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祎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藝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教師資格新政背景下音樂教師教育生態化課堂教學實現策略研究*
張 祎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藝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在教師資格新政背景下,從教學主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效果評價等方面音樂生態化課堂教學的實現策略,以便為提升音樂專業師范生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提供參考。
教師資格;生態化課堂;音樂教師教育;教學策略
自2011年起,我國逐步推行教師資格考試制度的改革,取締以往師范生畢業即可免試取得教師資格證的制度,改革后,凡有意從事教師職業的在校大學生必須通過考試才能獲取。教師資格新政給師范生培養帶來新的挑戰,要應對這種挑戰,音樂教師教育的教學研究就要在結合原有培養思路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并探索新的音樂師范生培養與教學模式,從多方面入手培養師范生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
音樂教學的生態化教育觀是指從教育生態學的視角出發,將音樂課堂視為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在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之間建立一種多元化互動的整體性關聯。通過建構生態化的音樂課堂的教學環境,制定合理的教學設計,嘗試與課程內容相匹配的教學方式,注重師生的良性互動,以及及時全面的教學評價,實現多維共舉的教學目標,進而實現教學主體的多元化,教學模式的多樣化,教學資源的有機循環。本文將從生態教育觀視角下探討高校音樂教師教育專業音樂課堂①實現生態化課堂教學的策略。
教學主體之間的關系是影響課堂教學好壞的關鍵因素,在生態課堂中,教學主體之間的關系是注重民主平等、和諧共處的關系,作為教學主體的師生雙方,其關系的有序性和協調性影響著整個生態系統的運行與發展。音樂作為藝術門類之一,具備非語性的獨特的審美特質,承擔著美育的功能,作為音樂各學科的教學,則強調探求音樂審美的規律。因此,在音樂課堂中,教師通常要具有多重身份,既是知識的傳授者,課堂的組織與協調者,同時也是學生完成音樂學習、探求審美過程的的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引導、評價和激勵,尊重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與見解,保護和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從學生角色來看,學生是探求音樂審美原理的知識構建者,在音樂課堂中,學生應當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成為音樂學習過程中的主體。
(一)教師引導音樂生態化課堂中生命主體的成長。音樂生態化課堂是為學生成長而生的課堂②。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應當為學生創造輕松舒適的學習氛圍,讓其身心放松,愿意主動靠近和相信老師,從而主動尋求老師的指導;教師應當具備智慧之心,要在合適的時機、用適合的方式、以學生能承受的教學進度,幫助學生成長;教師還應當具備博愛之心,包容學生所犯下的認知錯誤,真誠地去幫助每一個人,實現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并基于此安排課堂教學內容、方式與方法,使其盡可能沒有障礙的成長。
(二)教師激勵音樂生態化課堂中生命主體的發展。音樂生態化課堂充滿生機、激情和生命力③。老師要做學生的激勵者,發現學生的優點,不斷為學生呈現新的事物,并從學生的反饋中獲得新的啟示,實現師生的相互促進和共同成長。除此之外,還應關注到學生的自我學習和發展,培養其獨立面對解決學習和成長中的困難與疑惑。
(三)教師促進音樂生態化課堂中生命主體的可持續發展。在音樂生態化課堂中,每個學生在進行音樂學科各個領域學習時,都會顯示出各自的偏愛,表達其個性的音樂理解。教師在教學時,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啟發,還要關注到學生的音樂個性,保護發揚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促進音樂課堂的多樣性。教師要注重發展學生的觀察、思維和實踐應用的能力,使其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自我學習的能力。
(四)學生在音樂生態化課堂中應當成為構建者、體驗者和掌控者。學生是生態化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課堂體驗對學生的學習成長十分重要④。學生獲得的音樂體驗是音樂課堂與實踐應用進行關聯的主要途徑,音樂體驗不僅能快速提升對音樂的學理認知,還能夠感受音樂學科理性與感性的統一,為其職業能力的提高帶來深層次的感悟。同時,學生除了要學習音樂知識和技能外,還要自己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技巧,能夠制定學習計劃,執行計劃,完成制定的任務,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具備搜集、分析和使用學習資料的能力。
