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璇
淺談經濟因素對我國檔案利用工作的影響
■蔡璇
經濟因素是影響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因素,檔案利用工作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經濟因素的影響。本文從經濟發展水平、經濟體制改革以及經濟結構調整三個方面討論了經濟因素對檔案利用工作的影響。
經濟因素檔案利用工作影響
(一)經濟因素
據考證,經濟一詞在我國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晉朝。《晉書·殷浩傳》中記載“足下沈識淹長,思綜通練,起而明立,足以經濟”。經濟一詞在我國古代通常是指經世濟民,這與現代對經濟的解讀存在極大差異。在現代,經濟一詞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上的經濟泛指整個社會生產領域,既包括生產力也包括生產關系,而狹義上的經濟僅指生產關系。本文談論的經濟是廣義上的,因而本文將“經濟因素”概括為影響一個國家、地區,社會實踐活動發展的宏觀經濟情況,包括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居民收入、經濟體制等方面的內容。
(二)經濟因素與檔案利用工作的關系
一次完整的檔案利用過程需要經過兩個階段:利用者提出利用需求和檔案部門提供利用。經濟因素與這兩個階段均存在密切聯系。
檔案利用者利用需求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受到外界驅動力的影響,這種驅動力即檔案利用者的利用動機。動機的產生源于檔案利用者在實際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的刺激,也即社會實踐的需要。馬克思說“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1]。因而,“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2]而經濟活動是人類進行物質資料生產以及一系列的交換、分配和消費活動,經濟活動是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這一點并無疑問。因此,檔案利用者的利用需求中至少有部分是受經濟活動中遇到的問題驅動的。
經濟因素對檔案部門提供利用階段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影響檔案資源來間接實現的,檔案資源作為檔案部門提供利用的物質基礎與檔案利用工作密不可分,是檔案提供利用階段順利進行的重要影響因素。目前,學界對檔案的定義存在著不一樣的看法,《檔案學概論》中將檔案的定義表述為“檔案是社會組織或個人在以往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確定的原始記錄作用的固化信息”,除此之外還有“社會記憶”、“歸檔保存”、“積累物”、“副產品”等觀點,雖然觀點各異,但基本上檔案的社會性特點得到了廣泛認可。也即,學界普遍接受檔案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產生的說法。一方面,經濟活動是人們改造世界的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的一種,檔案資源中必然的包含著對經濟活動的歷史記錄。另一方面,檔案資源的物質載體也是人類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產物。因而檔案的產生與經濟因素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因素與檔案利用工作密切相關。雖然經濟因素與檔案利用工作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但這種聯系大都是間接實現的,具有隱蔽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
(一)經濟發展水平對檔案利用工作的影響
經濟發展水平是指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所達到的水準。總的來說,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與檔案利用工作之間存在一種正相關關系,具體可以從檔案資源、檔案意識、檔案部門三個方面來分析。
1.檔案資源
檔案資源作為檔案利用工作的物質基礎,是進行檔案利用的前提。脫離檔案資源去談檔案利用工作是不現實的。經濟發展水平對檔案資源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檔案資源數量
檔案資源來自于社會實踐活動,原始記錄性是它最基本的一個特性。可以這么理解,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真實寫照,檔案資源直接反映社會實踐活動。伴隨人類社會實踐能力的上升,社會實踐活動的范圍和數量也會隨之上升。這種上升的趨勢也會在檔案資源中反映出來,檔案資源數量的增加就是一個比較直觀的表現。經濟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活動總量和規模的重要指標,而經濟活動又是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也間接對檔案資源數量產生影響。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有了飛躍式的進步,檔案資源數量也有了極大的增加。例如,北京市檔案館的館藏量從2004年的159萬卷上升到了如今的190萬卷,增加了近41萬卷。廣東省檔案館的館藏量從2004年的90多萬卷上升到如今的119多萬卷,增加了近30萬卷。
(2)檔案資源類型
