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曦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重慶 400000)
地方高校音樂表演復合型人才的知識與技能拓展研究
——基于社區文化人才需求
任 曦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重慶 400000)
基于地方高校音樂表演專業的發轉現狀,我們可以看到音樂表演專業的專業水平和能力與專業音樂學院的學生有較大的差距,在現有生源情況下地方高校音樂表演復合型人才的知識與技能拓展就迫在眉睫了。本文從社區文化人才的實際需求出發,開展對地方高校音樂表演人才培養模式開展研究,以爭強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畢業以后就業的時效性及競爭力大有實際的研究意義。
地方高校;音樂表演專業;復合型人才
“復合型人才”,是指以某個專業為主,兩個(或多個)專業基礎知識為輔,具備多種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這種人才熟練掌握本學科相關的鄰近專業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在工作中擅長擔任多種角色。在當今多元化社會中,經濟文化等各領域得到空前發展,使社會對人才的標準逐漸提高,過去單一型人才很難適應崗位的需求,復合型人才日益受到社會和就業市場的廣泛歡迎。復合型人才具備較厚實和寬廣的知識基礎,跨學科的知識結構相關度適宜使之充分交叉融合并易于產生新的知識、思維方法和綜合能力,具備較好的創新能力[1]。
我國音樂表演專業教育在過去二十年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除全國專業音樂學院和藝術院校以外,地方綜合性大學、師范類院校、理工科院校、民族學院、職業技術大學等等高校都成立了音樂(藝術)學院,大量招收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從宏觀的社會意義和需求上講,藝術教育的空前發展對于提高我國國民的綜合素質、藝術修養具有積極的意義,尤其能助力欠發達地區的文化建設,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然而,音樂表演專業在全國范圍內的總體就業率長期處于低下水平。2014年7月1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布了《近兩年就業率較低的本科專業名單》,“音樂表演”專業就是其中15 個就業率較低的專業之一[2]。根據中國知網近80余條同類研究的搜集和梳理,結合本課題組在相關院校和就業單位的初步調研,我們認為根源在于音樂表演專業的定位和頂層設計的缺陷問題,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實際需求不符,課程設置不合理。傳統的培養方案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適應表演院團的需求,勝任單純表演類的崗位,而無法適應來自于更多其他企事業的用人需求:有扎實的音樂表演專業背景,并兼具相關職位需求的工作能力——而這樣的人才可稱為“音樂表演復合型人才”。顯而易見,培養音樂表演復合型人才是順應社會和就業市場對于人才需求導向的必要,為了更好地應對文化藝術的蓬勃發展,高校應建立好培養音樂表演復合型人才的頂層設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社區,作為社會有機體最基本的內容,隨著“大政府、小社會”向“小政府、大社會”的社會管理格局轉變,也隨著社會成員身份由“單位人”向“社會人”的轉變,這一基本生活單位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文化建設是社區建設的核心,社區建設離不開文化建設,豐富文化生活可陶冶人的美好情操,培育人的高尚品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3]。作為與人們生活密切聯系、息息相關的社區,為就業市場提供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課題組通過前期以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沙坪壩區渝碚路街道辦事處等多個社區管理部門和慕斯、神話傳媒等幾家致力于社區文化推廣的中小型企業進行就業調研,調查結果顯示,社區文化建設人才緊缺、有相當多的崗位歡迎具有音樂表演專業的畢業生。
課題組選取重慶市大渡口區、綦江區、秀山縣三個區縣文化館進行調研。作為縣、市一級的群眾文化單位,這些文化館的主要職能是開展社區的群眾文化和宣傳工作,是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和一線陣地。