教學內容在整個課堂教學生態系統中對其平衡與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學內容需要與“入職”背景相結合,才能夠準確把握教學內容要傳達的真理,以及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基本導向,使學生在學習時不僅能夠保持較好的學習興趣,也能提高音樂課堂生態系統的積極效應。
(一)教學內容選擇的開放性。首先,在音樂生態化課堂中,老師既要基于教材,也要拓寬內容。常規的課程教材,雖然具備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和統一性,但是忽略了不同學生群體學習的能動性和差異性。教師要善于對教材進行分析和提煉,對教學內容進行恰當的選擇和拓展,并重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反饋。其次,注意從多個方面補充教學內容,在教學中起到相互關聯,啟發思維的作用。例如,在音樂學科教學時適當的補充教材中的缺失,關注音樂與多個學科的交叉性,體現出音樂的時代、人文特點,既能生動教學內容,有能夠為學生的實踐應用帶來多方位的思考和啟發。
(二)教學內容安排的適度性。教學內容安排多少,除了取決于教學計劃外,還受學生自身能力特點的影響。教師教學應當充分考察學生的承受力,根據其身心發展和學習的規律選取容量適當的內容,及時調整教學進度,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好消化教學內容。在音樂生態化課堂中,要維持課堂生態平衡,就要確保輸入的教學內容和輸出的學習成效處于平衡的狀態,在音樂教師教育的生態課堂中,擴充課下學習,強化課堂思考討論和實踐應用的教學模式則能夠彌補教學周期短,課時不夠的現象。
生態化教學方式主張根據教學的目標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將發現、探究、體驗學習等用多種教學方式與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開放、動態、和諧、自然、平衡的教學結構,是生態化課堂產生動態生態效應的主要過程。
(一)教學方式與方法選擇的豐富性。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對音樂課堂教學成功有著重要的作用,甚至影響到整個課堂生態化系統的發展,教師要善于對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狀況、能力需求進行深入的分析,在合適的時機,結合適當的方法方式將教學內容呈現和傳授給學生。教師在音樂課堂中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的選擇,不僅能夠使課堂更具生態化,并且能夠對學生實現未來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給以一定的參照和啟發,因此教學方式與方法的選擇要綜合考慮教學內容、設施和學生自身情況等多種因素,注重學生在音樂課堂中的體驗、創造與思考,為學生創設全面的教學條件,尊重學生個性表現,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教學方式與方法運用的自然性。教學方式與方法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推動學生全面、可持續的發展,因而老師在運用教學方式與方法的過程中,應當遵循生態學所要求的自然性要求,避免刻意或矯枉過正。例如,在傳統教學的思維里,教師認為自己講解越詳細,學生就會聽得越明白,但事實是,這種事無巨細的講解方式很可能使學生養成過于依賴老師的習慣,不利于其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適當引導學生主動的學習,并設計出不同實踐主題的教學,使學生能更好的將理論與實踐相聯系,達到專業技能與教學能力的全面增長。
(三)教學方式運用的系統性。不同的教學方式都各有其特色,在音樂生態課程中的表現尤其如此,課程的不同,所選用的教學方式也要因課而異。常用到的音樂課堂教學方式有聆聽、討論、練習、創作、表演等,在進行課程課堂教學時,應考慮到多種方式有機結合,才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實踐創作的能力。在輔助的教學方式中,常用的是多媒體教學和傳統黑板教學,在音樂課堂中都有所運用,恰恰說明只要結合得當,就能夠形成良好的教學效果,因而老師要充分發揮各種教學方式的長處及其最大效用,從整體上對各種教學方式的運用進行把握,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為根本目標。
音樂課堂教學中良好的精神與物質環境是音樂課堂生態系統維持其平衡的重要保障,課堂氛圍、教學空間、教學設施、教學環境等都有可能變成影響生態化課堂的限制因子。
(一)教學環境的開放性。首先,老師應當積極探索為學生提供輕松舒適的課堂教學氛圍,尊重學生自身特點與個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重視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其次,在時空層面對音樂課堂進行拓展,將學習活動拓展到課外,使之與現實生活、工作場所產生關聯,讓學生盡量參加社會實踐;最后,教師要注意在教學中用對藝術的表現、藝術的感染力和教學的激情去影響學生,為學生創設具有藝術氛圍,活潑愉悅的音樂課堂,調動學生的情感,增強審美體驗。
