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節點性與生活化:作為民俗系統的二十四節氣*

2017-01-28 19:53:01王加華
文化遺產 2017年2期
關鍵詞:生活

王加華

節點性與生活化:作為民俗系統的二十四節氣*

王加華

作為農耕時代的特有產物,二十四節氣在我國傳統時代的民眾生產、生活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具有實用性、節點性與生活化等幾個方面的特點。其基本性質,不單單只是一種歷法體系或者說時間制度,而更是一個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今天,要想更好地保護與傳承二十四節氣,就要充分發揮其作為民俗系統的特性,并使其“無孔不入”地介入現代民眾的社會生活。

二十四節氣 民俗系統 保護與傳承 節點性 生活化

2016年11月30日,我國的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繼昆曲、中國古琴藝術、書法、剪紙等之后的第39項躋身“世界級非遺”*“世界級非遺”的說法其實是不確切的,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并沒有級別之分。但受我國非遺保護四級分類與保護體系的影響,凡入選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的項目,在絕大多數人的心目中也即是“世界級”了。的項目。*《盤點:中國目前有多少個世界級非遺》,中國日報網,網址:http://china.chinadaily.com.cn/2016-12/01/content_27539562.htm,2016年12月1日。在多元保護主體、相關學界、新聞媒體等為此歡欣鼓舞之時,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亦隨著名錄的入選而擺在了人們面前,即我們應該如何在當下更好地去保護與傳承這一人類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呢?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宗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要求,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入選,不僅僅只是一種“榮譽”,而更是一種責任與義務。

作為一種源于農耕時代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在今天的存續與傳承確實遇到了一定的問題,如何因應今天的社會形勢,提出切實可行的保護與傳承措施,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而要對二十四節氣加以保護與傳承,首先需要解決的即是其性質界定問題,即究竟何為二十四節氣、其根本性質為何?對于二十四節氣,我們傳統上基本將其界定為一種歷法體系或者說時間制度,但實際上二十四節氣絕不僅僅只是一種時間制度,而更是一種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并在傳統中國人的日常生產、生活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認識到這一點,對于我們今天如何更好地去保護與傳承二十四節氣,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實用性、節點性與生活化:二十四節氣的傳統意義與價值

二十四節氣最早起源于我國黃河流域,是人們長期對天文、氣象、物候等進行觀察、探索并總結的結果,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已有非常久遠的歷史。中國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逐步認識到,一年之中,太陽投射到地面上的日影長度總是呈現一定的規律性變化,于是人們便利用日影的長度變化來判斷時間與季節,也即《呂氏春秋·察今》所言的“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以此知識為基礎,至遲到西周時期,人們測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這最初的四個節氣。到春秋中葉,隨著土圭的應用及人們測量技術的日益提高,又確立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而到戰國時期,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已基本形成,到秦漢時期更是臻于完善,形成為我們今天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系統。*沈志忠:《二十四節氣形成年代考》,《東南文化》2001年第1期。

作為一種人們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是一種標準的陽歷歷法系統。但是,在中國傳統歷法體系中,二十四節氣并非一種獨立的歷法制度,而只是我國傳統占主導地位的陰陽合歷歷法制度(俗稱“陰歷”“農歷”“夏歷”等)的組成部分之一。中國古人之所以要采用陰陽合歷的歷法制度,根本目的在于兼顧農業生產與日常社會生活的順利開展。一方面,農作物生長與太陽的周年回歸運動有關,因此依據太陽制定歷法便于安排農時,由此形成傳統歷法的陽歷成分,節氣制度便是重要體現;另一方面,月亮是夜空中最明亮的星體,具有周期性的朔望變化,因此用月相變化來紀日既醒目又方便,由此形成傳統歷法的陰歷成分。具體而言,以“陰”作為日常社會生活開展的主要時間標準,如婚嫁、祭祀、節慶活動等;以二十四節氣(“陽”)作為農事活動的主要時間標準。也就是說,在整個中國傳統陰陽合歷歷法制度中,二十四節氣其實并不占主導地位,而這可能是造成大部分中國人誤認為二十四節氣為陰歷屬性的最主要原因。

