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慶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反思、分析、構建
——高師民族打擊樂小組課教學模式新探索
王曉慶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民族打擊樂小組課教學模式是我國高等音樂教育改革的產物, 符合新時期教育改革的趨勢。關于專業音樂學院民族打擊樂教學,近年來已有一定創新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 針對高等師范音樂學院民族打擊樂小組課的教學,存在研究不夠,對策較少等問題。如何轉變觀念,用新思路、新模式來完善高等師范音樂學院民族打擊樂專業的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和課堂質量,使其真正有利于培養復合型、高素質的音樂教育人才,迫在眉睫。
高師;民族打擊樂;小組課;教學
中國民族打擊樂,俗稱中國鑼鼓樂。以敲打、摩擦、搖動或者是刮等方式產生效果的樂器群。打擊樂器可以算得上是最古老的樂器。淵源可追遡到史前新石器時代的土鼓、陶鈴、陶鐘、石磬等原始打擊樂器。隨著漫長歷史歲月發展,中國民族打擊樂已發展為表現形式多樣,種類繁多的藝術樣式,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演變,如何繼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民族打擊樂的問題又面臨著新的挑戰。
民族音樂的傳承有很多方式,在各種傳承中,高校無疑是最重要的。高等師范院校是我國發展教育事業的基礎,在高師中開設民族器樂教育,對促進民族器樂的普及、發展與傳承,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對以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為主要目的的高師音樂教育來說,以往陳舊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需要,革新民族器樂教學理念和方式,對傳播和發展民族音樂文化,適應社會對教育人才的需求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我國有 100 多所高等師范院校,每年向近 60 多萬所中小學輸送著教育人才,民族文化及民族音樂的傳承就由這些高師音樂院校的畢業生踐行。當前,在高師的民族打擊樂教學觀念中,還注視的是對獨奏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教學模式多數是傳統的 “一對一”授課模式。這種授課模式最早源于專業音樂院校,并被長期使用。近些年,關于專業音樂學院民族打擊樂專業教學,已有一定創新和深層的研究, 而針對高師民族打擊專業的教學, 卻研究不夠,對策較少。要知道,高師音樂學院的教學重點與專業的音樂學院并不相同,并不以追求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完美的表演技能為目的,而是著重強調學生作為未來的教師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并能被長期使用。由于高師音樂專業主要培養的為師資力量,培養目標的不同決定了教學模式也應當有所區別,傳統課教育模式并非高師民族器樂教學唯一的、最適用的教學模式。
由于高師音樂院系的規模相對較小,師資不夠、樂器不全、教材作品缺乏、學生資源不足、專業水平不同,一味地只強調個人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忽視學生綜合演奏能力的培養、學生缺少舞臺實踐平臺、平時課程開設繁多,沒有時間練琴等等都是高師民族打擊樂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什么是民族打擊樂的小組課?民族打擊樂小組課教學模式是我國高等音樂教育改革的產物,是教學中新涌現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小組課,即是將幾個人編為一個小組進行集體授課,這一模式既區別于個別課模式,也不同于其他專業數十人大班上課的集體課模式。
在小組課上,學生置身小組課環境, 方便相互觀摩、彼此促進和共同探討,通過密切交流、取長補短、良性競爭, 技術能力得以快速提高;不但能夠提高自身的演奏技術,而且能夠培養學習興趣、合作意識、協作能力、以及對音樂的鑒賞力。
小組課的開設并不是全盤否定和取代傳統的“一對一”授課模式的,傳統課是最適合于民族器樂教學的授課方式之一,這一授課方式能夠根據學生的個體差別制定教學內容,進而開展針對性的教學,解決學生演奏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的演奏水平。民族打擊樂小組課的開設是在傳統課的模式中穿插運用,二者相輔相成,相互推動,協調發展。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加入小組課的教學實踐,不僅能鍛煉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增強其社會適應性,也培養了學生多種形式的演奏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通過民族打擊樂小組課教學實踐的展開,結合傳統授課模式,總結經驗,逐步探索出高師民族器樂教學中更為行之有效的、多元化的教育教學方式。
民族打擊樂小組課的開設,在高師民族器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節約學校的教學資源、弘揚我國的民族音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高師音樂專業的培養目標。目前,為了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身為一名高師的民族器樂音樂工作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合理分組、重點突出、多元授課,因材施教、加強交流等都是開展高師民族器樂小組課教學所需要重點關注和可以展開的幾個環節。
如何在高等師范院校開展好民族打擊樂小組課?首先要認識到高師的音樂教育并不等同于專業院校,中小學教育,社會教育,作為師范教師,應該結合傳統授課模式,吸取其他院校的好的教學經驗方法,結合自身的發展教育特點,開展適合自己的、具有高師特色的、本土特色的民族打擊樂小組課。
民族打擊樂課程在高師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主項學生(即主修民族打擊樂的學生),二是選修學生(多數以鋼琴和聲樂的主項的學生)。對于學生已有演奏水平、基礎程度、 自身條件、 教學進度,人數多少等問題很難做到統一授課,所以可以按程度進行分組,8—10人一組為宜。
