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博,朱 雯,潘旭華
(1.江西理工大學體育系,江西 贛州 341000;2.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3.贛州市少體校,江西 贛州 341000)
理論與方法探索
江西省競技攀巖運動后備人才“院校化”培養模式研究
張 博1,朱 雯2,潘旭華3
(1.江西理工大學體育系,江西 贛州 341000;2.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3.贛州市少體校,江西 贛州 341000)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等研究方法,以江西省競技攀巖運動培養后備人才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對江西省競技攀巖運動后備人才“院校化”培養模式展開研究。研究認為,隨著人們對攀巖運動的喜愛,江西省競技攀巖運動的發展也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關注,開始逐漸向著“院校化”的方向發展。所以,針對當前江西省競技攀巖運動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以期能為我國競技攀巖運動的發展提供借鑒。
江西省;競技攀巖;后備人才;“院校化”培養
近幾年來,競技攀巖成為新興的運動之一,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群的青睞。所謂攀巖運動就是由登山演變而來的,是一種徒手攀登巖壁的運動項目,也是一項冒險性運動,需要攀巖者利用巖壁本身的棱角、裂縫等完成多種有難度的技術動作,也被人們稱為“巖壁上的芭蕾”。但是,從宏觀環境來看,雖然我國的攀巖運動有所發展和完善,但是地區之間的發展情況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本文結合實際對江西省的攀巖運動進行初步探究,分析當前競技攀巖運動后備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院校化”培養模式的重要舉措。
1.1 沒有對后備人才培養機制進行變革
目前,江西省競技攀巖運動的后備人才培養仍然以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攀巖俱樂部為主,許多運動員都是從零開始,在進入學校攀巖俱樂部之前并未接觸過攀巖運動。這種狀況大大延長了江西省攀巖運動員的成才時間,對攀巖運動的發展大為不利。最近幾年,廣東、武漢等發達地區和城市已經在中小學大力推廣攀巖運動,如廣東中山紀念中學攀巖隊在主教練葉向陽的帶領下這幾年成績突飛猛進。在2016年7月舉行的全國青少年攀巖頂級賽事中,該中學6名學生參賽,獲得3金、1銀、1銅的好成績,陳卓瑩等3名學生進入國家隊,并獲得“國家一級運動員”稱號。相反,江西省在攀巖運動后備人才的培養上過多依賴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在中小學普及與推廣攀巖運動方面力度不夠,這嚴重制約了江西省競技攀巖運動后備人才的梯隊建設。
1.2 競技攀巖的整體氛圍不樂觀,參加比賽的數量少
對競技攀巖來說,整體的氛圍十分重要,其主要包括教練的水平、運動員的水平、裁判的水平、訓練環境的質量、訓練場地的數量及比賽是否公平等多種因素,其中每一個因素都對運動員的訓練產生重要的影響。最近幾年,江西省參加競技攀巖類的比賽有所減少,然而,運動員的比賽經驗及心理素質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賽中獲得的。雖然,近幾年江西省也參加了少數的高水平競技攀巖比賽,但是高質量、高水平的世界級比賽中江西省最近幾年參賽相對較少,因此,運動員的比賽經驗也很難得到鍛煉。
1.3 對攀巖運動的宣傳力度不夠,對攀巖的認識片面化
江西省對競技攀巖的宣傳力度不夠,很多家長對攀巖的認識不夠全面,只是單純地認為攀巖是一項十分危險的運動,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參加此類運動,這也導致了競技攀巖的運動員越來越“老齡化”,參加訓練的運動員年齡普遍偏大,缺乏合適的后備人才,運動員整體的身體素質也普遍偏低。
1.4 缺乏優秀的教練,優秀人才流失嚴重
江西省在實施將攀巖運動“院校化”的過程中,十分缺乏優秀的教練員。2014年5月,為我國競技攀巖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原國家攀巖隊主教練丁承亮教師病逝,這對江西省攀巖運動的發展是一個巨大損失。丁教練病逝后,推動江西省攀巖運動發展的重擔落在了年輕教練呂海教師的身上,呂教練能否帶領江西攀巖再創輝煌還需要時間的檢驗。另外,江西省優秀攀巖人才外流現象嚴重。由于江西省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許多優秀攀巖人才都轉而流向發達省份和城市,像葉向陽、何翠蓮、劉常忠、李春華等大批江西省培養的攀巖冠軍目前在發達地區和城市從事攀巖教學與推廣工作,對江西省攀巖運動的發展提出了挑戰。
1.5 對攀巖的投入力度不夠,理論研究滯后
江西省對攀巖的研究僅僅停留在介紹性和可行性的層面,沒有十分嚴格意義上的研究,尤其是在競技攀巖運動的訓練方法及選材方面的研究少之有少。目前,江西省相關攀巖俱樂部仍然沿用舊式的訓練理論,并沒有做到從實際出發,對相關理論進行創新與改革,所以,很難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2.1 建立相關的攀巖學校,訓練模式與文化素質一起抓
