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佟雨航
吃剩面的老板
文/佟雨航
清光緒二十年,一個叫楊心田的漢子在湖南長沙府三興街開了一家小面館,為圖利市大吉,取名“楊裕興”。然而,面館開張后,生意卻一直十分冷清,進店吃面的客人少之又少。
“進店吃面的客人這么少,肯定是自己做的面不合顧客的口味。”楊心田心里自我省察,“怎樣才能做出適合顧客口味的面呢?”他苦思冥想,終于想到了一個方法。
第二天,楊心田對店里的伙計說:“凡是客人吃剩下的面先不要倒掉,一碗不落地都端到后廚來,我自有用處。”店伙計雖然不明白老板到底是什么意思,但也都按照老板的吩咐去做了。
不久,店里的伙計便發(fā)現(xiàn),老板楊心田竟然在吃客人吃剩下的面,一邊吃剩面還一邊在一個小本子上記著什么。“咱們老板是不是也太節(jié)省了?連客人吃剩下的面也舍不得倒掉。”伙計們在背后議論紛紛,都感到有些意外。
更讓伙計們意外的是,一段時間以后,進店吃面的客人逐漸增多了,而客人剩面的現(xiàn)象卻在日漸減少,與店里之前的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店還是那個店,伙計還是那群伙計,做面師傅還是那個做面師傅。
不久,伙計們心中的謎團便被解開了。原來,楊心田吃客人的剩面,不是像伙計們所說的是為了節(jié)省,而是他想通過吃客人的剩面,了解客人把面剩下的原因,是面絲煮硬了(或軟了),還是湯汁不夠鮮香……通過吃客人的剩面,楊心田把每碗剩面的不足之處都一一記錄下來,在做下一碗面時加以改進,彌補不足。
就這樣,楊心田逐漸地掌握了客人的口味,做出來的面也越來越好吃。沒幾年工夫,“楊裕興”面館便名揚千里,每天在館外等待吃面的客人排起了長龍,連京城里的達官貴人都不遠千里來長沙府吃他做的面。而楊心田為了感恩和紀念這段“吃剩面”的經(jīng)歷,便把“吃剩面”當作“家訓”傳給“楊裕興”的繼任者。
后來,楊心田去世了,其子楊菊邨接掌“楊裕興”。在楊菊邨的發(fā)揚光大下,“楊裕興”不斷發(fā)展壯大,在全國各地開有幾十家分店,面的種類也多達幾十種。楊菊邨也繼承了楊心田“吃剩面”的家訓,總是出其不意地到各地分店進行微服私訪,專撿店里客人吃剩的面吃,為的就是隨時抽查面粉的質(zhì)量和碼子食材等是否達到了總店的標準。這讓各分店廚房里、店堂里的伙計做起事來都不敢大意,“楊裕興”面的質(zhì)量因而有了更強有力的保證。這也正是百年老店“楊裕興”面館能歷經(jīng)百年而屹立不倒的秘訣吧。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