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不寧
百年曲學,得此編可見梗概
王不寧
如果從1913年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問世算起,中國的戲曲學至今已經走過了約百年的歷史,其間,伴隨著民族命運的盛衰,戲曲研究也幾度浮沉。今天,在戲曲研究已屆百年之時,回眸、反思戲曲研究的得失,總括百年戲曲研究的經驗教訓,不僅可以為當今和未來的戲曲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而且還可以與時下文化復興、戲曲復興的背景相呼應。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田黎明、劉禎二位先生主編的《二十世紀戲曲學研究論叢》應運而生,有意擔承起了百年戲曲研究學術總結的大任。該叢書以豐盈的內容、較先進的學術理念和學術思想、精慎的結構,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百年以來中國戲曲研究的整體面貌。于此,我們不僅可以概覽中國戲曲研究一個世紀的發展歷程,而且可以了解中國戲曲研究過程中,相關學術理念和學術思想的進階和發展,引發我們對于戲曲研究學理層面的思考。約言之,該叢書的貢獻見于以下幾端:
近百年的中國戲曲研究史,其實也是戲曲研究觀念的發展、演變和進化史,同時也是中國學人對于戲曲認識的逐步逼近和本體還原歷史,是中國學界對于戲曲藝術的認知發展史。戲曲藝術的立體性和綜合性其實也賦予戲曲研究的復雜性和復合性,從而也使得戲曲研究向著本體的立體藝術的回歸過程顯得更為曲折、更為漫長。
從王國維開始,戲曲認知從文學到立體藝術的回歸經歷了較長的過程。由于特殊的學術語境,中國古典戲曲的研究其實是濫觴于“文學”的。盡管開山之作《宋元戲曲考》的作者也曾耗時費力,考察古代戲劇的角色、參與演出的優伶等非文學因素;但就主體而言,《宋元戲曲考》受西方文學史觀念的影響仍然顯而易見。其實,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王國維文學視角的影響在中國戲曲研究界仍十分濃重。比如通行本《中國戲曲史》,其被詬病的主要原因也正在于對于文章和文學的不甚恰當的偏仄和重視。
任何一個學科的發軔,勢必是從資料最為易得的方面入手的。王國維的戲曲文學研究后來也被構建成為戲曲研究的學科分支,成為支撐戲曲立體藝術的重要支柱。之后的吳梅則在王國維的基礎上,開啟了中國戲曲研究的另外一扇窗戶。他以“詞樂關系”為主要考察視域介入戲曲研究,并通過打通詩詞曲的壁壘,將古典戲曲放置在“音樂文學”的鏈條之上。從此,王國維單薄的那條線就有了“曲學”的伴隨。
然而,正如上文所言,即使在上個世界八九十年代,中國古典戲曲的研究仍然有著顯見的文學傾向。一大批出自中文學科背景的戲曲學者,以不約而同的研究視域和比較豐厚的研究成果,極大開拓了戲曲文學研究的空間,形成了一批厚重扎實的研究成果。同時,以中國戲曲研究院諸多學者為代表的“前海”學者,則多從立體藝術角度,通過論辯和實體研究等不同形式,將戲曲本體的認識拉回到“立體藝術”層面上來。
至此,通過幾代學人的共同努力,戲曲作為立體藝術的特性已經成為學人共識。而以上過程,在此叢書中可以看到較明晰的學術線索。
得益于特定的時代氛圍的賜予,尤其是受西學東漸之風的厚貺,民國時期堪稱中國學術的一個黃金時期,戲曲研究也碩果累累。但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導致人們對于這段研究缺乏必要的認知,從而導致很多尷尬。因此,挖掘和展示民國戲曲研究的成果,尤其是以文章形式出現的論述,實際上一直都是當代戲曲研究接著走下去的一個前提。
可喜的是,我們在該叢書中已經看到了這方面的實績。以“戲曲音樂研究卷”為例,本冊的概述部分,編輯者首先用了較大篇幅,梳理了民國時期戲曲音樂研究的基本軌跡,并圍繞具體的刊物,揭示出當時戲曲音樂研究的盛況:“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京劇在動蕩的社會背景下迎來了藝術的繁榮時期,陳德霖、王瑤卿、汪桂芬、譚鑫培等一批名伶的走紅,形成了嗓音不同、風格迥異的京劇流派雛形。與此同時,各類期刊也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單戲劇領域的就有《戲劇月刊》《戲劇叢刊》《國劇畫報》《劇學月刊》《戲劇周報》等多達十余類之多。因此,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有關戲曲音樂的文論無論在數量還是在關注的范圍上,都比20世紀之前形成了質的飛躍。”(“概論”頁001)其次,專文部分收錄了挹英室主人的《論京劇唱法取徑之不同》、小田之《青衣唱法概論》、呂弓之《譚腔之概論》等八篇專文,由此可以管窺當時戲曲音樂研究之一斑。研究文章索引部分,則收錄了自《談舊劇中的音樂》至《二簧考源》共計128篇專論。通過作者、刊物、論題幾個方面的揭示,一批并不為當今戲曲學人熟知的民國學者也再次回到大眾視野之中。而他們所論述的某些話題,如“務頭”“尖團”等話題,也曾被當代學者充分重視甚或重新討論,足見其重要。借助不同角度的學術展示,民國時期相關的研究成果雖不能說盡收眼底,也大約可以得其仿佛了。叢書也通過不同分冊的類似處理,基本完整地勾勒出了民國戲曲研究的基本面貌,一代學人研究成果的“再發現”無疑為當今學人的“接著說”提供了便捷,嘉惠后學,善莫大焉!
