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駱林森
慈善是永恒的精神財富
文|駱林森
做慈善時,常常說到慈善最本質的東西、最核心的內容到底是什么的話題,筆者以為就是一個“善”字。慈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承與發展到今天,“善”的本質特征與時代特征越來越明顯。其中蘊藏著的精神財富是永恒的,并且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無價之寶。
現代慈善所展示的精神,至少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善心篤行,行源于心。慈善行動是源于心有慈悲,心地善良。慈愛、慈悲,至愛真情,是一種大愛之心。大愛之心必然孕育與催生出大愛行動。人們經常把捐款捐物的慈善行為說成是“獻愛心”,這是恰如其分的。不忘初心,讓愛永駐心田。如此善心篤行,讓愛心綻放,是慈善精神中最基礎、最根本,也是最亮麗的成分。
與人為善。慈善的過程,主要是幫助、資助、救助他人的過程。這樣一種傳遞友善,傳遞人間真情的過程,有思想的溝通,有心靈的互動,有情感的交流,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融洽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然而,這種與人為善、團結友愛的精神表現出來的難能可貴在于無私,在于無償,在于無怨無悔,不貪圖回報,不摻雜邪念。大家與人為善,攜手前行,我們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戰勝不了的坎 坷。
上善若水。水,生命之源,萬物之本;順其自然,順勢而為;善利萬物,與世無爭,其精神真是天地可鑒,天長地久。很多人以“上善若水”為人生的座右銘。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成立20周年以《上善若水》為名總結回顧慈善創業與發展的輝煌。慈善事業源遠流長,慈善精神山高水長。顯然,慈善有著海納百川般的精神情懷,有著高山流水般的精神境界。一個人有了上善若水的精神,就會自覺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一個社會倡導人們踐行上善若水的精神,就會努力營造互幫互助,向上向善,特別有向心力、凝聚力的社會環境。
樂善好施。樂善好施是一種精神追求,樂于助人是一種精神品位。自愿做慈善,或捐贈款物,或當志愿者付出時間與勞動,在慈善世界里享受一種“與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樂。享受慈善之樂,能夠幫助我們抵制形形色色的誘惑與腐蝕,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生活。仁者壽,善者安。樂善好施,且壽且昌,這樣我們又可以在慈善的路上走得更堅定,更久遠。
愛善憎惡。愛與善,并非“和稀泥”,不是不講原則。為什么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走進慈善,因為慈善也是一種愛憎分明之舉。扶持正氣,傳遞正能量,就是對邪氣的一種遏制。弘揚慈善美德,就是對丑陋惡習的一種批判。把愛與善傳遞與他人、與社會,這本身就是對愛心休眠、不夠善良對象的一種喚醒與推動,也是對愛心缺失、損人利己對象的一種警示與鞭策。揚清激濁,揚善懲惡,需要齊頭并進。
善行天下。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自愿開展的扶貧、濟困、救災、救急、扶老、救孤等公益活動,是超越血緣關系、超越地域關系、超越利益關系的行動。沒有這樣一種精神與境界,遇事難免左顧右盼、患得患失,也就很難做到伸援手救急、救難,很難做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善始善終。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善事并不難,難的是養成一種做好事、做善事的生活習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做善事。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堅持不懈地積善積德,我們就能夠不斷地修養身心,凈化心靈,升華精神。
弘揚慈善文化,需要發揚慈善精神;推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更需要提供持久的慈善精神力量。有必要引起我們關注的是,讓慈善這樣一種永恒的精神財富持續不斷地為美好尤其是精神家園建設添加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