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天
山東省茌平縣第一中學,山東 茌平 252100
淺析互聯網語言暴力現象的法律防治
劉亞天
山東省茌平縣第一中學,山東 茌平 252100
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無論是辦公、學習,還是交友、聯絡,網絡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網絡的開放性、虛擬性和隱秘性,網絡也成為不良現象的“收納箱”,成為宣泄負面情緒的主要場所。本文立足于網絡語言暴力現象,分析其誘因,并從法律的角度提出合理的規制方案。
互聯網語言暴力;法律;防治
由于網絡具有虛擬性、自由性的特點,人們通過網絡交流,會出現說話不加約束、言語失當的現象,甚至故意散布謠言、諷刺謾罵、惡意攻擊、人肉搜索,對他人和社會造成不良影響,這種現象稱之為“網絡語言暴力”。網絡語言暴力傳統的語言暴力擁有更大的危害性,嚴重影響當事人的精神狀態和正常生活,也污染了網絡和社會的輿論環境。
(一)當事人缺失理性
2016年,網絡上流傳一張小女孩口吐鮮血的照片,并配有“5歲女童慘遭后媽毒打至吐血”的文字解說。此照片一經流出,便觸動了各位“正義”網友脆弱的神經,鋪天蓋地的謾罵與指責席卷而來。后來,此事件的女主角,所謂的“后媽”跪求媒體曝出真相:親生女兒得了血友病,經常口吐鮮血,在醫院救治期間,女兒發病時的狀態無意間被人拍到,上傳到網上。在大多數人眼里,“后媽”這個詞帶有感情色彩:心狠、惡毒、禽獸……一聽到關于后媽的新聞,有些網友便不加判斷,失去理智,盲從大多數人的觀點,對當事人進行語言攻擊。
(二)媒體傳播失真嚴重
2015年,著名模特楊某某不堪忍受媒體莫名曝出自己“酗酒、出賣身體”的新聞以及網絡“噴子”的毒舌,留下遺書后,于臺中的家里自殺。楊某某的自殺,與不良媒體的不實報道有很大關系。有些新聞為了博取點擊率,有些網站為了追求商業利益,有些媒體為了制造轟動效應,往往把未經核實的新聞上傳到網上,或者故弄玄虛、弄虛作假,用假新聞、有害新聞誤導公眾,混淆視聽。關于楊某某“出賣身體”的新聞報道,經調查證實是虛構的,最終導致她經受不住打擊而自殺。因此,媒體的失真傳播,是造成網絡語言暴力的又一大誘因。
(三)管理者把關不嚴
管理者把關不嚴,是造成互聯網語言暴力現象失控的另一因素。網絡上的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一旦有爆炸性新聞傳開,便很快被擴散到各個角落。盡管網絡上設有網絡警察,網站企業也配備網絡管理員,對網絡信息的傳播進行把關,但是把關的速度往往低于傳播的速度,對網絡管理制度提出了嚴峻的考驗。目前,我國出臺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但這些法律法規缺少對侵權的明確標準和細則,沒能給把關人員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據。
(一)完善法律責任體系
完善的法律法規是查究追責、有效規制語言暴力行為的前提。網絡語言暴力的發生,不僅僅是言論主體的責任,也是媒體、編輯、網站、管理員的責任,不同環節有不同主體,應細化不同的責任人,明確責任的承擔方式和后果,構建規制網絡語言暴力的嚴格體系。首先應該明確通訊運營商的責任,對網民的管理擔負起責任,實行直接或間接實名制,保障用戶信息安全,防止用戶信息的泄露。對于語言暴力的主體,即謾罵、人肉搜索、散布謠言影響他人精神健康和正常生活的主體,一經查明嚴格按照法律法規進行查處,以免責任落空,責罰失衡。
(二)明確網絡立法細則
網絡語言暴力不只是施暴主體說幾句“過分的話”這么簡單,而是往往伴隨著民事侵權行為,因此,完善法律法規、明確立法細則、規范法律主體行為至關重要。在網絡傳播立法中,應當明確規定不能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線。公民的合法權益,是指“名譽權、隱私權、姓名權……”等權益,凡是在網絡上出現的語言與行為,一定要在法律允許之列。作為高中生,要學習法律知識,明確公民合法權益。例如在“人肉搜索”中,當事人的隱私被直接公布于眾,失去理性的網民往往在無法辨別事實真偽的情況下對當事人進行語言攻擊,立法應明確規定,這種行為實屬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
(三)實行間接實名制
有效規制網絡語言暴力現象的另一有效措施是實行網絡“間接實名制”。網絡實名制在我國已實施多年,互聯網用戶將網絡中的虛擬身份和實際身份綁定,上傳姓名、身份證號、聯系方式等信息給網絡運營商并獲得驗證。這種網絡直接實名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抑制了網絡語言暴力的發生,但容易造成信息泄露,例如身份證號碼被竊取后,被賣給其他網絡服務商,銀行卡中的存款被轉移等等。為此,筆者認為,實施“間接實名制”,只需要網絡ID綁定手機號碼,即一個手機號對應一個實名,這樣既不會暴露其他個人信息給網絡運營商,又能起到對網絡語言暴力的制約作用。
作為公民,任何人都擁有使用互聯網的權利,更有表達權和言論自由,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說話能夠隨心所欲。通過網絡,公然誹謗、謾罵他人,無端侵犯他人隱私權,對他人進行人肉搜索,這種言行是錯誤的,甚至是違反法律法規的。作為一名高中生,法律不僅僅出現在政治課本里,更出現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因此,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抵制語言暴力,從自身做起。
[1]苗國厚,謝霄男.網絡空間治理法治化路徑:依法辦網、上網、管網[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5(09).
[2]胡圣方.群體性事件網絡助燃作用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
D920.4
A
2095-4379-(2017)32-02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