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劍
(山西省太原市青年宮,山西 太原 030002)
淺析二胡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張 劍
(山西省太原市青年宮,山西 太原 030002)
隨著音樂教育的普及,二胡作為中國的傳統樂器,深受人們的喜愛。對此在進行二胡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進行技巧能力的傳授過程中,要提升對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視,只有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教育,才可以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二胡的內在價值與魅力,進而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二胡等古典樂器的精髓。文章主要對二胡教學中的相關審美教育進行了簡單地探究分析。
二胡教學;審美教育;價值
我國的二胡在百年來的發展過程中,在外觀體裁、教材應用以及人才傳授方式等相關領域均得到了有效的發展,二胡教學也在不斷的完善、改革,在現階段的二胡教學過程中逐漸提升對二胡審美教育的重視,文章主要對其相關方式與手段進行了簡單的探究分析。
要想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美感,就要讓學生在教學總感受到二胡的美感,可以說感受美感是音樂教學的基礎,也是增強與提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點。教師在實際中比要提升學生對美感的感受與了解能力。對此在實際中可以基于以下幾點開展:
首先,強化意境。所謂的意境就是在二胡作品中包含的情調以及境界,學生在欣賞二胡作用的時候,感受到的情調與境界。意境的表達,在實際中就是通過教師對二胡樂曲的節奏、旋律以及力度等進行控制才可以實現的,在實際中教師也要綜合二胡作品的詞曲創造背景以及創作者的實際狀況等因素,最為重要的就是演奏者必須要基于自己的感情與感受進行演繹。對此教師在實際中要想強化學生的美感,就必須要有針對的選擇二胡作品,要選擇一些經典的作品進行演繹,讓學生在教師的演繹過程中,充分感受作品中蘊含的美感,進而在二胡的學習與欣賞過程中不斷強化學生的審美能力。
其次,作品選擇。在百年來的發展中,二胡作品較為繁多,主要有抒情體裁、敘事題材以及景色等類型,對此教師在實際中必須要有針對的進行二胡作品的選擇,綜合學生的各種特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貼近學生生活的作品,這樣才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二胡作品中蘊含的情感。例如《良宵》,其原名為《除夜小唱》,是民族音樂家劉天華除夕之夜與學生、友人歡聚是即興創作的作品,整個曲子是在除夕之夜收到歡快氛圍感染,一邊拉一邊記譜,頃刻而成。可以說《良宵》中整體的音樂形象單一,給人們一種清新歡快的感受。整個樂曲充分的發揮了二胡的性能特征。《良宵》一共劃分三段,其中第一段主要就是上把上演奏的形式,整體旋律流暢、渾厚如歌;而其第二段則是在中把中進行演奏,旋律整體明亮,充滿了激情;第三段集中在下把演奏,旋律表現昂揚。《良宵》短小精悍,利用輕盈柔和的旋律,描繪了除夕之夜的美好,教師在進行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對其進行簡單的介紹,讓學生感受到音樂中的美好,這樣才可以在演奏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進而充分的彰顯音樂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最后,強化講解。在進行二胡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進行選曲之后就要對作品進行詳細的講解分析,讓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入的了解,進而感受到作品中蘊含的情感,為學生的演奏奠定基礎。對此教師在實際中可以把作品的意境與生活、感情等進行充分的融合,讓學生充分的演繹作品。例如在進行《空山鳥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到《空山鳥語》“來源為唐朝王維《鹿柴》中的“空山不見人”之意。教師要加強理講解,讓學生了解《空山鳥語》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主要就是基于民間傳統的演奏手法基礎之上,通過專用的手法、技巧構成完整的、具有一定詩意的樂曲,通過對樂器的演繹與講解,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烈之美。在《空山鳥語》中主要對深山幽谷中的群鳥歡鳴進行了有效的描寫,通過擬聲的方式模擬鳥鳴,在音樂中感受到作曲的內在情感,通過對文章結構的分析,對五段結構的分析,詮釋引子以及尾聲,利用歡快的旋律,充分的了解到自然景色給人們帶來的美。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其指法技巧進行講解,通過分析輪指、大幅度滑音等相關演奏手法以及旋律之上的大三和弦進行分解,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創造的革新,進而感受到二胡樂器的美感。
二胡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具有濃重的古典韻味,對此教師在實際中要對作品的創作背景、彈奏的技巧等相關內容進行系統的講解分析,進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作品的意境,才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二胡蘊含的美感。