(二)教學環境的適度性。首先,應當確保學生數量處于音樂課堂生態環境可以承受的范圍,不影響到教學環境內的舒適性,以及學生的經驗成長和學習體驗,促進學生之間的交互與協作。其次,確保教學設備能夠充分滿足音樂教學的相關需求,包括互動性與體驗性,空間和設施的充足性等。此外,教學環境中的座椅分布也會影響到教學空間對教學需求的滿足,應該以不同音樂課程的特點,選用最適合的座椅分布方案,不應一概而論,此外還應當注意教學環境中的溫度、通風等情況,確保教學環境處于最佳狀態。
生態化課堂中的評價系統是新型評估系統,在生態化的評價系統中體現著對課堂生命個體的尊重和完善,是生態化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促進教學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實現教學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首先應當確保教學評價的客觀性與公平性,從多個角度對學生開展評價;其次,增進各評價主體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使其通過對話充分了解評價對象的情況,以便于從多個方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最后,破除傳統教學評價中以老師為主、自上而下的單向評價方式,增加評價主體對評價的反饋,以便充分發揮評價對學生的激勵和引導作用,促進音樂課堂生態系統中各方主體的和諧發展。
(二)促進教學評價方式的多樣化。不同學生個體擁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愛好與想法,其在音樂上的體驗感受也會各不相同,若是以單一方式對他們進行評價,必然不能做到完整、系統,因此音樂生態化課堂教學評價方式需要多樣化,表現在評價依據不能只是看最終成績,要注重獲取知識過程,評價方法既要定量評價,也要有定性評價,以促進學生作為生態系統中生命個體的成長為根本目的。
(三)促進教學評價指標的層次化。教學評價是為了促進和激勵學生進行音樂學習,因而在音樂生態化課堂中,教學評價指標也應當具有層次性,要借助評價,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注意到自身的成長。通過教學評價,要使學生看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并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養成一定的競爭意識,使音樂學習既充滿樂趣,又具有挑戰性,同時獲得滿足感。
教師資格考試制度的改革,確立了對教師必備入職能力的基本范疇,在理論與技能、應用與實踐的雙重標準下,對高校師范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了切實參考,同時,201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有關音樂課程的性質、價值和基本理念也都再次強調了音樂課程是強調審美過程的體驗,多種評價方式的結合,注重學生身心發展的美育學科,這也再次給高校音樂教師教育專業的課堂教學提供了有效參照,為提高音樂教師教育的教學質量提供了思路、為音樂生態課堂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指導和實現策略。由此可見,在達到課堂生態平衡的條件下,才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逐步讓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達到統一,更好的實現職業化的教學特色和知行統一的教育思想。■
注釋:
① 本文的“音樂課堂”和“音樂生態課堂”指高校音樂教師教育專業中,以班級為單位、有固定的教學場所、具備完整教學生態鏈、人才培養方案中音樂教師教育方向的專業必修集體課教學課堂。
② 李霖.關于課堂教學生態化的研究.教育探索,2014,12:17-18.
③ 沈春蕾,袁欣.信息化語境下英語課堂生態的失衡與重構.教學與管理,2016,06:102-104.
④ 劉貴華,岳偉.論教師的課堂生態意識及其提升.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5,16:30-34.
[1] 李霖.關于課堂教學生態化的研究.教育探索,2014,12.
[2] 沈春蕾,袁欣.信息化語境下英語課堂生態的失衡與重構.教學與管理,2016,06.
[3] 劉貴華,岳偉.論教師的課堂生態意識及其提升.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5,16.
[4] 王開偉.試論高校生態客堂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4,36:173-174.
[5] 吳晗清,孫目.生態學視域下“生態課堂”的構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02:3-6.
2017年度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教師資格新政背景下音樂教師教育的生態化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研究成果(17Q203)
張祎(1983-),女,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傳統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