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強
(信陽學院藝術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信陽民歌在豫南本土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應用研究
陳金強
(信陽學院藝術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信陽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南部的傳統民間音樂,河南高校作為與信陽民歌同一地域的重要文化機構,發揮高校的文化影響力和創造力,引入信陽民歌進校園,為信陽民歌的傳承與推廣提供助力;信陽民歌通過高校藝術教育課程獲得保護與傳承。
信陽民歌;高校藝術教育;民間音樂
信陽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南部的傳統民間音樂,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至今的歌曲內容豐富多彩、數量眾多、保存完整,是珍貴的民族精神文化瑰寶。信陽民歌既帶有濃厚的河南地域風情,同時吸收了與之相鄰的湖北、安徽地區的民歌元素,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音樂特征。信陽自古以來物產豐富,人民生活充裕安定。因而造就了信陽民歌曲調平緩動人,歌詞貼近生活,并兼具幽默色彩。作為河南地區重要的民間音樂之一,已逐漸融入當地高校成為藝術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河南高校作為與信陽民歌同一地域的重要文化機構,引入信陽民歌進校園具有多重意義。對內能夠豐富藝術教育課程的內容,借助信陽民歌悠久的文化底蘊,打造個性化的校園藝術文化,推動形成特有的大學文化;對外承擔了相應的社會責任,發揮高校的文化影響力和創造力,為信陽民歌的傳承與推廣提供助力。高校與地方文化的優勢結合,將從內而外提高雙方的文化感染力,是相輔相成的文化交流合作。
高校作為各地莘莘學子聚集之所在,將信陽民歌以課堂為媒介有目的、系統地講授,通過學子們將信陽民歌帶到各自家鄉,讓信陽民歌擁有源源不斷的新生觀眾群體,實現“走出去”。觀眾是音樂藝術的發展基石,有意識地培養受眾,將使信陽民歌保持活力,促使其不斷吸收借鑒自我提高,成為受大眾認可和喜愛的傳統藝術。
高校在信陽民歌導入初期,考慮到面向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并不都具備理解信陽民歌所需要的相關知識。教師應將信陽民歌產生背后的文化地理背景進行介紹,為學生理解信陽民歌的做好知識儲備。通過圖文、影像資料等生動的教學形式,將信陽民歌的過去與現在一一展開,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初步建立對信陽民歌的正確認識。
音樂的欣賞與學習需要相應的環境,民間音樂帶有深厚的地域色彩,更需要直觀的交流。學校邀請民間藝人來到校園,或組織學生去到表演現場,為雙方建立起溝通的橋梁。為學生帶來原汁原味的信陽民歌演出,切身實地感受信陽民歌的文化魅力,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信陽民歌的理解,產生興趣進而熱愛這一藝術形式。與第一線的信陽民歌唱作者進行交流,能夠迅速拉近學生與傳統文化的距離。透過藝人們多年來對信陽民歌的獨到見解,用最真切的表演與溝通迅速帶動學生的文化親切感,促進教學效果使信陽民歌打動每一位學子。
在課程導入和互動基礎上,應使音樂從理論到實踐逐漸豐滿。在課堂上面向所有學生教授經典曲目,讓信陽民歌在校園文化中更加鮮活,引導學生形成對信陽民歌的個人感悟。在課后針對性地挑選有興趣和熱情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組成演出隊伍,在民間藝人的輔導下學習信陽民歌。形成獨具特色的高校藝術實踐活動,并給予校內外演出機會。通過學習與演出,在學生內容與形式不斷豐富的演出中,為信陽民歌帶來耳目一新的創作理念。從而使信陽民歌通過高校藝術教育課程,走入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煥發出全新的藝術生命力。
長久以來傳統民歌的流傳主要通過口傳心授,因而在傳承過程中時常有遺漏和錯誤。雖然民間藝人有簡單的記譜,并通過多年的民間采風和田野調查,保存了一部分文字和影像資料,但這對于一門藝術始終是杯水車薪。傳承不僅僅是將曾經的成果進行保留,更要將傳統文化推陳出新融入現代社會。高校在這一過程中,能夠起到保護與傳承的雙重作用。
在保護方面,通過高校藝術教育課程的引入,保護了現有的信陽民歌文化,并在高校教師的研究下獲得完備的調查與記錄,讓更多的信陽民歌得以推廣傳播。在傳承方面,一方面由高校教師與民間藝人合作,在民間藝人對信陽民歌充分認識的基礎上,發揮高校教師的專業優勢,共同對傳統信陽民歌進行現代化改編。以借鑒和吸收其他音樂元素等方式,創作既保留原有風味,又符合時下審美的新型民歌。另一方面透過高校對學生、社會的影響,讓信陽民歌獲得多方關注,擁有越來越多的受眾。在此基礎上推動信陽民歌與時俱進,使之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1]陳良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信陽民歌的傳承與保護[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1.
[2]霍豆豆,劉波.風起漣漪——關于“信陽民歌進校園”現象的調查與思考[J].戲劇之家,2014(16):73,82.
[3]周駿.信陽民歌在校本教材資源中的開發與應用[J].音樂時空,2016(05):70-71.
J607
A
項目名稱:信陽民歌在本土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16yb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