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5月14-15日,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受到全世界的矚目,我很有幸參與其中。
在我參加的高級別會議的“智庫交流”平行主題會議上,中國專家與國外智庫、政界互相交流、分享觀念。對中國很有感情的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說,中國最好的時候都是主動開放的時候,而“一帶一路”更會成為中西方交流的新橋梁。我對很多人發言印象深刻,也通過發言看到國際社會關注的新變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是新興市場國家,他們原來關注更多的是經濟;今天,這些國家開始對中國的方方面面著迷。
我相信此次論壇是“一帶一路”建設史上一個重要節點。論壇的召開,將推動國際社會達成對“一帶一路”的更高共識,也會帶動一批項目實施開展。同時,這么大規模的國際交流,本身就是“民心相通”的重要舉措,具有很強的示范效應。
我們應當考慮:國際友人齊聚北京、共商大計,當他們離開時,可以帶走什么?我覺得應該是“一帶一路”的理念、案例、情感觸動。會議規模宏大,有的嘉賓可能沒有簽約、沒有發言,但當他身處此情此景,內心已經產生一種與人分享的強烈沖動,產生一種更加牢固的認同,這也是一種成功。
我常說一句話:文化是行走的經濟,經濟是可持續的美好,美好是認真展現的態度,態度是由內而外的文化。所以,回到“一帶一路”,我們怎樣把政策性的規劃、有溫度的故事、有預見的學理變成國際語言,浸潤到國際友人們心里,讓他們隨身帶著走遍世界,這將是下階段一個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