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思遠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新時期河北吹歌的再生性傳承與創新性發展*
趙思遠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河北吹歌作為極具地方特色的器樂合奏形式,廣泛流行于燕趙大地,有著厚重的歷史感和鮮明的民族性特點,并帶有濃郁的地方鄉土風味,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歷經風雨滄桑,河北吹歌在其歷史傳承過程中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民間藝人,但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地方文化的傳承面臨著許多阻礙。通過史學的視角回溯河北吹歌的百年歷史發展概貌,對當下的傳承和保護現狀進行闡述與反思,試圖以更加清晰的脈絡展現新時期地方民間音樂的發展和傳承方式的嬗變。
河北吹歌;史學建構;再生性傳承;創新性發展
河北吹歌作為鼓吹樂發展過程中的一支,是我國漢魏六朝以來傳統音樂中以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為主的演奏形式和樂種。隨著時代變遷與更替,鼓吹樂在歷史長河中得到了不斷地傳承與發展。鼓吹樂是漢初從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傳入中原的一種音樂形式,其所用樂器為打擊樂器和吹管樂器,有橫笛、鼓、角、排簫、笳等樂器演奏,有的樂曲也有歌唱,但整體來看,器樂是其主要內容,所以可以稱之為器樂合奏形式。
鼓吹演奏氣氛熱烈,常被用于官府儀仗和軍中之樂,民俗儀式中也常使用。鼓吹樂經過創造與演化,它融入宮廷、軍隊、民俗等各個領域,在以后幾千年的中國音樂史中,它占有重要的地位。現世仍有遺存的較有代表性的有十番樂、西安鼓樂、遼寧鼓樂、冀中笙管樂、魯西南鼓吹、弦索樂等。冀中笙管樂主要在民間流傳,受各地語言及風俗文化的影響,各地的嗩吶樂風格迥異。旋律具有濃烈的鄉土氣息,樂曲粗獷樸實,富于歌唱性。他的存在與發展和當地人民的生活、精神氣質、風俗習慣有密切的關系。在民間長期的發展演變中,特別在近代,由于大量地吸取了民間聲樂,如民間歌曲、戲曲曲藝的曲調,逐步形成了河北吹歌的獨特風貌和性格特點。同時吸收佛教、道教音樂曲牌,也將河北梆子、老調絲弦、昆曲等地方戲曲唱段改成獨奏曲。曲目多與近代民歌、歌舞和戲曲有關,風格活潑、熱情奔放。
河北吹歌音樂之所以能經久不衰,一代代延續下來,是由于有一整套的傳授方法和表演技巧。首先,由于吹歌會的吹奏活動在群眾中受到熱烈歡迎,影響很大,一些少年兒童從小受到河北吹歌的熏陶,對吹奏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能主動地要求學習,這是現今在河北農村地區最為普遍的方式。河北吹歌用口傳心授的方法,以工尺譜唱名法教授民間樂曲旋律,師徒在唱譜時很重視旋律的輕重強弱,抑揚頓挫,強調音準、節奏和表現,注重于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在教授過程中,明確樂器在合奏中所處的地位與吹奏方式,如管子在合奏中起領奏作用,有時管子運用高音區的延長音,有時用中低音區渾厚的打音、花舌音等表演技巧,有時采用對句手法,時松時緊,將樂曲處理得變化多端。嗩吶在河北吹歌合作中常發揮中低音區音色,要求演奏得柔和甜美,像流水潺潺連綿不絕平穩地進行。演奏敲打樂器要求節拍嚴謹,與吹奏樂器融為一個整體。藝人們經過多年吹奏,彼此間配合默契,將樂曲表演得妙趣橫生,感染力強。他們常說“死曲吹活”,只有吹奏得有聲有色,才能吸引觀眾,贏得觀眾。他們珍視前輩流傳下來的樂曲,將這些作為保留曲目,經常演出,同時,也采取請進來派出去的辦法,吸收佛教、道教音樂曲牌,也將河北梆子、老調絲弦、昆曲等地方戲曲唱段改成獨奏曲。
鼓吹樂在音樂的體裁形式、內容風格、情感表現等方面,保留了樸實而單純的民間文化的因素,體現了有著悠久音樂文化發展背景的民間音樂所具有的社會特征。正是具有了悠久的發展歷史,鼓吹樂在各地才有了不同的表現形式和音樂內涵,從傳統文化來說就是由于各地的特色使然。對于吹歌再次關照,還是應當以傳統禮俗的視閾來把握吹歌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內容。而當傳統樂隊在進入專業院校后由于過于追求演奏樂曲的西方化,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樂器的表現技巧和整體表現上。由于此種演奏缺乏了對于民間音樂傳統的音聲形式和歷史生存環境的認同,在彼此交融的道路上南轅北轍的同時,對吹歌的傳統音聲技藝表現形式在深層次的把握上也就會出現一定的偏差。以河北吹歌為代表的民間吹打樂的發展,在今日快速發展的中國可能已經不再顯得那么實用,但這些民間音樂所具有的厚重的歷史感和民族性,正是現代音樂發展所缺失的。