不過,雖然二十四節氣系統并非完全獨立的歷法系統,在傳統陰陽合歷歷法制度中也不占主導地位,但在傳統中國人的社會生產與生活中卻仍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二十四節氣具有極為重要的實際應用與指導價值,即是農業生產活動的時間指針,這也是二十四節氣在傳統時代最基礎、最基本的功能與價值。傳統中國一直是一個以農為本的國度,農業生產一直是國民經濟的最主要部門與民眾衣食生活的最主要來源,因此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平民百姓,都對農業生產極為重視。農業生產由一系列工作環節所組成,如耕地、播種、灌溉、施肥、收獲等。一年之中,從農作的播種到收獲,各工作環節必須要順應農時而依次展開。而所謂農時,通俗來講,也就是進行農事活動的恰到好處的時節。只有把握好了農時,才能獲得農業的豐收,有吃不完的糧食,所謂“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戰國)孟子:《孟子》卷一《梁惠王上》,武漢:崇文書局2015年版,第6頁。。于是“不違農時”、符合“時宜”也就成為農業生產最基本的要求之一。那么農時應該如何去具體把握呢?答案就是二十四節氣。由于二十四節氣是據太陽周年回歸運動而來,因此能比較準確地反映氣候的冷暖變化、降水多寡與季節變化等情況,而農業生產的進行恰是與冷暖變化等緊密相關的,所以以之為農業生產的時間指針是完全可行的,正如農諺所云:“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但是,二十四節氣全部加起來也只有四十八個字,因此要發揮其農事指導作用,還必須要結合其他形式作為載體才能發揮作用,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農諺。從土壤耕作到播種、再到收獲,可以說幾乎每一個工作環節都有相關的農諺與之相對應,如華北地區廣泛流傳的小麥種植農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當然,農諺不會自動創造與流傳,還需要有經驗的老農在其中具體發揮主導作用。*王加華:《節氣、物候、農諺與老農:近代江南地區農事活動的運行機制》,《古今農業》2005年第2期。

其次,二十四節氣亦是傳統時代民眾日常社會生活的重要時間節點,而這一點又是由農業社會的本性所決定的。一年之中,受自然節律的影響,農業生產活動從種植到收獲也會表現出一定的節律性特征,也即農事節律。與此相適應,鄉村社會生活也會表現出一定的節奏性,從年初到年末,各種活動各有其時。農業生產活動有漲有落,于是鄉村社會生活諸活動也必然會隨之起起落落,一年四季各有其時,各種活動也就會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時間與空間之中。*對此,可參閱王加華:《被結構的時間:農事節律與傳統中國鄉村民眾年度時間生活——以江南地區為中心的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對此,美國人金氏曾說道:“(中國)農民就是一個勤勞的生物學家,他們總是努力根據農時安排自己的時間。”*[美]富蘭克林·H·金:《四千年農夫——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程存旺、王嫣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年版,第7頁。而作為農事活動的基本時間指針,于是二十四節氣也就成為了民眾年度時間生活的重要節點與時間坐標,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亦成為民眾日常社會生活的時間指針。這一點在傳統的月令性農書中即體現得非常明顯。月令,即根據年度自然節律變化的行事記錄,曾經是中國社會早期各階層均需遵守的律令,反映了當時民眾、尤其是社會上層的時間觀念與王政思想,并具有多方面的實際意義與價值,是為一種時間政令、王官之時,具有強烈地規范與指導意義。*蕭放:《〈月令〉記述與王官之時》,《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在其中,提及各月活動時,通常總會說到節氣,然后是對應之農事活動,再然后是其他各項活動,從《禮記·月令》《淮南子·時則訓》《四民月令》等,一直到明末清初的《補農書》,這一傳統一直延續下來。正是認識到二十四節氣在指導農業生產與民眾日常生活時的方便性,因此很多人主張以節氣歷法系統來取代陰陽合歷歷法系統,這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宋代博物學家沈括了,他曾以節氣為標準制定了十二氣歷。*可參見(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二《象數·十二氣歷》。事實上,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仍有人在做這方面的呼吁。*邊福昌:《關于改革現行農歷為節氣歷的探討》,《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2年第1期。

