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彥
(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學院,上海 200083)
提升幼兒教師彈唱水準的伴奏編配策略探析
顏 彥
(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學院,上海 200083)
幼兒歌曲彈唱本質上是將歌曲演唱、鋼琴彈奏和伴奏編配技術相融合的音樂表現形式。通過伴奏編配技術,選擇與自身彈唱能力相符的伴奏類型和音型,揚長避短地實現個體彈唱整體音效的最優化,是提高幼兒教師彈唱水準的最有效方式。
幼兒教師;伴奏編配;彈唱
幼兒教師資源緊缺是我國學前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目前國內幼兒師資的來源、組合十分復雜,合格的幼兒教師所占比例遠不達標,對學前教育目標的實施、質量的提升均帶來造成的困難。隨著國家二孩政策的全面實施,合格的幼兒師資匱乏對幼兒師資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幼兒歌曲彈唱是幼兒教師在音樂活動中必備的專業技能,是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中最具實用性和綜合性的學科,也是針對幼兒教師最具實踐價值的教學內容之一。
從表面上看,彈唱是鋼琴演奏和歌曲演唱的簡單配合。但實質上絕大部分的幼兒歌曲彈唱是對現有幼兒歌曲旋律進行的自配、自彈、自唱,因此不難理解,幼兒歌曲彈唱本質上是將歌曲演唱、鋼琴彈奏和伴奏編配技術相融合的音樂表現形式。
在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的調研中發現,幼兒教師彈唱能力的個體差異很大:有的彈奏能力強卻歌唱水平不高;有的歌唱能力強但彈奏水平不夠;有的彈奏和歌唱兩方面能力都弱;還有彈唱單項能力都不錯,但伴奏編配能力不強。由此可見,大多數幼兒教師在歌曲演唱和鋼琴彈奏方面的能力失衡現象較為普遍。
幼兒教師在鋼琴彈奏過程中常見困難有:多音彈奏困難、八度彈奏困難、遠距離跳躍困難、快速跑動困難、節奏把控困難、指法設計困難和變換調性困難等。
由于教師的鋼琴基礎各不相同,對多音的把控能力也相差很大,同時彈奏的音越多,對大腦和手指的反應要求越高;所以,最容易完成的音型是全分解音型,其次是半分解音型,而柱式音型要求過硬的三音彈奏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對于存在多音彈奏困難的幼兒教師可采用單純分解的伴奏音型來化解多音彈奏困難。
八度彈奏對手指橫向韌帶要求較高,而八度和弦和快速的八度雙音對彈奏技術和琴鍵手感要求很高。因此,對于存在八度彈奏困難的幼兒教師可通過避免使用帶八度的伴奏音型和八度旋律來化解八度彈奏困難。
快速地完成遠距離音型需要良好的鍵盤空間感和眼手快速反應能力,在伴奏音型中帶低音半分解音型和帶低音柱式音型都需要較好的遠距離跳躍能力;特別是帶低音柱式音型需同時具備三音和弦和遠距離跳躍兩種能力,對多音控制能力和遠距離跳躍能力均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對于存在遠距離跳躍困難的幼兒教師可采用手指空間移動幅度較小的非帶低音音型來化解遠距離跳躍的彈奏困難。
對于彈奏音符密集的音型(即使用小于等于十六分音符的全分解音型)時,需要具備各種快速連音跑動的能力,特別是全分解音型中的多音單向和單反分解音型更是需要具備快速完成穿跨、跨指、擴指和左右交替等多種能力。因此,對于存在快速跑動困難的幼兒教師可采用音符密集程度較低的伴奏音型來化解快速跑動的彈奏困難。
在各種伴奏音型中,含有附點節奏、切分節奏、三連音節奏等復雜節奏的伴奏音型對節奏把控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對于存在節奏把控困難的幼兒教師,一方面可采用簡單均勻節奏的伴奏音型來化解節奏把控困難,一方面可開展復雜節奏的專題培訓,采取一課一型的訓練方法,使幼兒教師提高復雜節奏的把控能力,
