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瑩瑩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淺析德奧浪漫主義時期合唱作品的演唱風格
任瑩瑩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浪漫主義的緣起,有著深刻的社會、政治、文化根源。18世紀末19世紀初,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工業革命的影響,給德奧帶來了進步與思想的洗禮,較之前更加崇尚感情的主觀性、對大自然有了追求與熱愛的情感以及對未來生活開始有更多的幻想與希望。18世紀首先發生在德國文學領域的“狂飆突進運動”,這種主張預示了德奧浪漫主義時期的精神,對于德奧在這個時期的作品風格產生重要的影響。本文將通過對浪漫時期德奧背景、德奧重要作曲家及其合唱作品的特征來分析合唱作品的風格特點。
浪漫主義;德奧合唱作品;風格特點
德奧在18世紀70年代形成了浪漫主義的表現理論,具體體現在音樂藝術上更加重視心靈的活動,相較客觀的外在東西的模仿,更加認為聽從內心世界,遵循自己的感受才是唯一重要的,德奧這時期的音樂家們認為“一位藝術的天才永遠不會囿于形式的法則”,這種主張就是德奧典型的“狂飆突進”思想,這是導向19世界德奧浪漫主義運動的直接因素。浪漫主義運動最早在德國文學中誕生,體現了德奧浪漫主義人們追求崇高的理想和熱烈的情感表現,追求個性化的表現方式的精神,尤其德奧藝術歌曲最為突出。
浪漫主義時期的德奧藝術歌曲與當時的社會政治、情境密切相關,政治上,德國、奧地利在封建復辟后逐漸成為反對民主改革的政治中心,政治的動蕩與黑暗生活的壓迫導致人民逐漸喪失信心。為了重新找回民族的希望,音樂家們在藝術的殿堂里重新自由翱翔,這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他們沉迷于尋找民族的傳統,挖掘和整理了許多的奧民族詩歌以及古老的民間傳說,在音樂作品里表達自己個性的豐富情感,將個人體驗與幻想表達淋漓盡致。因此,德奧浪漫時期的音樂家們懷著狂熱的情感譜寫了許多著名的合唱作品,這些作品都體現了整個德奧浪漫史的典型風格,下面我將通過勃拉姆斯、舒曼、舒伯特、馬勒這四位著名音樂家的合唱作品為代表典范淺析其演唱風格與特征。
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這首《德意志安魂曲》,是他最偉大的聲樂合唱曲。這是一首把合唱、獨奏與管弦樂完美結合在一起的聲樂套曲,共有七個樂章,樂曲內容取材于路德教圣經,在表現手法上,歌詞由原來的拉丁文改為德文,以合唱傳統的基本領悟為基礎,對作品進行大膽新穎地創新。最重要的是,音樂與唱詞配合得渾然一體,整部作品充滿激昂、悲壯的情調,又充滿了崇高的人性安慰,使我們感受到其背后隱含的勃拉姆斯對人生對宗教的深刻感悟。
《茨岡》是一首由德國著名詩人海涅作詞的經典四聲部加鋼琴伴奏的合唱曲,其旋律優美,曲風獨特,音樂形象生動,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舒曼在這首曲子中勾畫出茨岡生活的自然圖景,表現了很強的民族性格,一方面表現出他對茨岡人自由生活的歌頌與向往,另一方面有表現出他對于茨岡人居無定所的簡樸生活的同情,情感對比強烈,音樂表現力豐富。
《自由之神》是一首具有代表性及演出價值的四部合唱作品,這是一首帶鋼琴伴奏女聲合唱,其旋律音域都展現了女聲歌唱的魅力特色,而且輪廓線條簡潔有序,同時很好的發揮了女生音色的表現力。這首合唱作品更是突出了舒伯特特有的用音樂來描繪歌詞的天賦,他運用伴奏來烘托歌詞,使音樂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音樂的表現更為自由。歌詞采用的是克萊斯特的《贊美詩》的前四個詩節,曲式上是以對比的各樂段來制造更強烈的喜劇效果,其旋律親切但音域很高,速度變換比較大,音樂對比比較強烈,而鋼琴伴奏似乎是在模仿管弦樂團的音色,使得整體音樂效果更加豐滿。
