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吟
(溫州大學音樂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舒伯特藝術歌曲《魔王》的戲劇性解讀
林 吟
(溫州大學音樂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舒伯特的《魔王》是戲劇性藝術歌曲的典范。本文主要從戲劇欣賞的角度解讀《魔王》藝術歌曲的戲劇性,認為《魔王》創作了有思想、性格與情感的戲劇人物形象;用“緊張氣氛、情節結構、朗誦調、對話”推動戲劇情節的發展;凸顯了高度集中的戲劇沖突;具有強烈的戲劇性。
魔王;戲劇性;戲劇人物;舒伯特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魔王》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多年來,人們一直關注舒伯特藝術歌曲《魔王》的抒情性,而對于其戲劇性卻缺乏系統的闡述與深入的研究。本文將從戲劇欣賞的角度解讀《魔王》藝術歌曲的戲劇性,研究其戲劇性的表現,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演唱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魔王》提供理論根據。
什么是戲劇性?《中國大百科全書》對戲劇性的解釋:“戲劇性是把人物的內心活動(思想、感情、意志及其他心理因素)通過外部動作、臺詞、表情、等直觀外現出來,直接訴諸觀眾的感觀”。德國的弗來塔克認為:“戲劇性就是那些強烈的、凝結成意志和行動的內心活動。”
舒伯特藝術歌曲抒情,含蓄,優美,細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1815年舒伯特18歲時,創作了《魔王》,人們評價說,如果舒伯特一生沒有寫其它作品,只寫了《魔王》,他也稱得上是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大多優美抒情,而《魔王》卻例外,它悲慘,緊張,恐怖。本文將從以下三方面對《魔王》的戲劇性進行解讀。
戲劇人物指的是根據觀眾或讀者的理解,具有思想、性格與情感特征的人物。舒伯特巧妙塑造了復雜的四個思想、性格與情感特征鮮明的戲劇人物。
故事的敘述者形象的塑造,在這首歌曲的前奏[1-15小節]中,舒伯特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情景:連續的三連音,g小調主音八度同音反復,好像馬兒奔馳在森林,籠罩著陰森而緊張的氣氛,拱橋式的低聲部弧形音型的切入,好像黑森林里飄蕩的陰風,又仿佛是被奔馳的馬蹄帶起的陣陣塵沙。力度強弱對比鮮明,音型上行進行,造成和聲上的張力緊張感,為演唱者提供了演唱的特定的情景。又如,在[133-148小節](結尾時),敘述者用沉悶的,憂傷的音調講出了可怕的故事的結果。音樂用了小九和弦(導音上)與調式調性色彩的突然變化,給人一種非常不祥的感覺,以音樂的非常動蕩與不穩定性,來增強戲劇性的高潮與戲劇性的效果。
兒子形象的塑造:舒伯特用音程大跳,半音化的進行,尖銳的小二度音程,高音區旋律等音樂表現手法,來描繪兒子的恐懼,發抖,害怕,緊張的叫聲與心情,兒子一共四次驚呼"我的父親"心情是越來越緊張、害怕、恐懼;隨著旋律音調的不斷提高,兒子的痛苦,驚慌達到高峰,旋律最后停在弱音上,表示兒子被嚇得筋疲力盡,加強了音樂的表現力與戲劇性。
父親形象的塑造:舒伯特用弱起(開始),向上純四度跳進,低音區的旋律音樂等表現手段,描繪了父親內心的不安與外表溫柔,關心,堅定的矛盾沖突,加強了音樂的戲劇性沖突。
魔王形象的塑造:舒伯特用明朗的大調旋律,裝飾性三連音,柔和的琶音,描繪了與人們通常對魔王的感覺相反的形象,虛偽的魔王(旋律非常優美)。當魔王第三次出現時,很快就露出了兇殘的本性,這時音樂轉為小調。增強了音樂的戲劇性表現。
舒伯特用音樂生動地描述了歌德詩中魔王、父親、兒子、敘述者四個人物的不同思想、性格與情感,從戲劇欣賞的角度來看,這就是具有思想、性格與情感特征的戲劇人物。
(一)“情節結構”的安排
