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翠茂
雕塑是人類藝術文化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屬于比較獨特的一個藝術種類,是直觀的視覺藝術,與平面的繪畫藝術有所不同,它有效地運用立體造型,來將空間藝術進行體現,使人們能夠更真切、更直觀地感受藝術[1]。
雕塑語言的特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民族時代和民族特征。雕塑藝術能夠將社會生活和自然界有效地反映出來,是雕塑家潛意識中對民族、社會、文化、歷史以及信仰的綜合投射物,因此,體現和表達在雕塑語言上,也就具有民族性和社會性的特征。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各個階段雕塑語言的時代特征也有很大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制作材料、題材內容以及生活習俗上。
雕塑語言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歷史價值、審美價值以及社會教育價值。其一,歷史價值。雕塑既能使人們了解和認識自己的歷史,又能夠啟迪后人,雕塑從古到今始終是利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著人類歷史的發展,雕塑家在雕塑創作中寄托了自己的精神內涵和思想感情,并運用雕塑作品將自己的情感傳達給人們,主要目的是使人類能夠了解自己的生活環境和歷史,能夠有效地感受雕塑中凝聚的文化底蘊。無論是對于國家、民族,還是一個城市,雕塑都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時代和地點,都是利用自己的語言來證明自己的歷史價值的。其二,審美價值。針對雕塑藝術而言,審美價值是雕塑最本質的屬性,雕塑藝術中審美意識的基本因素,既包括人們的審美理想、思想感情和趣味,又包括信仰、希望和追求。運用這些審美意識,雕塑家通過雕塑作品將情感有效地傳達給人們,也能夠恰當地處理雕塑的結構、形體、塊面、體量以及光影等,從而使雕塑更加凸顯其語言功能。其三,社會教育價值。人們在欣賞雕塑的過程中,既能受到文化的教育,又能受到藝術的熏陶,無論是國家、民族,還是一個城市,雕塑都是真實文化的寫照[2]。在三維空間中,雕塑既具有多方位和立體性,又具有可視性,同時,還具有強烈的向心力和精神輻射力。在當代雕塑中,雕塑家將雕塑語言作為文化傳達的底蘊,在鼓勵人們和環境的美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雕塑藝術是雕塑創作最關鍵的部分,雕塑藝術語言主要包括形體語言、空間語言、改造方式語言以及材質語言四種,在雕塑創作中,將藝術語言進行拓展,既能夠體現出雕塑的價值,又能夠將美的信息傳達出去。雕塑藝術的存在主要是依靠空間,因此,必須將空間環境與雕塑的關系以及雕塑自身的空間性處理好,才能使雕塑藝術的價值和魅力充分地展現出來。雕塑空間語言具有雙重含義,即空間環境與雕塑的關系和雕塑自身的空間性。在雕塑創作藝術中,雕塑形體語言是最基礎和最樸實的語言,是通過雕塑的形狀和體積,將一種文化和精神傳達給人們。結合客觀事物自身的結構和特點以及性質等,在雕塑創作中進行提煉、概括以及拓展,有效運用重組和變形以及夸張等相關方式來創作自己的雕塑,雕塑家的感悟和情感就會最終凝聚在雕塑的形體中[3]。從而使雕塑獨特的藝術品格散發出來。
在中國傳統語言與形式中,“雕”的字義比較寬泛,主要指在象牙和玉石以及竹木等材料上刻,例如,石雕、牙雕以及木雕等。雕塑的發展與材料的選擇、運用及表達息息相關,玉雕文化屬于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包括原玉、王玉、神玉、德玉、禮玉以及民玉等,無論是文化之石,還是物質之石,都經久不衰。玉雕既承載著中國的藝術精神,又承載著中國的美學思想。中國傳統玉雕往往秉承玉必琢、琢必有意而意必吉祥的傳統理念,現在以中國傳統玉石為介體的當代雕塑語言創作,形式新穎、觀念創新,既結合傳統與當代、東方與西方、工藝與藝術,又傳承傳統文化,豐富雕塑語言、拓展雕塑邊界,使傳統與當代的雕塑語言互融互通。當今已有諸多當代雕塑家利用玉雕并結合當代雕塑語言將人文生活進行演繹,以逍遙的心態和淡然自若的神態將多種生活景象和詩意進行雕琢。
在雕塑的語言上,材料對于藝術至關重要。藝術若缺少材料就會空洞無趣,既不能使人產生共鳴,又不會使人有親切感。不同的材質,肌理效果的表現也不同。例如,近兩年探索創作中的中國傳統玉石阿拉善瑪瑙,是約一億年前火山噴發冷卻的巖漿,在長期的風蝕日曬和地質的變遷中,形成的絢麗多彩的戈壁奇石。阿拉善瑪瑙既具有豐富的顏色,又具有沉穩的質地,能夠提供創作者藝術想象的空間。玉雕創造者既能夠將五彩斑斕、形態各異的石頭進行打造,使每一塊石頭都具有生命力,也可以與這些安靜的石頭進行交心和對話,產生靈感,從而慎重地進行雕刻,將這些石頭的生命力進行豐富和延續。確定合適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思想,從而也享受到成功的快樂。結合傳統雕塑與當代雕塑語言藝術,敢于嘗試、勇于突破,使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讓現代創意活躍傳統文化,緊密迎合中國傳統文化復興和創新發展之趨向。
綜上所述,傳統雕塑語言與當代雕塑的互融互通,既能夠賦予雕塑深刻的含義,又能夠將雕塑的美感傳達給人們,對于提升人們的美學修養,陶冶情操,創造舒適環境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代雕塑屬于欣賞性藝術,存在于人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傳統雕塑語言則承載著文化底蘊,無論對于雕塑家,還是觀賞者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