一方面,文化館是社區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和氛圍營造者,將社區群眾從繁雜的工作事務中解放出來,帶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給予展示自我的機會,并搭建社區鄰里交流與溝通的橋梁。大渡口區文化館每年定期組織文藝專干到社區基層進行文藝演出,深入大渡口的每個街道、鄉鎮和社區。綦江區文化館每逢大型節日都要舉行社區文藝匯演活動,如迎春群眾文藝匯演、“月滿南州鄉愁濃”中秋專場演出等。秀山縣文化館也組織了類似的社區活動,如“送歡樂下基層”、“花燈歌舞進社區”、“精準扶貧、文化同行”等。
另一方面,文化館是群眾文化活動的引領者和教育者,有意識地開設不同形式的公益性社區教育和培訓,以有效地提高群眾的專業水準和素養。調研單位都舉辦有音樂、舞蹈、書畫、攝影等文化惠民培訓活動,群眾對于社區培訓活動的參與熱情非常高。
此外,文化館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記錄工作、宣傳工作和培訓工作等。如大渡口區的“泛川派古琴藝術”、綦江區的“永城吹打”、秀山縣的“花燈歌舞”等音樂舞蹈類非遺項目均由文化館專干負責。
通過調研和專訪,課題組認為,為適應文化館的系列文藝工作,音樂表演專業除了自身表演才能以外,還要加強群文理論、文藝活動編排、舞臺美術、攝影攝像、中國民間傳統藝術等知識和技能。
我國社區文化建設一直處于各級政府直接組織與管理之下,形成了社區文化建設的政府直接管理模式,在街道辦事處一級設有文化工作的管理部門,有的還設有“群眾文化工作指導委員會”、“街道文明共建辦公室”等形式的工作部門,對社區文化建設進行專項指導、協調與管理[3]。課題組在重慶市沙坪壩區覃家崗街道和渝北區鴛鴦街道進行了課題專項調研。
覃家崗街道的政府行政組織機構中設有文化服務中心,在文化服務中心指導下各社區多設立群眾文體中心,舉辦文體藝術節、新春年會等活動,此外成人校培訓、微型少年宮、社區樂團等文藝組織形式。鴛鴦街道打造“一街一品”、“一社區一特色”,持續培育“鍋莊舞”文化品牌,在各社區培育精品文體社團2-3支,確保群眾文化活動常辦常新。建設白鷺社區文化中心,迅速推動街道文化中心、金谷社區文化中心建成投用,并做好相關管理工作,向居民提供綜合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
相比文化館的工作,街道辦事處及下轄社區文化站的工作細節分支較多,群眾接觸面廣,服務對象眾多。然而,存在社區專業性文化隊伍匱乏,文化工作者缺乏相應管理經驗、組織協調能力等問題。
不同于極少部分從事專業表演方向的人才培養目標,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在音樂表演專人才培養方案上應盡快跳出誤區,最大限度地適應不斷變化的人才市場?;谏鐓^的調研過程與結果分析,為更好地實現就業市場(特別是更加廣闊的社區就業市場)與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對接,課題組認為應著力培養具有開闊的文化視野、良好的音樂素養和較強的服務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掌握較扎實的音樂表演專業理論和技巧、具備組織、策劃和管理能力的復合型表演人才和管理工作者。
復合型人才是創新型、應用型人才,所學知識和技能不是多學科的簡單相加,而是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并通過實踐形成新的知識和技能,能不斷更新思維來思考解決問題。社區文化需求的音樂人才,是具有整體思維結構和綜合知識素養,集唱(彈)、演、教、節目編導等技能于一身,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的復合型人才。
應用型本科院校需根據音樂表演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設置合理的課程結構,將課堂教學作為拓展綜合知識和技能的渠道。在整合現有專業基礎課、主干課的基礎上,增設應用型較廣、實踐意義較強的選修課程,如藝術管理、社區管理、舞臺節目編導、攝影攝像等等。同時改革學業評價機制,圍繞培養目標制定評價標準。
課題組建議,在師資隊伍上應著力引進“雙師型”教師,聘用豐富實戰經驗的業界精英作為職業導師,為課程開發、課程實施提供軟件保障,利用一系列社會資源搭建起社區藝術實踐的平臺。
[1]潘柳燕.復合型人才及其培養模式芻議[J].廣西高教研究,2001(06):51-54.
[2]王文俐.音樂表演專業的現狀、性質及課程改革[J].人民音樂,2015(05):61-63.
[3]于艷艷,卓思廉.社區管理[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1.
[4]雷鳴,張桂蓉.企業社會責任與社區建設[J].改革與開放,2010(12):120.
G642
A
重慶市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項目,《地方高校音樂表演復合型人才培養教學改革研究——基于重慶市社區文化人才需求》(項目編號:153174)。
任曦(1982—),男,漢族,重慶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表演及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