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淦
縣令有智慧,邊境無糾紛
沈 淦
在《呂氏春秋·察微》《史記·楚世家》以及西漢劉向所著的《新序·雜事四》等文史典籍中,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這么兩則小故事:
吳國邊境上有座小城卑梁,與楚國邊境小城鐘離相鄰。每年春天,兩國采桑女在郊外相遇,一邊采桑一邊說笑,熱鬧異常。哪知有一天上午,嬉鬧之際,吳國的采桑女某甲一時失手,誤將楚國的采桑女某乙摔傷。某乙的父兄便約了一大群楚人,抬著某乙到某甲家質問。某甲不服,爭辯了幾句。楚人一怒之下,殺掉某甲而歸。
某甲的父兄哪里咽得下這口氣,邀集了更多的吳人,沖入鐘離境內,將某乙全家男女老幼殺得一個不剩。
鐘離縣令聞報,勃然大怒道:“吳人欺人太甚,怎敢進攻我國的城邑!”發兵反攻卑梁,大肆屠殺一番,來不及逃跑的老弱病殘都成了刀下之鬼。吳王夷昧聞訊,又驚又怒,發兵大舉進攻楚國,攻下楚邑鐘離、居巢后,殺光了城內百姓。
楚人飛報楚平王,平王暴跳如雷,調動大軍攻吳。夷昧當然不買賬,便命侄兒公子光率領吳軍主力,與楚人決戰于雞父(今安徽鳳臺),大敗楚軍,擒獲其統帥潘子臣、小帷子等,乘勝直逼楚國郢都。楚平王驚恐異常,一面再調軍隊應戰,一面命令加固郢都的城防。一仗打下來,楚軍又敗,連平王的夫人也成了吳軍的俘虜。公子光這才得意洋洋地率軍而歸。于是,后人便把因小事而釀成的劇斗稱之為“卑梁之隙”。
第二則故事講的是,戰國時魏國大夫宋就擔任邊境某縣縣令,與楚境相鄰。兩國都在邊境種了不少瓜。魏國人辛勤培管,天天挑水澆灌,因此,瓜兒長得又肥又大,鮮美可口。楚國人卻無心培管,很少挑水澆灌,那瓜兒干癟瘦小,酸澀異常。
楚國的縣令巡察邊境,見到這明顯的對比,對其下屬亭長等怒加訓斥。亭長既羞愧,又妒嫉,經常半夜里帶了一批人,偷偷地摸入魏境,將其瓜抓撓、搔掐一番后,又偷偷地回到楚境。此后,魏國的瓜也逐漸焦黃、枯萎了。
魏國人稍一觀察,便弄清了真相。魏國亭長連忙報告了縣尉,打算也帶一批人到楚國瓜田去報復。縣尉不敢做主,就向宋就請示。宋就嘆道:“唉!怎么可以這樣呢?這只能加深雙方的怨隙啊。人家為惡,我們也就為惡,心胸為什么如此狹隘呢?你們如聽從我的勸導,那就每天半夜派人去替楚國瓜田澆灌,不要讓楚人知道。他們的瓜長好了,自然不會來糟蹋我們的瓜了。”
魏國亭長依言而行,每夜派人到楚國瓜田中挑水澆灌,盡心培管。楚國亭長早晨巡視瓜田,見田邊濕漉漉的,似乎是剛剛澆過水,開始也未在意。可是以后天天如此,那瓜也日見肥美,翠綠可愛。亭長心中疑惑,半夜暗伏瓜田觀察,才弄清了事情真相,不由得既慚愧又感激,當即稟報了縣令。縣令非常高興,又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上奏了楚王。楚王也是既慚愧又感激,對該縣令道:“你趕快回去查核一下,究竟是哪些人去糟蹋魏國瓜田的,再查查他們有沒有犯其他對不起魏國的罪行,要重加懲處!”隨后,楚王又派使者帶著大量的金銀珠寶,送給魏王,主動要求結好于魏國。魏王欣然應允。
由于宋就以德報怨,妥善地處理了兩國之間的一件小事,楚、魏兩國終于成了友好盟邦。
同樣的一樁小事,由于處理方式不同,也就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以古為鑒,或許今人也能從中悟出點什么。
(責任編輯:葉筱)
(郵箱:wind.01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