鋼琴彈奏常見的指法類型有順指、擴指、縮指、穿指、跨指等,其中,順指、擴指和縮指的彈奏只涉及手指橫向韌帶的運動,較為簡易,而穿指、跨指等指法類型的運用牽涉到手部多種肌肉和韌帶的運動,較難掌握。采用正確的指法順利的完成幼兒歌曲的彈奏,一方面需要較高的指法設計能力,在不同走向的旋律和伴奏音型中運用不同的指法類型及搭配,一方面需要掌握各種指法類型的彈奏法。幼兒歌曲一般樂句長度、音程跨度有限,因此對于存在指法設計和彈奏困難的幼兒教師,可在樂句短小、音域不寬的幼兒歌曲中多采用順指、擴指、縮指的簡易指法來化解指法設計困難。
變調彈奏兒童歌曲是幼兒教師必備的彈唱基本功之一,只有具備了變調彈奏能力才能適應兒童音域差異化的需求,從而順利的完成歌唱教學活動;變調彈奏困難在幼兒教師中普遍存在,對于很多幼兒教師而言,問題迫切而棘手。
通暢地游走在二十四個大小調之間,完成任意調性的伴奏彈奏,不僅需要具備超強的首調意識,還需要具有嫻熟的鍵盤空間感,因此沒有大量時間和精力來積累經驗很難實現,這對于大多數幼兒教師來說難度很大。
出于對黑鍵的陌生和恐懼。普遍認為升降號越多的調性越難換調,而升降號越少則越容易控制,因此對于存在變調彈奏困難的幼兒教師,可通過牢固掌握兩升兩降以內的變調彈奏來化解變調彈奏困難。比如歌曲《送別》原調為降E調,三降,幼兒教師可根據需要就近變調為兩升的D調或一降的F調,這樣既化解多升降引起的彈奏困難,又對幼兒演唱的音域影響不大,從而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幼兒教師在歌曲演唱過程中常見的問題有:音準問題、氣息問題、發聲問題、吐字問題、共鳴問題、換聲問題等,通過伴奏編配能夠規避歌曲演唱中的音準問題,是歌唱和彈唱過程中需要關注的首要問題。
根據音準把控能力的不同,筆者將歌唱者分為音高獨立型、音高輔助型和音高依賴性三種類型,針對不同類型的幼兒教師可采用相應的伴奏編配策略提升個體的彈唱水準。
能在無伴奏、多聲部或音高干擾的環境中獨立準確把控歌唱音高的類型稱為音高獨立型。該類型幼兒教師具有很強的音準把控能力,在編配伴奏時,可無所顧慮的選擇伴奏類型,即無旋律伴奏、移位旋律伴奏和原位旋律伴奏;特別推薦音高獨立型幼兒教師使用彈奏簡易且效果高級的無旋律伴奏。
在歌曲旋律提示音的輔助環境中能準確把控歌曲音高的類型稱為音高輔助型。該類型幼兒教師具有一定是音準把控能力,在伴奏編配時不宜采用完全無旋律提示音的無旋律伴奏,但推薦使用含有旋律主干音等提示音的原位旋律伴奏,比如歌曲《蝸牛和黃鸝鳥》的歌曲旋律中大量存在同音反復,在歌曲伴奏的旋律聲部保留強位主干音的同時省略其他同音,不但有效提示了歌曲旋律,還降低了伴奏彈奏的難度。
在完全相同的旋律環境中才能跟唱準確完成歌曲音高的類型稱為音高依賴性。該類型幼兒教師不具備音準把控能力,在伴奏編配時只能采用最基本的原位旋律伴奏,即右手完整彈奏歌曲旋律的伴奏譜類型來完成彈唱。
幼兒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活動中除了因為鋼琴彈奏和聲樂演唱困難影響彈唱質量外,還常因為存在伴奏編配手段單一、伴奏音效單調無趣等問題,而無法成就高水準的彈唱。
在歌曲伴奏中常用的編配手法有:和聲設置法、織體編排法、留白處理法、裝飾設計法和復調編配法,幼兒教師在編配歌曲伴奏過程中巧妙的運用其中一種或幾種設計,可大大提升歌曲的意境和情趣,更好地促進幼兒音樂審美的形成。
很多幼兒教師在編配幼兒歌曲時往往只會運用Ⅰ級、Ⅳ級和Ⅴ級和弦進行和弦配置;更有一些無伴奏編配基礎的教師,單一地使用調式主和弦敷衍了事;造成和聲效果既單調又無亮點,有時還會形成過多的不協和音響效果。
以正三和弦為和聲框架,恰當地點綴副三和弦及變和弦來提升歌曲意境的手法稱為和聲點綴法。在歌曲情緒波動或轉折處配置色彩一致的特色和弦,可使和聲效果豐富多變;在終止式前使用Ⅱ級或Ⅴ/Ⅴ和弦,可強化終止感,比如在兒童歌曲《幸福拍手歌》的結尾采用Ⅱ-Ⅴ-Ⅰ,在豐富了和聲色彩的同時鞏固了終止功能。可見,音樂審美能力強的幼兒教師在歌曲恰當的采用和聲點綴手法可使歌曲富有新意。