經濟發展水平的上升,是經濟活動“量”和“質”雙重作用的結果。“量”顯而易見代表的是經濟活動的數量,但是“質”卻不那么容易理解。本文認為,經濟活動的“質”是經濟活動能力增強后,專業的細分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專業細分的結果之一就是經濟活動類型越來越多,這點體現在檔案資源上即檔案資源類型的增多。如房地產檔案、電子健康檔案、旅游檔案等都是市場經濟發展出現的新類型檔案。以電子健康檔案為例,電子健康檔案被視為提高醫療效率和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工具,但是其在我國出現時間較短。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上升,國家開始著力發展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在社區衛生信息化和健康理念的傳播下,電子健康檔案應運而生。可以發現,電子健康檔案這一新類型檔案的出現,離不開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活動的開展。而這一活動開展的背后,不能缺少國家雄厚經濟實力的支持。雖然不能將社區衛生服務活動的開展完全與經濟發展水平劃等號,但是,不能否認經濟發展水平的上升對它的出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檔案資源載體
經濟發展水平對檔案載體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科學技術進步實現的。我國古代檔案載體大體經歷了從甲骨、金石、簡牘、絹帛、紙張等的演變,而在這些檔案載體的演變過程中都離不開技術的進步。青銅器冶煉技術的進步,使檔案載體從甲骨過渡到金石;紡織技術的進步,使檔案載體從金石、簡牘過渡到絹帛;造紙術的出現,使檔案載體迎來了第一次飛躍,自此以后紙質檔案存在了大約上千年,直到近代。近代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使得檔案載體不在局限于紙張,變得更加多樣化。光盤、磁帶等成為新的檔案載體。近幾十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智能終端和通訊設備層出不窮,電子檔案出現了。檔案和載體之間不再是不可分割的了,數字化賦予了檔案資源新的生機。
2.檔案意識
“檔案意識是人們對檔案和檔案工作的認識水平與敏感程度”,其強弱程度直接影響社會公眾對檔案利用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程度。一般情況下,社會檔案意識越強,檔案利用工作得到的社會支持力度就越大,越有利于檔案利用工作的開展。社會檔案意識是檔案利用工作順利開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能夠為檔案利用工作提供精神動力。但是,社會檔案意識并不會自然形成。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檔案意識作為社會意識的一種,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實踐中逐步孕育和發展的。經濟發展水平作為衡量社會實踐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它可以通過影響人們的檔案利用需求來對社會檔案意識的發展產生影響。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中將人們的需求劃分成五種,其中最低層次的需求是生理需求。馬斯洛認為只有低層次的需求滿足之后,才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可以簡單理解為,只有當經濟發展水平上升,人們可以解決溫飽問題之后。才會產生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國外學者研究成果同樣顯示,當社會人均國民收入達到1000美元時,社會對信息的需求才會有較快的增長。社會對檔案信息的需求也不例外。改革開放過后,通過不斷的努力,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以往有了大幅度上升,2014年我國人均GDP達到4.66萬元/年。與此同時,全國各地檔案館舉辦的檔案展覽等活動,更是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參與。這與以往將檔案視為國家機密,不得窺見的想法,天差地別。如:2016年10月3日至9日,陜西檔案局館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舉辦了“長征!廠長!——紅軍長征到陜北”檔案圖片展。在為期一周的舉辦時間內,就有將近5萬人走進展廳。不僅是陜西檔案局,全國各地檔案局舉辦的檔案展覽反響都較為熱烈,群眾的參與和支持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總體檔案意識水平的提升。
3.檔案部門
在我國,檔案部門是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的主體。檔案利用者所獲得的檔案信息資源大體上是由檔案部門提供的。檔案部門為了開展檔案利用工作,從檔案資料的收集、整理、歸檔等各個環節中都需要一定物質資源的支持。例如,許多珍貴的檔案資源由于歷史悠久需要進行相關的搶救和修復;檔案資源進行數字化的過程中需要購置相關的技術設備如掃描儀、復印機、電腦等;為了跟上時代步伐需要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需要跟國際、國內的相關機構進行交流等等都需要資金支持。建國初期,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很多檔案部門的工作環境都比較差,缺乏資金投入,日常工作的開展較為困難。經過30多年來的努力,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在檔案部門的資金投入這塊也更為充裕。2016年財政部、國家檔案局聯合印發《國家重點檔案保護與開發項目管理辦法》,其中規定“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對地方各級國家檔案館館藏國家重點檔案的保護與開發工作給予補助”。2004年廣東省檔案館新館的建設過程中,國家投入了2.4億元,建成了占地13792平方米的新館。這種資金的投入量在以往緊急發展水平較低的時期是不敢想像的。為了容納館藏的萬卷資源,檔案館一般占地面積都比較大,相應的建設資金也較多。資金投入的加大,能夠為檔案利用工作的開展提供更為雄厚的物質保障,為檔案利用工作提供經濟支持。
(二)經濟體制改革對檔案利用工作的影響
經濟體制改革是指按照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這一客觀規律的要求,對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國民經濟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進行的改革。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國已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檔案部門
