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會
(河南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河南 開封 475001)
淺析《長恨歌》的情感表現(xiàn)
李會會
(河南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河南 開封 475001)
著名詩歌《長恨歌》為唐代詩人白居易剛?cè)胧送緯r所作,成功地塑造了人物性格的藝術(shù)性,生動形象地詮釋了唐玄宗和楊玉環(huán)的愛情悲劇,一直流傳至今,特別是“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中的“長恨”更是令人感動至今,該部作品對后世的諸多作品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本文是對《長恨歌》這首詩中具體段落的具體分析,同時結(jié)合筆者的學(xué)習(xí)經(jīng)驗提出一些自己的不同看法和感受。
詩詞;《長恨歌》;情感表現(xiàn)
筆者現(xiàn)在能查閱到的大部分的資料都是現(xiàn)代人對某一作品的解析、鑒賞。真正從創(chuàng)作作品的作者手中流傳至今的原本可以說是寥若晨星,極為珍貴。而生活在當(dāng)下筆者就要用最為現(xiàn)代的視角去剖析白居易先生的一首“長恨”。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這第一句從字面意思有很多人認(rèn)為唐玄宗好色,而筆者卻認(rèn)為唐玄宗是一個性情中人,他在等一個他命運里的有緣人,只是久久不能相遇,“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c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此處是寫了唐玄宗為楊貴妃傾國傾城的容貌所傾倒,他認(rèn)為找到了他生命中的愛人,雖然玄宗當(dāng)時為了得到楊貴妃的手段是卑劣了些,但是以筆者的眼光來看這只是一個不太懂愛情的人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爭取愛情,而有很多人把他解讀為一個昏君,一個荒淫無度,亡國的昏君。不要帶著那么多的有色眼鏡去看他,不要在他身上硬是套上那么多的身份,與角色,在筆者的心中唐玄宗只是一個多情的男子,錯只錯在他生在帝王之家。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春寒賜浴華清池,唐玄宗為楊貴妃所做的一切,在眾人眼中的大逆不道,荒淫無度。這正是他癡情的表現(xiàn),他在愛上楊貴妃的這段期間,他的后宮佳麗有三千。而他卻集三千寵愛于一身,這更能體現(xiàn)出唐玄宗是一個專情、專一的男人。說他荒淫無度筆者認(rèn)為本身就是不對的一種說法。
“驪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風(fēng)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此處寫到玄宗與愛人在一起歡樂時光。愛人就在的身邊,就在自己的眼中。卻還總覺得心中止不住的思念,患得患失。
詩的后篇“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親眼目睹愛人在馬前喪了生。身為一個帝王卻沒能保住自己心愛的女人,不知道唐還是怪自己生在了令人生畏討厭的帝王之家,其中是包含著怎樣的心痛與無奈,就是因為自己為愛所做的種種,卻把自己心愛的女人送上了絕路,此時的他是不是有想過他寧愿他從沒見過楊貴妃,依此為代價來換回楊貴妃一命。“寧愿不愛,也要你活著!”
“春風(fēng)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西宮南內(nèi)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子弟白發(fā)新……”回到長安進宮看到物依然如此,而人早添了白發(fā),紅顏褪盡。睹物怎能不思人,此處更能體現(xiàn)出唐玄宗不是一個人薄情寡義之人,而是一個始終如一的有情有義的好男人。更是能推翻唐玄宗是一個好色,荒淫無度的皇帝這一說法。
在筆者看來整首詩最精彩,最妙的莫過于最后一句“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筆者不敢隨意的去揣摩白居易先生寫著最后一句的真正用意,筆者認(rèn)為“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這一句可能是客觀的闡述唐玄宗再次回到馬嵬坡時心中的心情,而后半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是想表達的哪一種恨?是作為皇帝沒能保住愛人的無奈?又或者白居易旁觀唐玄宗與楊貴妃這件事,恨的是唐玄宗沉迷于愛情之中,作為一國之君不理朝政,不能為百姓謀幸福沒有盡到帝王的職責(zé)讓國家陷于戰(zhàn)爭之中。
很多文章中對這首詩的看法大都是:‘唐玄宗因美人誤江山的恨,是唐玄宗因江山殺美人的恨,亦或是愛人間生死相隔的恨。是愛情的嘆息和呼聲,是對于愛情受命運捉弄,和愛情被政治倫理摧殘的痛惜’。我不知道這幾種觀點是多少朝代,多少人的思想集合。
不以第三者的角度解析白居易先生的《長恨歌》,而是要從第一人稱的角度去看待唐玄宗和楊貴妃這段刻骨銘心卻又凄美的愛情,如果筆者是唐玄宗會怎樣做?是要拋下江山為了高尚的愛情帶著楊玉環(huán)遠走高飛,從此過著艱苦的亡命天涯的落魄生活,還是用手中至高無上的權(quán)利過著錦衣玉食的富足幸福的生活。無疑選擇了后者盡最大的努力來保護這微弱的愛情。誰能敢說唐玄宗當(dāng)時沒有這樣糾結(jié)過?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一句是白居易先生筆下的恨,這個時代一直鑒賞的,解析的是白居易先生的恨。當(dāng)楊貴妃命喪馬嵬坡時沒人在場,就這段歷史也是有史官記載下來的,誰能知道史官在記載這段歷史是沒有加入自己想法跟情感。人都是感情動物,不是機器人想要做到絕對的公正是不可能的,到后來白居易先生游歷馬嵬坡時有感而發(fā)寫下了《長恨歌》,這時他寫下的就已經(jīng)是史官眼中的“長恨”了。所以沒人能夠去還原真正的歷史,那些大名鼎鼎歷史考古學(xué)家也都是在一步一步去考證他們自己猜想。
筆者的“長恨”是一個生不逢時的帝王,一個對愛情懵懂的帝王,一個不愿做帝王的帝王。由于自己的情感把摯愛送上絕路,望其死去卻又無能為力。身為王者可以掌管天下人的生死,給自己的摯愛榮華富貴,卻保不住其生命。唯獨剩下寶座之上帝王深深地嘆息…恨一個未能為愛作出百分之百努力的唐玄宗,一個為愛怯懦的唐玄宗。是情感的不忠貞還是對江山的不舍。只因生在帝王家,“千年長恨,愛何在?”■
[1] 張傲飛.唐詩詞名家鑒賞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147.
[2] 周相錄.《長恨歌》研究.巴蜀書社,2003:16.
[3] 王安憶.長恨歌.南海出版公司,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