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鵬飛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簡析我國業余自行車賽事的盈利模式
戴鵬飛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實地考察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我國業余自行車賽事的盈利模式進行深入的剖析,旨在為中國業余自行車賽事的組織運營者提供參考,希望中國業余自行車賽事能形成穩定的盈利模式,為中國自行車運動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業余自行車;賽事;盈利模式
業余自行車賽事作為大眾參與度最廣的運動項目之一,它的發展壯大源于自行車運動在中國的蓬勃開展。越來越多的賽事組織者加入自行車運動中來,促進了該項賽事對盈利模式的多樣性的訴求。自從2014年國務院出臺了46號文件后,體育市場猶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體育賽事、運動健身、體育俱樂部齊頭并進,共同響應國務院的號召。在這些項目中體育賽事表現得尤為突出,而在體育賽事中,自行車與馬拉松更是勢不可擋。目前,由于我國職業自行車賽事的舉辦是從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多方面進行考慮的,市場上大部分業余自行車賽事都是由一些中小型體育公司運營。因此,他們對體育賽事的盈利方式與方法具有很強的需求。本文從經濟效益方面探討我國業余自行車賽事的發展,就業余體育賽事的盈利模式展開分析與討論,希望能為一些業余自行車體育賽事運營公司提供一定的建議。
1.1 研究對象
我國業余自行車賽事的盈利模式。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維普期刊資源整合平臺查閱業余自行車賽事方面的文章,近10余篇,通過整理和歸納,為本文從事業余自行車賽事研究提供相應的理論研究支持。
1.2.2 專家訪談法 通過訪談參與從事多年業余自行車賽的資深經理人及國內業余自行車賽的APP行者負責人,共同尋找業余自行車賽事的盈利模式。
1.2.3 實地考察法 筆者通過參與了“京張挑戰賽”“額濟納環胡楊林國際自行車邀請賽”的策劃與執行,對自行車賽事的盈利模式有清晰的認識。
1.2.4 邏輯分析法 通過對業余自行車賽事進行深入剖析,總結出了目前國內業余自行車賽的主要盈利模式及業余自行車賽事全面盈利點的分布。
2.1 業余自行車賽事的發展現狀
根據法國調研公司NPD公司發布全球自行車市場報告顯示,中國2014年的自行車銷售量已經接近3 211萬輛,占全球的1/4;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全國舉辦的大大小小的自行車賽事、騎游活動,總量已超過3 000場。與之對應,我國騎行愛好者總人數多達2 000萬人,且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長。國內分布著2 200家自行車俱樂部,主要集中于東部和中部。這充分說明,騎行正從代步的功能轉變成一種大家喜聞樂見的體育運動,形成一個全新概念的“自行車大國”。但是目前中國并不能稱為自行車強國。一方面,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鐘天使、宮金杰才在奧運會上為中國奪得奧運會的第一塊金牌,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竟然不能在大眾極為普及的項目中在世界上奪魁;另一方面,2014年中國的運動自行車人口只有600萬左右,僅占總人口的4.6%,并且注冊的職業運動員僅1萬多,而在英國、德國,這個比例已經達到了40%。由此說明,中國自行車運動開展其實沒有想象的那么好,只是停留在量的層面上,并沒有質的提煉。那么就需要業余賽事來帶動職業賽事的發展,只有金字塔的底端厚實了,頂端才能發展得更高、更遠。
2.2 我國業余自行車賽事的盈利模式
中國目前的自行車賽事主辦者主要來源于4方面:政府體育局、旅游局主辦、企業或者個人主辦、社會團體自行發起。這4方面的主辦方主要是企業或者個人主辦,其對賽事的收支平衡甚至盈利的需求極強,因為他們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就目前而言,他們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靠政府資助,政府通過舉辦自行車賽來帶動相應的旅游及提高當地的知名度。拋開政府的大手筆投入,目前我國業余自行車賽主要來源于2個方面。
2.2.1 關于報名費的收取 目前,主要業余賽事報名費在80~200元不等,報名費主要包含的物品有賽事包、水、號碼簿、計時芯片、能量棒、選手參賽指南等,幾乎所有的業余自行車賽千篇一律,無任何明顯的區別。業余比賽的規模也基本上在100~2 000人不等,因此在業余比賽中賽事主辦方基本上只能收到很小的一部分收入,畢竟這其中包括對選手的服務成本。
2.2.2 贊助商 贊助商的收入是中國業余賽事的一項重要的來源,就中超而言,根據全攻全守公司2012年《中超聯賽商業價值報告》的統計,中超聯賽2008—2012賽季的收入構成中,贊助收入是主體,占到了84%,達到31.02億人民幣, CBA每年在贊助商收入的比例達到了90%左右。業余賽事由于沒有經過專業的數據機構統計,但是就采訪的一些業余賽事經理表示,業余賽事的贊助商收入基本上是業余自行車賽事的支柱,因為參賽報名費收入有行業內的標準,因此很難有較大的突破,轉播商基本上沒有,只有盡力多拉贊助,讓更多的企業加入到業余賽事的陣營中來。
2.3 未來我國業余自行車賽事的盈利模式