隨之近幾年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的轉變,攀巖運動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因此,建立一座競技攀巖學校,為中小學生及更多的年輕人提供一個更好的發展平臺十分重要。在建立競技攀巖學校的同時,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運動員攀巖技能有多么的高超,更要注重對運動員文化素質的培養,實現運動員的全面發展,提高運動員的整體文化素質水平。
2.2 參加或模擬高水平的比賽現場,創設良好的氛圍
在競技攀巖“院校化”的同時,為運動員創設一個良好的訓練環境,加大對設施設備的投入力度,擴大訓練場地。在訓練過程中,也要不斷地模擬一些高水平比賽的現場,或者帶領運動員多多參加一些高水平、高質量的國家性、國際性比賽,在實戰中鍛煉運動員的比賽心理素質,總結比賽經驗,也可以與其他攀巖院校進行交流,實現自我能力的不斷提升,逐漸建立起一支更加成熟的競技攀巖隊伍。
2.3 引導群眾或家長形成對競技攀巖運動全面正確的認識
宣傳教育工作是形成競技攀巖運動后備人才“院校化”培養模式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家長或群眾只有對競技攀巖運動形成全面正確地認識,才能更好地鼓勵自己的孩子進行攀巖訓練。競技攀巖的訓練一定要從娃娃抓起,吸收年紀小的學員也是發展“院校化”的目標之一,但是在選材時,更要注重學員是否可以吃苦耐勞,這也是影響訓練結果的關鍵因素。
2.4 配備優秀的教練員,制訂科學的訓練方法
要想順利實現“院校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招聘優秀的教練員是很關鍵的因素。江西省政府和體育部門要出臺政策,大力支持江西省競技攀巖事業建設。加大全省優秀教練員選拔與培訓力度,在全省各設市區建立更多的攀巖學校,讓運動員接受更加科學、有效的訓練。攀巖學校自身也要建立相關的組織機構,對運動員的訓練情況及在訓練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反饋,讓學校及時掌握學生的情況,制訂更加有針對性的、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
2.5 從實際出發,進行攀巖訓練理論研究和創新
如今,時代在不斷地變化,競技攀巖的舊式培訓理論已經很難在適用于現在的訓練要求。因此,競技攀巖“院校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更要做到與時俱進,從實際出發,在舊理論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地改造和創新,使其適應新時代的變化和競技攀巖的新要求,為運動員提供更加先進的訓練方法,培養技能更加熟練的優質運動員。
教育和訓練的發展都需要不斷探索與創新,因此江西省競技攀巖運動后備人才“院校化”培養模式的發展,也同樣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的實現需要社會的相關專業人士及專業機構的共同努力,這將是一個極為漫長而曲折的過程。雖然,最近幾年,江西省在競技攀巖運動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競技攀巖運動后備人才“院校化”的培養模式卻還十分不成熟,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很多問題。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競技攀巖運動逐漸成為年輕人們的娛樂方式之一,江西省競技攀巖運動后備人才“院校化”的培養模式,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和發展空間。競技攀巖運動的興起,一方面豐富了年輕群體的生活,促進了身心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江西省競技攀巖運動后備人才“院校化”的培養模式需要我們不斷研究與實踐。
[ 1 ]張博.高校開設攀巖課程的可行性分析[ J ].運動,2013(24):112-113.
[ 2 ]楊靜.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策略研究[ J ].運動,2016(11):17,152.
[ 3 ]李佳靜,劉敏.我國武術運動員后備人才培養路徑探析[ J ].運動,2015(19):39, 41.
G881
A
1674-151X(2017)01-049-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1.026
投稿日期:2016-11-20
2015年江西省體育局局管立項課題:江西省競技攀巖運動后備人才培養研究(編號:2015052);江西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2015 年)規劃項目:江西省競技攀巖運動后備人才培養及可持續發展研究(編號:15TY21)。
張博(1981—),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