樂合奏課教學改革路徑探索[J].戲劇之家,2016,09.
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項目《高校民樂合奏的異質融合研究》研究成果(XJK016CGD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