再次,二十四節氣不僅僅只是一種時間制度,還具有異常豐富的民俗內涵,是民眾多彩生活的重要體現與組成部分之一。一是節氣與節日具有緊密的聯系。在遠古的觀象授時時代,農事周期就是慶典周期,節氣也就是節日,只是后來由于陰陽合歷歷法制度的創立與推行,節氣與節日才發生了分離。*劉宗迪:《從節氣到節日:從歷法史的角度看中國節日系統的形成和變遷》,《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不過雖然如此,節氣與節日也并非變得毫無關系,而是仍然保持了千絲萬縷的聯系:一些原本在節氣日舉行的活動,被挪移到了某個節日舉行,如秋分祭月之于中秋節*蕭放:《中秋節的歷史流傳、變化及當代意義》,《民間文化論壇》2004年第5期。;一些節氣仍舊作為節日保留了下來,如“四立”與“二至”;有的在后世發展為極其重要的傳統節日,比如清明,中唐時期作為一個獨立節日逐步興起*張勃:《唐代節日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32-148頁。,現今是與春節、端午、中秋并稱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二是幾乎每個節氣都有豐富多彩的節氣習俗活動。總體來說,這些習俗活動可概況為如下幾個方面:奉祀神靈,以應天時;崇宗敬祖,維護親情;除兇祛惡,以求平安;休閑娛樂,放松心情。另外,基本上每個節氣也都有特殊的飲食習俗,比較著名的如冬至餃子夏至面、立春咬春與嘗春等。*王加華:《二十四節氣:光陰的習俗與故事》,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年版,第84-135頁。再者,遵循傳統“天人合一,順應四時”的理念,以二十四節氣為中心,亦形成了豐富的養生習俗,如立春補肝、立夏補水、立秋滋陰潤燥、立冬補陰等,以求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等途徑達到強身益壽的目的。*劉婷婷:《二十四節氣養生》,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08年版。總之,圍繞著二十四節氣中的主要節點,形成了眾多與信仰、禁忌、儀式、禮儀、娛樂、飲食、養生等相關的民俗活動。*蕭放:《二十四節氣與民俗》,《裝飾》2015年第4期。三是圍繞二十四節氣,產生了數量眾多的民間故事、傳說以及詩詞歌賦等,集中表達了人們的思想情感與精神寄托。*對此,可參閱高倩藝編著:《二十四節氣民俗》,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年版;王加華:《二十四節氣:光陰的習俗與故事》,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年版;王景科主編:《中國二十四節氣詩詞鑒賞》,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8年版,等等。

總之,通過以上之論述我們可以發現,二十四節氣絕不僅僅只是一種時間制度,而是具有極為豐富的民俗內涵,牽涉到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深深融入其中,因此將其稱之為“民俗體系”或者說“民俗系統”*烏丙安先生曾從民俗構成的角度對“民俗系統”概念做了相關論述與說明。他認為民俗現象從民俗質、民俗素、民俗鏈到民俗系列,逐級向上,最終構成為民俗系統。在此,民俗系統即對包羅萬象之民俗現象最高層面的概括與系統性分類(烏丙安:《民俗學原理》,2001年,第13-32頁)。鄭杰文亦曾對“民俗系統”做過相關論述,他認為作為民俗要素的精神和物質文化現象的存在形態及其間的有機聯系,以及它們的發生、發展、流傳、演變的歷史過程,即構成為一個民族的特定民俗系統(鄭杰文:《論民俗系統的二重性結構》,《民俗研究》1991年第4期)。本文的“民俗系統”概念,更類似于鄭杰文先生之界定,即在二十四節氣的產生、發展與流變過程中,所形成的口頭、行為、心理等多個層面的習俗形態及其有機聯系。應該更為合適。而作為一種民俗系統,二十四節氣之所以能在民眾日常社會生活中普及與流行開來,與其具有實際的價值與意義有直接關系。概而言之,我們可以將其概況為實用性、節點性與生活化等幾個方面。反過來,正是因為具有實際的功用,二十四節氣才融入民眾生活之中并發展成為一種“民俗系統”。二者相互建構,共同促進了二十四節氣民俗系統的生成。