戲劇情節結構由“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五部分構成。舒伯特藝術歌曲《魔王》的情節結構也隱含有以上五部分內容。例如戲劇情節結構的序幕,它是一種序言或開場白。在古代西臘的戲劇里,一般正劇的開始前面,會有一個人向觀眾講解戲劇里的一些重要環節,目的是為了使觀眾容易看懂。而在《魔王》中的第一段與“序幕”非常相似:有敘述者向人們介紹“誰在黑夜里騎馬飛奔?是一位父親抱著他的兒子“為父親與兒子的出場作了鋪墊。舒伯特用第二段揭開了故事的開端;用第三,四,五,六段構成了故事的發展部分;用第七段魔王最后的威脅構成了故事的高潮;舒伯特用第八段讓故事的敘述者告訴人們故事的結局。由于《魔王》安排了完整的”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戲劇情節結構,推動了戲劇情節人生悲劇的發展。
(二)“緊張氣氛”的營造
藝術歌曲《魔王》從頭到尾展現了緊張激烈的戲劇情節,也是其音樂更具戲劇性的原因之一。例如,開始沉悶低音的三連音象奔馳的馬蹄聲回蕩在森林里,不時傳來孩子的一聲聲的叫喊,音樂把孩子的恐懼與驚慌失措全部表現了出來;父親在中聲區,用男中音的音調,用不協和和弦的解決表現出了不安,焦慮的心情;魔王的陰魂飄蕩在森林里,不斷的出現,不斷的變換形象,一會兒溫柔,甜言蜜語;突然又變為兇殘的原形;音樂把魔王的虛偽,兇殘都暴露無遺,縹緲的聲音令人毛骨悚然。三個人物(父親,孩子,魔王)交織成的戲劇性場面,分別用旋律、伴奏音型,節奏清楚地區分開,音樂的緊張氣氛隨著情節的發展越來越濃,最后推向高度緊張的高潮。快速的,著了魔似的三連音節奏突然在音樂最高潮,最強奏中,嘎然停頓,這時,一切都是那么寂靜,只有悲哀,死亡的氣息彌漫在激動亢奮后的黑夜里。緊張激烈的氣氛推動著戲劇情節的不斷發展,音樂戲劇性展開。
(三)“朗誦調”的戲劇化
朗誦調在百度上的解釋:“西洋歌劇中具有敘述,詠誦性質的獨唱曲,用以代替對白的歌唱,節奏自由,曲調接近朗誦,使用朗誦調時,歌劇的情節是繼續進行和發展的。”舒伯特常以朗誦調來增強作品的敘述性和吟唱性,同時結合富有特點的結構、節奏、速度、力度、調性等手法,展現緊張激烈的戲劇情節,造成強烈的戲劇性效果。例如,在《魔王》中舒伯特用朗誦調描繪了父親(中年人)的不安,壓抑與焦慮的內心矛盾沖突;用兒子的朗誦調描述了兒子的驚慌和虛弱;用朗誦調描述了敘事者(中年人)的同情與悲傷的心情。舒伯特充分把握變和弦,導七和弦,半音化和聲的重要功能并將朗誦調戲劇化,運用通譜結構,使歌曲一氣呵成,從而推動歌曲中戲劇情節的發展。
(四)“對話’的你說我答
“在戲劇中,是用人物的對話來塑造形象、展示矛盾沖突,并推動戲劇情節的發展”。在《魔王》中,“對話”的你說我答,也推動了緊張激烈的戲劇情節的發展,使音樂充滿了強烈的戲劇性。例如:舒伯特的《魔王》分八段,第二至第七段都是對話。第二段,第四段,第六段是父親和孩子的對話:“我兒,為何這樣害怕驚慌?”“啊父親你可看見魔王?頭戴雞尾皇冠的魔王?”“我兒,那是煙霧飄蕩。第三段,第五段是魔王虛偽的誘騙孩子。第七段是魔王的原形畢露,對孩子進行威脅與驚嚇:“好孩子你可愿隨我去?我的女兒會跟你玩游戲,她還會唱歌跳舞來使你開心”舒伯特通過歌曲第二段到第七段的音樂“對話”的你說我答,醞釀了矛盾,推動了音樂的戲劇情節的發展。并展示沖突,借助沖突的力量來表現主題,展現音樂的戲劇性。
舒伯特的《魔王》之所以給人強烈的戲劇性效果,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他的音樂中創作了許多的戲劇沖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物角色的靈活多變
“在戲劇表演中,戲劇沖突是靠人物角色間的矛盾體現出來”。在歌劇中,一個演唱者只可以扮演一個角色,并且角色的聲部不能變換,都是固定的。而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魔王》卻與歌劇不同,它在角色表現上靈活多變,它可以一個人表演四個角色。例如,在《魔王》中,演唱者用中音區的旋律,男中音的音調,代表沉穩的具有同情心的敘事者;用中聲區的音調旋律,表現穩重,焦慮,不安的父親。用高音區的音調旋律,表現驚恐,絕望的兒子。用發虛的高聲區的假聲來表現魔王虛偽的溫柔,用男中音嚴厲的吼叫聲來表現表現魔王的兇殘。演唱者用不同的音區模擬出不同角色的音色,用一個男中音演唱出四個不同人物的聲音,展現四個人物角色的復雜的內心情感變化,以不同的音區不同的心態與不同的情感形成的不和諧性,創造了矛盾的語境,渲染了戲劇性的沖突,并且依靠這種沖突把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從而使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魔王》比歌劇詠嘆調更富有戲劇性。