編排與歌曲風格、情緒相符的音型織體來提升歌曲意境的手法稱為織體編排法。一方面,很多民族和體裁的音樂都具有特征節奏型,比如新疆風格多用切分節奏型,探戈多用附點節奏型等;一方面,不同情緒的歌曲也需要采用恰當的伴奏織體與之配合,比如:活潑的歌曲可用跳音半分解音型,抒情的歌曲可用連音全分解音型等;在歌曲的不同樂段幼兒教師還可采用不同的伴奏織體,更好地體現歌曲的情緒變化,從而避免單調使用一種伴奏織體的尷尬,使歌曲特色鮮明、豐滿生動。
在歌曲片段或特定拍位采用留出空白的特殊處理來提升歌曲意境的手法稱為留白處理法。對于歌唱水平高的幼兒教師,在范唱過程中大膽采用歌曲片段留白處理,不但展現了歌唱的魅力,還豐富了彈唱的形式,比如在歌曲《茉莉花》的前四個樂句采用清唱,將歌曲伴奏處理成留白,從第五樂句開始慢慢加入無旋律伴奏,與前四句形成對比,可獲得格外純凈的聲音效果;對于節奏感好的幼兒教師,可在伴奏音型中使用“強拍休止”的留白處理,使伴奏簡潔流動、充滿活力;對于鍵盤空間感不強的幼兒教師,可在伴奏音型中使用“尾拍休止”的留白處理,從而化解彈奏困難。總之,在歌曲伴奏編配中恰當的采用留白處理手法可在降低鋼琴彈奏難度的同時偶獲“大音希聲”的效果。
在歌曲“過門”、空隙和旋律音中設計裝飾性素材來提升歌曲意境的手法稱為裝飾設計法,其中裝飾性素材既可以是音階、琶音、和弦轉位、旋律動機等裝飾音組,也可以是倚音、波音、顫音、琶音記號等裝飾音。
“過門”是歌曲前奏、間奏和尾奏的俗稱:設計裝飾性前奏能幫助幼兒提前進入歌曲情景,設計裝飾性間奏可在銜接樂段的同時提高伴奏的欣賞性,設計裝飾性尾奏更能延續歌曲的意境;在歌曲的長音和空隙設計裝飾性經過句既避免了機械的停頓,又增加了作品的流動性;在伴奏旋律音中設計各種裝飾音,能為歌曲伴奏增添亮點,比如在歌曲《鈴兒響叮當》的樂句尾音處添加高八度倚音,使伴奏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因此對于鋼琴彈奏能力較強的幼兒教師,在伴奏編配中運用裝飾設計手法,能增加歌曲的靈動和生機。
通過為歌曲旋律編配復調聲部來提升歌曲意境的手法稱為復調編配法,該種編配法是高層次的伴奏編配手法。在帶旋律伴奏的旋律聲部添加對比雙音或直接編配對比聲部,與歌曲旋律形成對比復調,可增加伴奏的立體音效;在歌曲長音或伴奏聲部編配模仿旋律,與歌曲旋律形成模仿復調,可豐富伴奏的音樂層次;在伴奏的旋律聲部采用加花旋律,與歌曲旋律形成支聲復調,可提高伴奏旋律的流動性,比如在歌曲《藍精靈之歌》伴奏的旋律聲部運用支聲復調手法,以歌曲旋律為框架,填充和弦音和經過性和弦外音,形成加花旋律,使伴奏充滿情趣。總之,音高獨立型幼兒教師在歌曲伴奏編配中局部的使用復調編配手法,可增加音樂線條感和立體質感。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歌曲演唱水平高的幼兒教師可以放大歌唱方面的優勢,編配簡易恰當的伴奏,聲情并茂地完成彈唱;鋼琴彈奏能力強的幼兒教師可通過編配復雜的伴奏,將鋼琴演奏的引人入勝;音樂表現能力強的幼兒教師可將簡單編配的兒童歌曲彈唱表現得打動人心;伴奏編配水平高的幼兒教師可在和聲、音型方面多下功夫,使伴奏編配充滿新意,唯美動聽。總之,幼兒教師彈唱水準的提高需要在全面提高音樂素質的同時,發揮個人優勢和強項,通過伴奏編配化解困難和問題進行優化。
[1]泰爾.歌曲簡易伴奏編配課教學的幾個問題[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9(01).
[2]劉冬云.高師鋼琴即興伴奏編配之我見[J].鋼琴藝術,2003(02).
[3]張燕.兒歌彈唱學習中應掌握的知識與技能[J].戲劇之家,2014(05).
G622
A
顏彥(1981—),女,江蘇省丹陽市,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