二、介入生活:二十四節氣保護與傳承的有效途徑

就民俗傳承的內容言之,我們可大體將其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民俗事象的實踐傳承,即與民眾現實生活相聯系,通過“活生生”的話語、行為及心理等進行傳承,也即當下非遺保護中所提倡的“活態傳承”。一是單純的知識傳承,可通過博物館、書籍等途徑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所傳承的不一定是現實生活中所實際踐行的知識系統,就如同我們今天通過古籍而了解到的今已不存的古代知識一樣。對二十四節氣而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宗旨,肯定強調的是活態之保護與傳承。而要進行活態的保護與傳承,就必須要使其能真正與民眾生活相結合并發揮其實際價值與意義。傳統時代,二十四節氣之所以能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龐雜的民俗系統,就是因其與民眾生活的深入、緊密結合。基于此,介入當下民眾之社會生活,應該是今后二十四節氣保護與傳承的最根本、最有效途徑。正如烏丙安先生在談及傳統工藝保護時所說的那樣,讓傳統工藝“無孔不入”地走進現代生活才是振興之道。*張淅默:《烏丙安:讓傳統工藝“無孔不入”地走進現代生活才是振興之道》,中國民俗學網,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15326,2016年12月15日。

問題在于,如何才能使二十四節氣介入當下民眾之社會生活而實現活態化傳承呢?這又有多大的可行性呢?利好消息在于,正如安德明所指出的那樣,同許多處于瀕危狀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不同,二十四節氣仍然在當下的民眾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鮮活的作用。*據謝穎:《“新的驛程”剛剛開始——中國民俗學會“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專家座談會”綜述》,中國民俗學網,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15508,2017年1月18日。確實,如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各地多有所謂“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俗諺,至少在筆者的家鄉山東一帶,每屆冬至,基本家家吃餃子,各商場超市也總是早早即開始餃子的宣傳與銷售。這為二十四節氣的活態傳承提供了現實的社會基礎。當然,也有觀點認為——或許是更為流行的觀點,二十四節氣是傳統農耕時代的產物,其主要作用在于指導農業生產,而當下我們正在經歷急速的社會變遷,正逐漸由農耕社會向工業與信息化社會轉變,因此二十四節氣已不再適應今天的社會需要;即使當下二十四節氣仍有一定的“用武之地”,但隨著將來社會的進一步變革,其也將日漸過時而失去效用。

誠然,二十四節氣是傳統農耕時代的產物,其最初的主要作用在于指導農業生產的進行。而今天,隨著社會的急速變遷,各方面已發生了極大變化。一方面,在整個社會生產體系中,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雖然其仍是基礎性生產部門。從清末民國時期開始,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之后,工業生產日益取代農業生產而成為最主要的生產部門。與傳統農業生產不同的是,工業生產的進行不以自然節律的律動為基礎展開進行,而主要依靠各種機械裝置單調重復的動作。正如馬克吉所言:“農業的常規又是由自然的活動的節奏和周期,由因為陽光、濕度和降雨的分布不同而出現的農業季節更替以及土壤恢復和植物生長的生態周期所支配的……城市工業社會的社會和經濟節奏遠為不同。在工業社會中,職業的規則,日復一日,與自然現象沒有什么關系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機器體系的速度所支配的,而機器體系的節奏并不遵循生活的節拍。”*[印]雷德哈卡馬·馬克吉:《時間、技術和社會》,[英]約翰·哈薩德編:《時間社會學》,朱紅文、李捷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頁。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自然節奏律動性體現的二十四節氣自然也就不再適用了。另一方面,就現代農業生產來說,由于氣象預報等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人們對自然律動的把握亦日漸精確,可不必再完全依賴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同時,隨著大棚、無土栽培、新的作物品種培育等現代農業技術的運用,反季節農業生產亦日益流行。這亦使得傳統二十四節氣日益失去其指導性功用。