(二)豐富精妙的和聲語匯
豐富精妙的和聲語匯在《魔王》中到處可見。例如,當父親對兒子唱道“我兒,你為什么這般驚慌?”這時,伴奏音樂出現了不協和的音響效果,出現了屬九和弦(a小調上),突出描繪了父親既緊張,不安又要安慰孩子的內心矛盾。例如,當兒子對著父親呼喚“父親你聽見了嗎?”這時音樂出現了屬九和弦(e小調),預示魔鬼幻影又出現了,而且原形畢露,很兇殘,孩子更加恐懼,絕望;這時與前面魔王的歌唱音樂(第三段,第五段音樂)形成強烈的反差,將緊張的氣氛不斷加強并推向高潮。舒伯特在《魔王》中,為了突出歌曲的戲劇性沖突,還恰到好處地使用了導七和弦。例如,在歌詞“把兒子緊抱在懷里”這時旋律的減五度進行與右手伴奏形成了導七和弦的轉位,營造緊張氣氛,舒伯特運用導七和弦的緊張度,突出描繪了敘述者即同情又激動的心情,并使音樂充滿戲劇性的沖突。
(三)調性布局的巧妙設置
舒伯特在調性的布局上往往浸透著對詩歌內涵的深刻理解。如:舒伯特在《魔王》中,父親的音樂都用小調,表現父親帶著焦急不安的心情試圖用溫柔的話語來安慰兒子。魔王甜言蜜語時用大調音樂表現,魔王的兇殘本性暴露時,用小調表現。舒伯特還以大小調色彩的變化運用,來表現音樂的曲折,懸念。例如,在音樂的開始處(故事敘事者的音樂),就用了多調陳述布局:g(小)轉c(小)轉降B(大)轉g(小),預示了曲折。例如在音樂的最后部分(故事敘事者的音樂),也用了多調陳述的布局:g(小)轉c(小)轉降A(大)暗示了懸念。又如,魔王的調性布局也與常人不同:第三段,第五段用非常優美,明朗的大調,只在第七段的后部分才轉為陰暗的小調(預示魔王原形畢露)這時調性的轉換與情感的轉換合而為一,使音樂充滿戲劇性的沖突。
(四)演唱與鋼伴的你唱我和
只有演唱與鋼伴心靈相通,兩者合而為一,融為一體時,才能真正的地展現舒伯特《魔王》的戲劇性沖突。特別表現在小二度音程效果的運用上配合默契。例如,在《魔王》中,舒伯特常運用小二度不協合音程(尖銳的),使演唱與鋼伴形成尖銳的音樂,來表達孩子的驚呼;舒伯特還運用極不協合的小二度音程(尖銳的)的右手和弦與左手八度和弦形成的音樂,來表達孩子的絕望,恐懼;舒伯特還用小二度音程產生的戲劇性沖突,取得了扣人心弦的戲劇性效果。這首先要求聲樂演唱者音準感覺要很好并與鋼琴伴奏要配合非常默契,其次,還要求聲樂演唱者與鋼琴伴奏者對作品的理解要統一,對作品的速度及強弱的處理要一致。舒伯特通過豐富精妙的和聲語匯,匠心獨運的調性布局,刻畫了歌曲中四個人物的形象和心理狀態,這時前奏、間奏、尾奏已不是簡單的連接作用,而是當聲樂演唱停止時,讓鋼琴繼續著心靈的演唱。藝術歌曲《魔王》內含情感與戲劇性沖突,只有通過演唱與鋼伴的配合默契才能得到充分的,恰如其分地展現。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魔王》:創作了有思想、性格與情感的戲劇人物形象;用“緊張氣氛、情節結構、朗誦調、對話”推動著戲劇情節的發展;凸顯了高度集中的戲劇沖突;有很高的戲劇性研究價值。■
[1] [德]古斯塔夫.弗萊塔克 著,張玉書 譯.論戲劇情節[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10.
[2] 李潤生.對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舒伯特藝術歌曲研究狀況的研究[J].音樂藝術,2006,03.
[3] 楊孜孜.舒伯特藝術歌曲《魔王》及演唱技巧[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6,04.
[4] 肖萍.舒伯特歌曲《魔王》的藝術魅力[J].綿羊師范學院學報,2006,06.
林吟(1962-),女,浙江溫州人,溫州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西安音樂學院訪問學者,本科學歷,主要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