在任何一個宏闊、碩大的結構中,如何完成論說的措置,哪怕僅僅是層次和順序的處理,都往往可以看出建構者的意圖和用心。細細考量之下可以發現,叢書的體例是在對百年中國戲曲研究整體把握的基礎上,精心設置而得出的。從中也可以看出編輯者的學術思想和學術理念。
首先,分冊的設置其實就反映了主編者對于戲曲這一學科的整體理解,尤其是通過特定專冊的設置,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戲曲的本質是一種立體的場上藝術”的還原和辯說。“二十世紀戲劇學研究論叢”共分十冊:《中國戲曲史》《戲曲理論與美學》《戲曲文學》《戲曲表導演》《戲曲音樂》《戲曲劇種》《戲曲舞美》《當代戲曲》《少數民族戲劇》《戲曲跨學科研究》。從戲曲藝術本體角度看,以往的研究者所重視的是三大塊兒:戲曲史、戲曲文學和戲曲表演。加上戲曲文學和戲曲史資料的相對易得和相對豐盈,很多學者在從事研究時,也多從這些容易入手的角度切入,從而導致某些角度和領域的荒涼和寂寞。比如,在中國戲曲史研究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張庚、郭漢城主編的“中國戲曲冊”,就曾被一些苛刻的學者詬病為“中國戲曲現存劇本史”。而本編的設置中,除了以上常見的三個視域外,還專設了《戲曲理論與美學》《戲曲音樂》《戲曲劇種》《戲曲舞美》等專冊,全方位揭示百年來戲曲藝術研究的立體景觀。然而,編輯者并沒有拘束于死板的體例限制,而一些特定的分冊的設置,也并沒有泥于嚴格的邏輯線索,而是根據戲曲發展史和戲曲研究的具體情況,做了靈活機動的處理。如從嚴格邏輯角度看,《中國戲曲史》一冊按理應該包括《當代戲劇》和《少數民族戲劇》的內容,但正如學者所言,由于當代幾部重要的戲曲史著作幾乎都被寫成了“漢族戲曲史”和“古代戲曲史”,對同屬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少數民族戲劇和建國后的當代戲曲均缺乏應有的重視和足夠的研究,有些雖然涉及這兩塊內容,卻在篇幅和體量上仍非常薄弱,難以真實反映當時戲曲和少數民族戲劇的實際狀況,故這里的專冊的設置,顯然有著特別的用心,客觀上也可以引起人們對于戲曲史上相對薄弱環節的重視,“補闕”的意圖十分顯見。
再次,叢書點面結合,通過概論、專文、索引三位一體的方式,分主次、有層次地反映了某一特定專題的研究歷史。概論部分要言不煩、高度概括,專文原汁原味、清晰再現,索引見微知著、因類成聚,局部和全部共存,細節和概貌同在,簡潔清晰,井井有條。
還有,編輯者還特別注意到了不同部分的嚴密呼應和整體統一。如對于百年中國戲曲研究,叢書的《總序》分為了兩個發展階段:即將20世紀初到新中國成立前的半個世紀確立為戲曲學的初創時期。將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到現在劃分為另外一個戲曲研究“更加自覺的時期”。并指出,20世紀80年代之后的戲曲學,是一個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大發展的時期(竊以為:如果按照詳細區分的標準,也不妨將20世紀80年代之后的戲曲學再度細分,專門分為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以上的這種分類方法,在各分冊的概述中,其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證實和嚴格意義的踐行。僅從體制角度,該叢書的一些做法也有借鑒的價值。
當然,作為回眸和總結性質的著述,其最為直接的功用當是通過提供某一問題和視域的研究現狀,為現今學人的“接著說”提供一個“再出發”的起點了。
誠然,要想對百年戲曲研究做一個全面細致的總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就反映的廣度而論,由于缺少了專著部分,可能會影響到反映某一問題和某一視域的“清晰度”(其實可以通過專著提要的形式予以收錄)。即使就論文部分而言,由于資料、學者視野和選擇標準等因素的制約,也難免會有“遺珠”之憾。但諸如此類的些許瑕疵,并不能削減該叢書的學術價值,其在學術史的重要作用,也勢必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得到證明。
編者附識:本文所述僅為作者之看法,并不代表本刊之觀點。
[責任編輯]羅曼莉
王不寧,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江蘇蘇州,215006)
I207.3
A
1674-0890(2017)02-0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