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學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慈善的意蘊
文|文學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本文從英文中跟慈善表述相關的兩個英文單詞philanthropy和charity的區別講起,講到慈善概念的中英文轉換,慈與善在中文里不同的意義表示,闡述了作者對于慈善的本義的理解,以及認為慈善之大,在于其可以推進社會的進步,提升人類的福祉;慈善之小,在于其可以獻出你對他人的愛心,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且慈善是項永續的事業的觀點。
慈善捐贈;慈善內涵;慈善的意義;慈善概念
從事慈善捐贈或者慈善事業,我們需要理解慈善的本來意義,才能從中體味出慈善的偉大價值。
理解慈善,最簡單的入手之處便是弄清慈善概念的詞義。中文慈善一詞對應的英文單詞為philanthropy,其詞源來自于希臘文φ ι λαν θρωπ?α,意即愛人類,體現的是慈善捐贈者“博愛”價值觀。慈善捐贈者既可以向受益者提供財物,也可以提供服務。慈善有時對應另一個英文詞charity。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兩個英文單詞是有區別的。為了以示區別,本文將charity譯為“施舍”,這樣人們就容易區分這兩個英文單詞了。雖然不是所有的施舍都可以稱為慈善,反之亦然,但它們確實有意義重疊的地方。
施舍的目的是要解決一些特定社會問題造成的痛苦,如為饑寒交迫的人提供食品與衣服,為無家可歸的人提供住宿等。慈善的目的則是要解決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施舍是授人以魚,慈善則是授人以漁。施舍自古就有,人具有惻隱之心,對他人之痛苦會感同身受,以己之力幫助他人,成為古今中外受人稱贊的行為。尤其是對那些具有宗教情懷的人來說,施舍成為了他們的日常行為。
慈善除了受人所本來具有的同情心所驅使之外,蘊含了明確的價值觀追求。進入20世紀之后,慈善在西方發達國家成為了一項引人注目的社會事業,它成功地將傳統的人文主義精神與新時代的社會科學緊密地結合起來。因此,這樣的慈善事業將其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倫理通過商業行為表現出來。現代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一般的情況是,由私人發起提供私人產品,專注于物質產品的豐富與繁榮,與此相對,政府提供的則是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所以,在西方,現代意義上的慈善一般是指通過私人發起的以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公益行為。之所以稱之為“公益”活動,因為慈善行為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即使慈善機構從事一些商業活動,其所得利潤也不得在私人間進行分配,必須用于公益事業。
慈善概念的中英文轉換,則體現了譯者從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中探尋與西方文化的契合與對接的想法。慈與善在中文里表示不同的意義。《說文解字》“慈”的釋義為“愛也”,常用于長輩對晚輩的愛,如慈父、慈母,“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種愛集中體現在家庭關系中,表達的是家庭成員關系之間的愛,這種愛是縱向的、單向的。《說文解字》對“善”的釋義為“吉”,吉祥、美好,后來引申為親善、友好,既可以表達家庭成員之間的和氣與友善,也可以是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相互幫助、關心,以仁善之心相待之意。這種善多是橫向的、雙向的。
《北史·崔光傳》中所述“光寬和慈善”,“慈善”二字在這里的意義,則表示的是一個人的性格與氣質,甚至可以說明一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境界。在后來的文明發展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釋均對慈與善的觀念與思想做出了貢獻,拓展了其內涵。現代漢語中所使用的慈善一詞,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慈與善的本來含義,也融入了西方價值中倡導的公益精神。我國《慈善法》所定義的慈善活動,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自愿開展的公益活動。這些公益活動既包括了西方的charity所包含的如“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優撫”等,也包括了philanthropy所蘊含的如“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等。該法所規定的慈善概念是大慈善概念,慈善活動的主體獲得了進一步的擴展,公益活動的內涵也很廣。
孟子所言“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這種發自人內心的同情之心,是人之本性所具有的,它不僅針對人的同類,甚至還可以延伸至動物。自發而自愿是人們從事慈善活動的動因。但人的這種本真之心,有時會被社會世俗的名韁利鎖所蒙蔽,對他人所遭受的苦難視而不見,即使發生在身邊,也會無動于衷。如何喚醒人們沉睡的本性,他人的示范效用不可小視。如果發現他身邊的人都在做慈善,那這個人也會將從事慈善活動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讓更多的人從慈善活動中受益,那么這些受益的人會將這種慈善精神傳遞下去。慈善組織現在通過現代信息化的手段進行慈善募捐,可以將慈善活動的信息覆蓋更多的人群。人們從事慈善活動也變得便利了,智能手機終端就是最便捷的工具。
從慈善的本義來看,雖然慈善的捐贈者是不求自身回報的,但從事慈善捐贈的個人或者企業因其慈善行為客觀上會獲得一些利益,如個人獲得了社會名聲,這種社會名聲又會給他帶來一些經濟上的利益;企業通過慈善捐贈獲得了社會的美譽度,從而使其產品或服務擴大了市場銷路。一些研究成果也表明這種情況的客觀存在。因此,有人據此猜測慈善捐贈者慈善行為的動機,認為捐贈者以慈善之名追求個人或者企業的經濟利益。實際上,慈善行為的客觀效果與從事慈善行為者的原初動機不存在必然的聯系。如果慈善捐贈真的是有這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那么求利之人都去從事這種慈善捐贈行為,我們的慈善事業或許會呈現出另外一種景象。
人類社會無論發展到什么程度,都會存在需要社會救助與他人幫助之人,因此,慈善是項永續的事業。在現代社會,慈善機構還從事教育、醫療、環保、科研研究等社會公益事業,不斷拓展慈善領域,已經由傳統意義上的私人產品提供者轉向公共產品提供者,與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相得益彰,共同推動人類的進步。慈善事業的公益性即在于此。
許多人將從事慈善事業視為有錢有閑人的事情,好像與己無關,是因為他們沒有理解慈善的本義。從事慈善捐贈不在于錢的多少,在于你是否有這樣一份愛心。眾人拾柴火焰高,如果人人都獻出一份愛,社會就會變得越來越溫暖。即使無錢可捐,你總有時間去為慈善事業做一天的志愿者。人們有充分的理由要求富人們多為慈善事業做貢獻,因為富人們有這個能力。財富取于社會,用于社會,富人們也有這個義務。如果你不去做慈善的理由是因為比你更有錢的人也沒有去做,這種推脫只能說明你還遠遠沒有理解慈善的本義。
慈善之大,在于其可以推進社會的進步,提升人類的福祉;慈善之小,在于其可以獻出你對他人的愛心,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