中國傳統的民族音樂,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和感染力是西方音樂所沒有的,具有深厚民族性的演奏方式和旋律曲調只有更好地得到發展和傳承,才能使中國音樂立于世界各民族音樂之林。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在城鄉居住的主體格局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變,二者之間的鴻溝逐漸被削減,以至于更多的傳承人進入到城市中生活和謀生,隨之而來的就是民間的傳統音樂在傳播方式上也有所改變。民間音樂的傳承者們在城市中演奏、傳承和傳播,使得城市形成了更加多元的文化發展態勢。河北吹歌通過傳播手段的現代化以及運用新媒體助力,在線上線下相結合,并借助當下信息網絡的便利,使樂人們能夠以新媒體的手段進行推廣民間音樂,他們在網絡中彼此間相互交流與聯絡,民間音樂的內涵也得到了豐富和拓展,但與此同時傳統音樂的內容在一定層面上也會發生變異,而如何看待和研究這種文化的再生性變異值得進行更為深入的思考。在觀念上對中國傳統的民間音樂文化有更加系統和完善的認知,并在整體上把握音樂風格特點、表現內涵、樂曲形式等方面的前提下進行再創造與再發展,這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才能煥發應有風貌。因此,我們需要有向傳統致敬的情懷,把傳統深深地沁入到我們的細胞中。
依靠民間力量和國家力量所形成的合力,以此對河北吹歌為代表的燕趙民間音樂文化進行更深層次的保護,不僅要從生活的情境中抽取出來保存記錄、整理收藏,還要保護其原生環境,能夠將其還原到原始的生活場景當中。發揮地區基層文化單位的作用,多培養樂手,增加傳承的后備力量。只有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社會各界人士都加強保護意識才能使河北吹歌更好的傳承和保護,燕趙的民間音樂才能有一個更為長效的發展機制。
從總體上來看,河北民歌在廣袤的燕趙大地上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經過了悠久的歷史積淀,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濃厚的地域性特點,造就了河北吹歌多樣的表演風格,是河北音樂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河北吹歌作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歷史最好的見證者,文化發展的載體,它不但在傳承過程當中承載著一代代人的歷史記憶,更代表著一個地域音樂文化的底蘊。但是隨著社會發展,時間的推移使致使音樂文化的發展逐淡化變得舉步維艱甚至瀕臨消失。弘揚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的藝術魅力,既保護原有風貌,避免失去其中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又能夠在當下時代取得新的發展和突破,這才是遵循歷史發展潮流應有的態度。
作為非物質形式的文化遺產,相對于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就更加脆弱和不可再生。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人類的共同財富。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發掘保護、傳承發展不但體現著現代人對于祖先文化的尊重,也更體現著對于自身歷史的善待。作為在燕趙大地上成長的一員,時至今日還能夠感受到吹歌藝術的魅力和感染力,聆聽流傳百年的古樸曲調,守望她在當下煥發的生命活力,這是燕趙人民的自豪,更是來自先民最好的恩賜。當下在古老的燕趙大地上,仍有樂人執著地堅守著民間音樂的傳承,雖然艱辛但充滿著價值與意義,這是一代代的樂人對民間音樂最好的禮贊。
[1] 杜滇峰,周大明.撫寧鼓吹樂現狀調查[J].大舞臺,2011.
[2] 崔長勇.戲曲音樂對瑣吶音樂的影響-從魯中南民間瑣吶樂曲談起[J].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10.
[3] 董波.鼓吹音樂之淵源[J].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2000.
[4] 曹本冶,薛藝兵.河北易縣、沫水兩地的后土崇拜與民間樂社[J].中國音樂學,2000.
[5] 沈洽.“融入”與“跳出”:民族音樂學之“道”-由“局內人”和“局外人”問題引出的思考[J].音樂研究,1995.
[6] 范國忠.我國河北瑣吶流派的研究(一)[J].音樂學習與研究,1993.
四川音樂學院資助科研項目研究成果(CYYJS2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