馬勒的這首《復活頌歌》是《第二交響曲》中的終曲,代表了整個音樂的最高潮。這首無伴奏的混聲合唱作品中的詩詞主要使用了德國詩人克洛普施托克的《復活》,在詩詞中體現了馬勒對死亡認識的新態度,從一開始的消極、諷刺到最后轉變為積極、豁達的人生態度。最后凱歌式的合唱形成巨大的高潮,交響樂的烘托使音樂在崇高的音響中結尾,體現了馬勒不甘被命運擺弄的強烈態度,從生與死的角度解釋深刻人生哲理。
由這幾首著名作品中總結出浪漫主義時期德奧合唱作品豐富的演唱風格與特征有以下幾點:
第一,浪漫時期的德奧合唱作品開始追求多樣化的風格,出現了各種不同類型以及風格迥異的音樂,并且在作品中傳遞了各種反傳統的思想以及對創新的追求。
作曲家及演唱者的主觀成分和創新精神增加,合唱作品的演唱以個性化為重點,注重情感的表現。
第二,此時的合唱不僅僅單一的出現在合唱作品中,它被運用到各個領域,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使得其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樣化,這種變化是典型的浪漫主義新觀念的體現。早期無伴奏合唱的聲音觀念慢慢退出音樂世界的新潮流中,取而代之的是合唱逐漸融入各種歌劇、清唱劇以及聲樂交響曲等當中。
第三,合唱作品中音樂的對比進一步加大,音樂中的音域更加寬廣,音色也更加豐富,影響層次多,力度變化更加強烈,以及在速度節奏上,表情符號的運用上更加得靈活自由,音樂的伴奏變得尤為豐富,多以鋼琴伴奏模仿交響樂音色為主,整體音響效果更加的豐滿,更具表現力。
第四,隨著浪漫主義美學的發展,合唱作品中更加注重和諧觀念,在作品中聲部更加具有層次感,各聲部的交替疊加尤為自由以及主觀意識更加強烈。
第五,古典的合唱原則逐漸被新的浪漫原則所代替,合唱作品的和聲語言更具個性化,體現在作品多使用半音階來加強音樂的氛圍,主調和聲風格更為明顯,大多為主調音樂。
第六,這時期的標題音樂逐漸占據優勢,合唱作品更多強調的是結構與色彩,強調音樂與繪畫、詩詞等其他藝術相結合,在表現手法等藝術形式上,喜歡用夸張的手法。
第七,這時期合唱作品非常注重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性,情緒的表達以及音樂的敘事性更強了。音樂家們的宗教意識逐漸淡化,宗教情感逐漸減弱,多以表現自己的個人體驗感悟以及對各種事物的幻想為主,浪漫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更為突出展現。
本文通過對浪漫主義時期德奧的作品發展背景以及德奧作曲家其中四首著名合唱曲的主要特色的分析,簡單的總結了整個浪漫主義時期德奧合唱作品的演唱風格。在對每一首合唱作品的分析過程中,被德奧音樂的民族性與作者對人文精神、自由意志的狂熱追求而深深地打動,這四首合唱作品是浪漫時期德奧民族音樂的典型代表,展示了這時期德奧合唱作品的重要演唱風格,通過這篇文章的閱讀,可以使音樂學習者對于德奧合唱作品的演唱有很好的幫助。■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6-18.
[2]艾布拉姆斯 著.勵稚牛,張照進,童慶生 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批評傳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271-280.
[3]葉松榮.歐洲音樂文化史論稿-中國人視野中的歐洲音樂[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4]韓斌.西方合唱音樂縱覽[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
[5]楊鴻年.合唱訓練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