在進行二胡教學的時候,不僅要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到二胡的美感,也要在現實世界的基礎之上充分地感知藝術的美感,可以通過自己的思考對二胡樂曲進行深入的分析,進而掌握到二胡的特征與質感。
學生在進行二胡樂器的學習過程中,都是基于審美感知的基礎之上形成審美興趣以及情感體驗,通過對審美的形象進行深入的分析、思考、探究進而形成具有自己想法的鑒別以及評論,是一種在學習中逐漸形成的審美能力。對此教師在進行二胡的教學過程中,不僅僅是單純的進行演奏技巧的傳授,最為重要的就是通過自己的傳授讓學生感受到二胡的魅力,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及啟發,讓學生真正的進入到二胡之中,在不同的作品中尋找共鳴,進而在根本上不斷的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以及鑒賞能力。
音樂是一種無國界的語言,不同的人基于自身的生活經歷、情感理解的不同對于相同的音樂有著不同的理解,會感受到不同的感情。可以說在一些二胡作品中蘊含的感情是作曲家自身對生活、感情的理解,學生在進行二胡的學習過程中,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進而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二胡中蘊含美感。也就是說,教師在進行二胡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強化學生對二胡作品的理解、感受以及鑒賞能力,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系統的審美意識。例如在進行《流波曲》的教授過程中,教師就要讓學生了解其創作者民間藝人孫文明的生活經歷以及背景,學生在了解孫文明自幼失明、一生顛沛流離就會感受到《流波曲》的內涵與感情。只有在二胡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創作者的深意,才可以加強對作品的理解,進而讓學生深入地了解、感受到音樂蘊含的美感。
創造能力是人們固有的一種素質能力,是學生的思維拓展的外在表現。在進行音樂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不斷地優化、完善自身的創造能力,讓學生在創造過程中,不斷的感受到其中的美感,進而有效地增強其審美能力。
在進行二胡技巧傳授的過程中,教師要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深入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進而讓學生在學習中成長。二胡是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學生對相同的音樂作品會有著不同的理解,教師通過對作品風格、內容以及形式的分析,學生融合自己的感情與生活經歷會有不同的感受,可以說二胡作品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以及多樣化特征,對此教師在實際中要充分的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讓學生在自己的創造過程中,充分地表露自己的內在感情、感悟,進而形成自己的特點,只有這樣才可以形成具有獨特韻味的二胡作品。
二胡的學習不是一蹴而成的,必須在長時間的努力、學習過程中才可以形成自己的風格,對此教師必須要充分地尊重學生,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不斷的成長。例如在進行《聽松》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聽松》的背景故事,讓學生了解宋朝時,兀術被岳飛打敗的時候,狼狽逃竄到無錫惠泉山下的感受,雖然此種說法較為牽強,但是整個曲子曲風氣魄豪邁,感情較為奔放,對此教師通過對這個故事的演繹,讓學生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再創造、感受到曲子的戲劇性效果,讓學生在創造過程中不斷地感受到文章的美感。
總之,二胡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是現階段的教學重點,教師在實際中要想有效的提升整體的教學效果,就要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始終貫穿審美教育,要培養正確的、客觀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在二胡學習中不但學習到各種技巧與手法,也可以有效地感受到二胡藝術中蘊含的美感。
[1]李慧.淺論二胡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音樂天地,2011(11):10-11.
[2]楊博.舒昭二胡教學藝術探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6.
[3]趙元春.二胡教學實踐與思考初探[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11.
[4]鄢秀麗.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二胡教學[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0(13):209-210.
J632
A
張劍(1982—),女,漢族,山西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表演專業,現任山西省太原市青年宮二胡教師,教學成果和所帶學生多次榮獲國家級和省市級各類榮譽,研究方向:音樂教育、民樂二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