雖然當下二十四節氣農事指導作用的日益降低確實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如前所述,二十四節氣不單單只是種時間制度,更是一種民俗系統,其意義不只是為農業生產的進行提供時間指導,還與民眾之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因此,雖然今天二十四節氣的農事指導作用降低了,但我們仍可以繼續發揮其對民眾社會生活的價值與意義。作為一種民俗系統,二十四節氣是人為創造的產物,而民俗系統“是一個矛盾運動的動態過程,那么它必然處在永恒的發展和不斷的更新中,非理性結構因素的消亡、合理性結構要素的流傳、新鮮血液的不斷增加,構成了民俗系統的穩固性與可塑性共存的特色”*鄭杰文:《論民俗系統的二重性結構》,《民俗研究》1991年第4期。。歷史上,在二十四節氣的產生、發展與流變過程中,其內涵一直在因應社會形勢的發展變化而日益變化與發展。因此在今天的社會形勢下,我們仍然可以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再創造”,即“淡化”其對農業生產的指導作用,而強調其與民眾社會生活的關系面向,讓其充分介入現代民眾的社會生活,即充分發揮二十四節氣在民眾儀式生活、休閑娛樂、飲食養生等方面的功用與價值。當然,這樣說并不意味著二十四節氣對今天的農業生產已沒有任何指導意義了,實際上在廣大農村地區,二十四節氣仍是有其現實意義的。*陳丹:《二十四節氣在現代農業中應用須注意的問題》,《廣西氣象》2001年第2期。

