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舟橋
用更少的錢救更多的人
◎吳舟橋
“荷蘭前衛生部長建議議會不要建急救車停靠點!”看到這個標題,你肯定會想:哎呀,你看荷蘭人真是太摳門了,置人民的生命于不顧!
當然,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事實上,荷蘭有相對嚴格的要求,要求救護車接警后必須在一定時間內抵達現場進行救治。這個要求對于荷蘭這樣人少路平不堵車的國家來說,實在算不上什么難事兒,荷蘭絕大部分地區都能夠實現這個要求。但還是有少部分相對偏遠的小村莊,雖然出入村莊的路也平坦順暢,畢竟離最近的救護車停靠點比較遠,開進開出還是會耽誤時間。這些延遲可能只是幾分鐘,但不管怎么說,晚幾分鐘也是晚了。
于是問題就來了,救護車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到達,就是不達標,但荷蘭一些偏遠地區就是不可能滿足目前的規定,就是會遲到幾分鐘。怎么辦?有人提出了一個補救措施:增加救護車停靠中心的數量,在那些偏遠的地區也建立相應的救護車停靠站。
這個方案確實能夠直截了當地解決問題,但“摳門”的荷蘭人一算,太不劃算了。為了節約這幾分鐘時間,給全荷蘭所有偏遠地區建立急救車停靠站,要花上千萬甚至上億歐元,是一筆巨大的甚至是無法承擔的投資。偏遠的村莊里面,本來居民數量也不多,可能花了巨資建立了停靠站,最多一個禮拜就接一兩個電話,太浪費醫療資源了。
或許有人會說:人命關天,生命是無價的,怎么能對偏遠地區的人命置之不理呢?荷蘭人并沒有不管。他們經過一系列的調查研究發現,與建救護站相比,有一個更加有效并且節約的方式,那就是對民眾進行急救培訓,讓當地居民更多地具備急救知識,學會正確的心肺復蘇方式,能夠在醫務人員抵達之前給病患基本的照顧。
這樣的方法要遠比買救護車、建救護車停靠站省錢,而它的效果卻令人震驚。急救知識的普及使得更多荷蘭人的生命得到挽救。對于偏遠地區而言,同樣額度的財政撥款,急救科普的效果比建救護車停靠站好得多。用荷蘭人的話說:每一歐元能夠拯救的人命更多了。
故事的完整版本是,荷蘭前衛生部長建議:相比一味花巨資在偏遠地區建立救護車停靠站,政府應當更加注重民眾急救知識以及心肺復蘇課程的普及,這能夠在相同財政支出的情況下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這個故事是我從荷蘭鹿特丹醫學中心麻醉科大夫口中聽到的。聽了完整版,是不是對荷蘭人的“摳門”有了新的理解呢?
摘自《健康之家》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