未來關于業余自行車賽事的盈利模式,相信同足球、籃球等市場化發展程度較高的項目一樣,無論是在贊助商、媒體、廣告、虛擬產品開發、衍生的產品及其他的開發都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2.3.1 贊助商 贊助商作為賽事最重要的環節,無論哪個體育項目及地區都得到了極高的重視,環法頂級贊助商的金額已經達到了1 200多萬歐元,環法的擁有公司ASO每年凈收入2億多歐元。因此,體育賽事對贊助商的需求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怎樣讓贊助商愿意掏一筆錢贊助到你這個賽事當中,就成了主辦方應該思量的問題了。企業贊助體育賽事有多方面動機:樹立企業品牌形象、借助比賽推銷企業產品、獲得相應的禮遇招待、借助賽事媒體平臺進行廣告推廣等。中國的贊助商們看重賽事的媒體平臺。例如,上海文廣集團在2003年以5 000萬人民幣的價格取代了央視,獲得了中超接下來10年的賽事轉播權,因為地方衛視的廣告商業價值完全無法與央視相比,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中超的商業價值嚴重縮水。因此,作為業余自行車賽事,應當開發本賽事的多方面功能,而不能僅僅依賴于媒體平臺的宣傳,這樣贊助商才能在賽事投入上感受到“雙贏”。
2.3.2 媒體 目前國內的業余賽事80%的收益來自于廣告贊助,現在的比賽就是誰的比賽參與人多,誰的比賽覆蓋面廣,誰的比賽轉播做得好,誰的比賽就有盈利空間,同時,節約成本就意味著增加贏利。大家傳統觀念可能無法理解為什么媒體還可以賺錢呢,正常媒體不應都是作為賽事支出的一部分么?其實不然,在國外一些成熟的賽事體系中,媒體轉播權基本上都能占到30%甚至更高,當然業余賽事的對抗性、觀賞性無法與職業賽事相比,但是賽事其實是呈現一個微笑曲線。作為業余賽事也在曲線的另外一端,因為業余賽事的大眾參與積極性廣、受眾多,傳動效應特別明顯;在朋友圈、社交圈傳播極為廣泛,業余自行車賽事的媒體轉播也是一塊不小的蛋糕。
2.3.3 廣告 對體育賽事來說,廣告的收益市場是巨大的,體育賽事廣告與電視廣告、電影廣告及線下的實體廣告具有先天的劣勢,畢竟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還是后三者占比較大。但是作為業余自行車賽事廣告,他不但能夠實現線上線下全覆蓋,還能給公司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畢竟體育傳遞給觀眾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作為廣告的投入商,還可以圍繞賽事開展一系列的營銷活動。
2.3.4 虛擬產品開發 虛擬商品是具有非實物性質的商品,其非實物的性質注定無法像實物一樣進行運輸。體育賽事的虛擬產品可能大家了解的還不多,目前在國內做的也比較少,但是相信未來將是體育賽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筆者通過相關市場的調研總結出虛擬產品開發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運動員參賽相關視頻及照片的出售。關于這方面的嘗試,國內已經有一部分賽事公司開始嘗試去做了,目前收到的效益還比較小,究其原因,還是中國對這種無形資產的版權意識不濃。因此,導致他們根本不愿意掏這一部分錢,相信未來這將是一個收益的重要部分。(2)現場VR觀賽體驗。VR是近2年才發展起來的一個項目,但是與體育的結合已經發展得相當迅速。VR對觀眾感受現場氣氛、親身體驗參賽感覺是一個極好的方式。甚至還能加入到運動員的模擬訓練中。(3)關于現場其他一些相關影像資料的售賣。在比賽現場可以圍繞游客、觀眾開展一系列的賽事主題的影像資料的生產及售賣。
2.3.5 衍生產品的開發 體育衍生品是指為體育賽事制作發行的紀念品和為迎合體育愛好者及體育迷心理而設計制作的日常用品。對業余自行車賽體育衍生產品可謂豐富多彩,主要有賽事紀念服裝、賽事騎行服、賽事吉祥物、賽事紀念幣、紀念郵票等,在這些實物產品成本價格的基礎上加上賽事的相關信息,加以制作對外銷售,這將是一筆不小的收入,畢竟業余自行車賽事特性就是參與度極廣。因此,對現場的消費群體完全可以保證。當賽事發展到一定程度,可以搭建屬于自己的官方網站,這樣參與度及關注度就更加廣泛了。衍生品的開發在西方國家已經發展得相當普遍,最為典型即為球衣的銷售,每年的球衣銷售額較高的可達到上億元美金。因此,對中國及其消費市場衍生品開發將是賽事組織者一個重要的財富寶地。
2.3.6 其他相關收入 其他相關收入主要包括主辦方為了舉辦該項賽事必須支付的承辦費用。例如,環法作為每一站的起點或者終點,必須支付50萬歐元不等的承辦費;報名費也是主辦方不應忽視的一項收入,在報名費的收取方面可以增加報名費的附加價值。例如,包含住宿、餐飲和接待等所有的服務打包成報名費統一收取,這樣無疑會給主辦方在費用收取的方面爭取更多的主動權。
業余自行車賽事的舉辦,將不斷擴大中國的自行車愛好者數量,當從事自行車運動的人口上升到一定層次時,愛好者對賽事的訴求不斷提高,隨之而來的是促進中國業余自行車賽事的進一步發展,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過程。通過賽事組織者不斷在辦賽過程中的總結與完善,政府不斷轉變角色與職能,引進更多的專業賽事組織運營人員,吸引更多社會的力量投入到自行車運動中;同時,提高運動員的實力,增加賽事的吸引力,增加輿論宣傳力度。相信中國業余自行車賽事在未來一定能形成穩定的盈利模式,為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添磚加瓦,為自行車的發展助力。
[ 1 ]清風.淺談業余自行車賽[ J ].中國自行車, 2013(3).
[ 2 ]一個全新概念的“自行車大國”正在成長—“2015最具影響力自行車賽事排行榜”分析報告[ J ].中國自行車,2016(3).
[ 3 ]馬小明,宋衛.環法賽與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事比較研究[ J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3).
[ 4 ]閔彬彬.環法自行車賽及其啟示[ J ].體育文化導刊,2011(12).
G812.2
A
1674-151X(2017)01-136-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1.070
投稿日期:2016-11-20
戴鵬飛(1990—),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經濟與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