傳統時代,二十四節氣是民眾年度時間生活的重要節點。雖然與節日有所不同,節氣卻也是民眾日常生活中“非日常”的日子,且包含有豐富的儀式、娛樂、飲食等相關習俗,故而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完全可以將其作為節日來看待。因此,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要增強人們對二十四節氣的認知與認同感,就要對其“節點性”與“非日常性”加以特別強調。但是,僅僅強調“節點性”還遠遠不夠,還要強調節氣的“神圣性”一面,即對每個節氣所包含的儀式活動及其背后的精神文化內涵加以強調,而這應該是二十四節氣在當下如何保持良好傳承與發展的核心所在。*筆者曾以節日為例,對節日在當下社會中的節點性與神圣性重建做了相關論述。具體參見王加華:《傳統節日的時間節點性與坐標性重建——基于社會時間視角的考察》,《文化遺產》2016年第1期。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喚起民眾對二十四節氣的認同感。二十四節氣的精神文化內涵,首先在于其所體現出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這一點尤其具有現實意義。今天由于工業化的日益推進及對機器運作節奏的遵從,我們與自然日漸疏離,于是我們開始日益漠視甚至忽視“自然因素”對我們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與意義——日漸嚴重的霧霾問題本質上就是我們漠視自然的結果。因此,“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在生活中加入像二十四節氣這樣的時間框架。現代人生活在鋼筋水泥的森林中,漠視自然已經太久了,而要了解自然,二十四節氣作為一個時間尺度是必不可少的”*劉魁立:《中國人的時間制度——值得驕傲的二十四節氣》,人民政協網,http://www.rmzxb.com.cn/c/2016-12-12/1209211.shtml,2016年12月12日。。其次,二十四節氣的精神內涵,還在于其與民眾社會生活緊密結合中所體現出的崇宗敬祖、維護親情以及除兇祛惡、以求平安等重要意義。因此,從更高的層面來說,作為民俗系統的二十四節氣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重要載體,體現著中國人的天人關系、倫理孝道等多方面的文化內涵。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天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及我們加強對二十四節氣在當下的保護與傳承,就不僅僅只是在傳承一種文化遺產,還在于讓我們重新喚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進而提升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我們的民族認同,同時也是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個標志。*劉魁立:《中國人的時間制度——值得驕傲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保護與傳承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與價值,而保護與傳承的最佳途徑則是讓其“無孔不入”地介入現代民眾的社會生活。但問題在于,如何才能實現無孔不入地介入呢?要做到這一點,僅靠二十四節氣的自然發展或者相關保護主體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有新聞媒體、學校教育、國家政策等方面的強力輔助與支持。首先,要加強二十四節氣的知識傳承,這是開展實踐傳承的前提與基礎。今天,越拉越多的年輕人,即使那些生活在鄉村地區的年輕人,對二十四節氣基本都是陌生的。在此境況下,要求他們在心理上認同并主動實踐二十四節氣習俗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必須要加強對青少年群體二十四節氣知識的普及與推廣,而這其中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為中小學生編寫二十四節氣知識讀本,加強相關知識與文化內涵的普及與教育。這其中,可將二十四節氣與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相結合,制定校園生活的二十四節氣,以使他們對二十四節氣有直觀理解與把握。如立春,一年之計在于春,傳統是農民準備春耕的時節,而對廣大在校中小學生來說,此時通常正值寒假,也正是需要為接下來的學期生活做好準備的時候。*對此,可參閱王加華:《二十四節氣:光陰的習俗與故事》第三章之“校園生活的二十四節氣”,第59-61頁。其他諸如開設專題講座、舉辦相關展覽等,也是進行二十四節氣知識傳承的重要方式。其次,在知識傳承的基礎上,加強人們對二十四節氣習俗活動實踐傳承的引導。如每到一個節氣,就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現代傳媒手段,對該節氣的起源發展、歷史流變、文化內涵、儀式活動、飲食習俗、娛樂活動、養生實踐等進行“鋪天蓋地”地廣泛宣傳,在增強民眾對二十四節氣節日內容和文化內涵充分了解與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使民眾在自覺與不自覺之間開始踐行相關節氣習俗活動,并使之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若有可能,或可通過國家立法的形式,將某些節氣定為法定的慶祝日,就如同今天日本所做的那樣。*據浙江農林大學畢雪飛副教授于2016年12月20日在中國社科院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專家座談會”上的談話而知。另外,各行各業,也可以結合自身特點,制定自己的二十四節氣時間表,在實際工作與生活中踐行二十四節氣。如國網廈門供電公司,就根據國網公司部署,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二十四節氣表”,并層層推廣應用至部門、班組、個人,發揮了積極成效。*吳兆磊:《淺談“二十四節氣表”在基層班組的文化實踐》,《中外企業家》2015年第28期。