充分了解學生學琴的情況,熟知個性差異。高師的民族打擊樂主項學生,人數少,通過近十年來的教學經歷,了解到最短的學10個月,最長的達到6年的學習時間,可謂是參差不齊。對于選修學生而言,人數較多,但多數只有對鋼琴和聲樂的一些基礎知識,對民族打擊樂無基礎認知,完全沒有接觸過的占居百分之九十以上。從這幾個數據中可見,高師中民族打擊樂的學生不管是主項還是選修,專業水平還是相對薄弱的。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對沒有基礎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鼓勵和幫助,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培養他們興趣,而對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則要提高他們的學習難度,強調回課質量。通過民族打擊樂小組課分組的學習,做到因材施教。
受教學形式和課時限制,專業個別課的教學是一節課40分鐘,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性因材施教。但是由于學生眾多,基礎不同,教師難以在課內逐一審聽學生應完成的作業。于是,采用小組課教學模式,在80分鐘的小組課上, 開展合奏、重奏訓練,迅速提高學生的演奏技能及協調合作能力,教師對基本知識的集中講解,重點、難點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學習, 取長補短,節省了教學時間, 避免了重復勞動, 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在開設民族打擊樂小組課的同時,不能忽視傳統的一對一教學模式,在高師,針對民族打擊樂主項學生,在專業課程設置上,仍以教授中國打擊樂為主,主要學習中國大鼓、排鼓、板鼓等小型打擊樂器,有能力兼學西洋打擊樂,包括小軍鼓、馬林巴、定音鼓以及其他打擊樂器。中國音樂學院李真貴教授講過:“在本科生培養的方面,一是通才的培養,掌握多種打擊樂器,適應社會需求;二是個性的發展,不能夠阻擋學生的個性特征,不能按一種模式去培養所有學生。在研究生培養方面,提倡專才培養。”的問題這一點同樣適用于高師的音樂教育。
中國民族打擊樂器種類繁多、形式多樣,而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打擊樂器具有各自獨特的風格特點,各類打擊樂合奏、重奏成為現今重要的音樂表演形式之一。民族打擊樂合奏、重奏的訓練使打擊樂器變得更為豐富、靈活,形式更具多樣化,內容豐富且富有內涵,在一定程度上可表達出不同的內心想法,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在高師教學中,在專業授課上,學生不僅需要學習獨奏曲目,還應加強對合奏曲和重奏曲的學習。對于高師院校,可以不用太難,主要以一些小型經典的作品為主,如《中國龍》《鼓詩》《鼓威》《秦王點兵》《龍騰虎躍》《老虎磨牙》《鴨子拌嘴》《滾核桃》等,也可以由老師或者學生自己創作和修改一些民樂合奏和重奏小作品,通過小組課的教學實踐獲得了不錯的效果。還可以安排唱誦一些鑼鼓經、根據地方特色創作一些新的合奏重奏曲目,欣賞、了解打擊樂相關經典劇目,多參加演出實踐活動。
作為一門打擊樂基礎課程,這門課程的開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演奏技能技巧,更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與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同學們擺脫以往傳統的器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們的思維創造性,讓器樂專業教學不再單一化。中國音樂學院王以東教授這一教學模式的出現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節約學校的教學資源、弘揚我國的民族音樂、實現高師音樂專業的培養目標都有積極的促進意義。這門課適用于所有音樂專業的學習者,是一門行之有效的課程,可以很好地推廣開來。
教材選用是教學的重要內容與基本依據。目前民族打擊樂的教材眾多,而高師民族打樂教材的選用更應注重針對性和實用性, 以培養學生興趣為主,在學習民族打擊樂基礎知識、練習曲、樂曲的同時,教材內容更應多樣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結合高師教學情況可以推廣運用。筆者在近年的民族打擊樂教學實踐中通過不斷試用觀察及分析比較, 選出比較好的兩套教材進行使用,一套為王以東教授主編的《節奏與打擊樂訓練》,另一套也是王以東教授主編的《中國打擊樂教程》(一、二、三冊)。
教師嚴謹的教學態度和有效實用的教學方法是上好民族打擊樂小組課的重要保證。由于學生情況的各不相同,為了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認真制定教學計劃, 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師的治學態度決定教學質量。教學中,應多采用“引導式”、“啟發式”。幫助學生解放思想積極互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小組課是在器樂教學實踐中逐步總結歸納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在民族器樂的教學中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經過幾年的摸索,這一教學模式在一些高師民族器樂教學中被廣泛采用,但由于其運用于教學時間較短,在教學實踐中仍存在一些需要加以關注和完善。在民族打擊樂教學中,已有相當多的高師院校教師注意到小組課的開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生分組的適當調整、教學進度的合理安排、樂曲的難易選擇,個別教學的有機穿插、觀摩交流的信息溝通,應作為課程順利開展的重要環節加以注意。
現今,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又要挖掘他們潛在的綜合藝術能力,時代需要復合型音樂人才,需要全面的人才。借用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李吉提老師的一句話:“一招鮮,吃天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必須隨時學習各種新的東西,這也是網絡時代給我們提出的新要求。
[1]黃伊娜.反思、設計、建構——音樂學院音教專業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探析[J].黃鐘,2011(02).
[2]李真貴.民族打擊樂的興起與繁榮[J].樂器,2000(03).
[3]楊朝德.打擊樂器演奏教學法初探[J].音樂時空,2013(07).
[4]劉南陽.打擊樂合奏教學的重要性初探[J].藝術科技,2017(01).
[5]張光瓊.打擊樂器演奏教學法初探[J].文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04).
[6]李陽.打擊樂器演奏教學法探析[J].大眾文藝,2012(02).
作者姓名:王曉慶(1983—),女,苗族,貴州人,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揚琴、打擊樂演奏與教學。
G63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