計劃經濟體制下,檔案部門工作的開展主要依靠行政力量的推動。進行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撥款,成本意識淡薄。市場經濟體制下,成本———收益的觀念為人們所廣泛接受,檔案部門也不例外。如《國家重點檔案保護與開發項目管理辦法》中就提到對專項資金“嚴格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各級財政部門和同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專項資金預算監管和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這些規定都是強化成本觀念,注重成本—收益的體現。除了在法律法規中的體現,成本——收益觀念也逐漸滲透進檔案部門的日常工作中,如檔案外包成為眾多檔案部門節約人力資源的選擇,檔案部門將占據檔案工作人員大部分時間的一般事務性工作外包出去,可以相對的延長檔案工作人員的有效工作時間,讓檔案工作人員集中精力,利用其專業素質,為檔案利用者提供專業服務。除此之外檔案部門在進行信息資源開發的過程中也更多的引入市場的觀念。
2.檔案工作人員
數千年來對檔案“秘而不宣”的做法,使得保密意識融入了檔案工作人員的骨血之中,成為了他們職業操守的一部分。當然,保持尚未公開的檔案的機密性是檔案工作人員職業操守的體現。但是對于已經公開的檔案資源,如果仍然持保密態度,就會使得檔案工作人員故步自封。經濟體制改革對檔案工作人員的影響是通過市場經濟中的一些觀念實現的,主要是幫助檔案工作人員實現思想上的轉變。檔案工作人員服務意識的增強就是其中之一。目前,越來越多的檔案部門和檔案工作人員開始走“親民路線”,不少檔案館都開通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或者微博賬號,并派專門的檔案工作人員作為客服為檔案利用者答疑解惑。在一些專門檔案館中,甚至有專門的檔案工作人員作為講解員專門為來訪者進行講解,如蘇州的絲綢檔案館就安排有中英文雙語的檔案講解員。這些做法都能體現出檔案工作人員服務意識的加強,開始真正將自己作為一名服務人員看待。
3.檔案利用過程中出現新問題
經濟體制改革除了對檔案利用工作帶來一系列有利的影響外,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檔案的所有權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經濟體制改革后,檔案所有權主體的成分越來越復雜,這也增加了檔案利用工作的難度。以人才服務中心為例,作為人事檔案的保管機構,暫時性的保管人事檔案,但是通過委托合同它又能部分的獲取并行使檔案所有權的職能。在行使檔案所有權的時候是否會出現沖突?由于檔案所有權成分的日益復雜,當出現檔案所有權主體發生變化時,如何順利的進行所有權轉移也是一個必須思考的問題。
(三)經濟結構調整對檔案利用工作的影響
檔案是記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最真實可貴的史料、是聯通古今的橋梁、是歷史文化遺產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檔案資源不僅具有社會效益,對其進行開發利用還能產生經濟效益。如在長江三峽水利工程的建設中,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的明清時期的水文檔案就為三峽工程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通過利用檔案,不僅提高了建設效率,還節約了資金。這是利用科技檔案參與生產建設產生經濟效益的一個很好的例子。但是長久以來受到“重藏輕用”思想的影響,我國檔案部門對待檔案資源最常見的做法就是將其束之高閣,嚴密保管。這種做法也導致人們對檔案部門留下“神秘”、“森嚴”的印象,拉大了檔案與人們的距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們檔案利用需求的產生,對檔案利用工作的開展產生消極影響。目前,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和經濟水平的穩步上升,經濟結構調整作為保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主攻方向,成為黨和國家關注的重點。而文化產業就是經濟結構調整中需大力發展的新產業之一。“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就提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發展目標。文化產業得到充分的關注,對于作為重要的文化資源的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個強勁的推動力。檔案資源蘊藏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以借此機會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擺脫束之高閣的命運。可以說,經濟結構調整,是人們重新認識檔案資源價值的一個契機,有利于檔案利用工作生機與活力的煥發,有利于其順利的開展和進行,有利于檔案資源真正發揮其價值。
注釋:
①馬克思.《致賂·庫格曼(1868年7月11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368頁
②毛澤東.《實踐論》,《毛澤東選集》第l卷,第259頁
[1][2]黃夏基.經濟因素在當代中國檔案事業發展中的決定作用——當代中國檔案事業發展的經濟探源之一[J].檔案學研究,2007.
[3]張驍勇.政治因素對檔案社會功能的影響及其作用規律[J].檔案學通訊,2016.
[4]王小云.檔案資產論[J].檔案學通訊,2016.
[5]許興華.經濟體制改革背景下的檔案所有權問題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1.
[6]孔博.文化資本化與檔案經濟價值的思考[J].四川檔案,2012.
[7]丁華東.企業檔案經濟效益的實質及其相關問題[J].中國檔案,2002.
[8]劉耿生.《檔案開發與利用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社.2010.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