當然,在對二十四節氣進行生活化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有兩個維度必須要充分注意。一是二十四節氣的異質性差異,即雖然我們要加強對作為民俗系統的二十四節氣的整體保護,但也必須要充分認識到,對民眾的生活來說,并非每一個節氣都是同質的,也即并非都是具有同樣意義的。一些節氣,如“四立”“二至”等,由于產生較早且與民眾生活關系緊密,因此習俗活動、文化內涵等也就更為豐富,至于清明更是發展為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一些節氣,如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相對而言文化內涵與習俗活動就不那么豐富*之所以如此,可能與這些節氣通常處于農閑期有直接關系。農閑時期,人們沒有多少農活可做,于是節氣的農事指導意義也就不那么明顯,由此導致了文化意義與習俗活動的薄弱。,通常只是強調其于人的養生意義,如大暑進補、大寒進補等。因此,在具體的生活化保護與傳承過程中,就不能一味強求地對每個節氣都“一視同仁”地進行保護,雖然從觀念上來說每個節氣都是值得重視的。二是二十四節氣的地域性差異,即對不同地區而言,同一個節氣的意義可能是不一樣的。如冬至,雖然在廣大地區都有很大影響力,但在江浙一帶卻尤其重要,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說,此日人們會祭祖、全家團圓,并包餛飩、蒸年糕等,其情景就如同除夕守歲。再比如谷雨節氣,在山東榮成等沿海地區就備受重視。此時“百魚上岸”,為祈求出海平安、漁獲豐收,人們便在谷雨這天舉行隆重而盛大的祭祀海神儀式,由此形成了深為當地民眾重視的谷雨節,其隆重程度相比于春節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謝宇芳等:《谷雨節:漁家狂歡節》,威海新聞網,http://www.whnews.cn/mlweihai/2005-04/24/content_287534.htm,2005年4月24日。因此,對二十四節氣的保護與傳承,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展開進行,而要結合各地實際,針對不同的節氣采取不同的措施。

三、小結

以上我們主要對二十四節氣在傳統時代的價值與意義及其在當下的保護與傳承問題做了簡要論述。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對傳統中國社會的民眾來說,二十四節氣絕不是如我們一般意義上所理解的那樣,只單純是一種歷法體系或者說時間制度,而更是一種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具有實用性、節點性與生活化等幾個方面的特點。二十四節氣之所以被創造出來、廣泛流布且內涵日益豐富,與其深深融入傳統民眾的生產、生活之中具有直接關系。基于此,要想在當下更好地保護與傳承二十四節氣,使其如傳統時代那樣充分介入現代民眾的社會生活應該是一種最佳途徑。與傳統相比,隨著我國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今天的社會已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此二十四節氣所賴以存在的社會環境亦發生了極大變化,這直接導致了其在傳統時代的基礎性功用,即作為農業生產時間指針的作用日益降低。但作為一種人為創造的民俗系統,二十四節氣的意義是表現在多方面的。因此,我們應該以一種發展的觀點來認識并對待其在今天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即我們可以對其做進一步的“再創造”,“淡化”其對農業生產的指導作用,而強調其與民眾社會生活的關系面向,充分發揮二十四節氣在今天民眾的日常生活、休閑娛樂、飲食養生以及民族認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功用與價值。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還必須要充分依靠新聞媒體、學校教育、國家政策等方面的強力輔助與支持,如此才有可能使其“無孔不入”地介入現代民眾的社會生活。另外,在具體進行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不能“一刀切”,而要充分關照二十四節氣的內部差異及地域差異等問題,相應采取不同的保護與傳承措施。

[責任編輯]王霄冰

王加華(1978-),歷史學博士,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山東 濟南,250100)。

* 本文寫作受山東大學“青年學者未來計劃”項目資助。

G122

A

1674-0890(2017)02-015-07

猜你喜歡
生活
生活另一面
漫生活
愛生活,愛思考
愛生活,愛思考
社保讓生活有底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07:16:27
漫生活?閱快樂
生活感悟
特別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創意給生活帶來了快樂
無厘頭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水煮生活樂趣十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www.av男人.com|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高h视频在线| 免费大黄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97av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青草视频久久| 色爽网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无码aaa视频| 日本午夜影院| 日本在线亚洲| 男女男精品视频| 少妇精品在线|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91视频首页|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日韩欧美色综合|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aaa视频|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欧美亚洲欧美| 成年A级毛片|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欧美亚洲激情| 日韩专区第一页| 久久精品丝袜|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激情亚洲天堂|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天天色综网| 欧美在线黄|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伊人无码视屏|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黄色不卡视频| 伊人狠狠丁香婷婷综合色|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欧美网站| 国产特级毛片| 18禁影院亚洲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