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 晴
(湖南科技大學,湖南 湘潭 411201)
淺析湖南苗族音樂的創新思路
禹 晴
(湖南科技大學,湖南 湘潭 411201)
湖南的少數民族較為豐富,少數民族文化也較為繁榮,尤其是湘西地區的苗家風情被人廣為傳誦,湘西地區位于湖南與貴州、重慶的交接地帶,與之西鄰的銅仁松桃縣,亦是苗族聚居地區,因此湖南苗族音樂的發展,與其特有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湖南苗族音樂在接下來的發展歷程中,需要進行有效地創新,以適應當前文化大環境的需要,其主要的創新方式,要圍繞其現有特點以及地域優勢入手,以繁榮湖南民族音樂為最終目的。
湖南;苗族音樂;創新
湖南苗族音樂資源較為豐富,具有較強的藝術魅力,但由于湖南苗族音樂自身具有的諸多限制,使得其發展較為緩慢,沒有達到預期的文藝發展效果,因此,在湖南地區苗族音樂想要繼續發展,必須由較強的創新意識作為指導,通過不斷創新滿足湖南苗族音樂的內在發展需求,承擔更多的文化責任。
研究湖南苗族音樂的創新思路,必須首先明確研究的本體——湖南苗族音樂自身的特征與現狀,湖南苗族音樂經過多年的發展與挖掘,形成了其自身鮮明的特點,具有較為成熟的藝術風格和獨特的審美特征。
首先,湖南苗族音樂具有獨特的地域特征。如前文所說,三省交界的獨特風貌形成了其特有的民族風情,也導致湖南苗族與其他地區苗族的不同特征,這種特征是源于地域、源于文化傳統、風土人情的,其所形成的苗族地域特征也具有不同。
其次,湖南苗族音樂發展面臨著喜中帶憂的現狀。湖南苗族音樂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過程,其發展現狀有喜有憂,從整體上看,我國國家政策對于苗族音樂較為重視,許多苗族音樂被發現、發掘,并被專家學者關注,從而發現其中蘊含的藝術價值,但其發展存在著后勁不足的憂慮,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民族音樂逐漸失去了一部分年輕觀眾,因此也急于尋找新的發展軌跡。
湖南民族音樂面臨著上述發展現狀,根據其特征,我們總結出湖南苗族音樂的發展規律,結合其規律,不難尋找出符合其未來發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其中湖南民族音樂的創新思路是最重要也是最為核心的方面。
首先要將湖南苗族音樂的特征充分挖掘出來,并加以重新定位,在當今世界精神產品日益豐富,文化產業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特征和定位,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因此,湖南苗族音樂需要打造自身品牌,強調品牌風格,弘揚品牌精神,從而獲得更多的認可。
其次要將湖南苗族音樂與當地優勢資源相結合,打造產業鏈條。將湖南特殊的風土人情、自然風光與人文遺產相結合,相互合作,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形成一個較為龐大的產業鏈條,從而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第三要將湖南苗族音樂與現代藝術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獲得更多年輕受眾的青睞。湖南苗族音樂的創新目的,主要是使得這一藝術形式得到更好的發展,無論是從藝術價值層面還是市場價值層面都獲得進一步成功,因此湖南苗族音樂必須拓展自身的宣傳渠道和受眾渠道,從而獲得更長遠的進步。
湖南苗族音樂通過創新性指導,將會出現嶄新的發展狀態,形成新的發展局面,創新性改革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機遇,也將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將處于創新發展的“發展后”階段,通過其展現出的不同的情況,來探索未知領域,總結發展過程中的新思路。
首先,湖南苗族音樂的未來發展走向是外化的,最終將突破苗族音樂本身的發展環境,走向湖南地區,最終代表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世界。這是目前藝術發展的大趨勢,一種成功的藝術形式,不僅僅要做到雅俗共賞,并且要具有發展的寬度和廣度,能夠登上更大的舞臺綻放光彩,具有更強大的承載力和張力。
其次,湖南苗族音樂必須堅守本土性,在發展浪潮中扎根更深。湖南苗族音樂在未來發展中,將會產生更多的發展機遇,在不斷發展中,隨著新情況,新問題的不斷涌現,其音樂的原汁原味也愈發難以保持,更多的外界誘惑隨著不斷發展與外化的過程逐漸出現,只有堅持本土特點,將根扎實,才能夠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環境中堅持自我,不會迷失。
第三,湖南民族音樂發展要始終符合藝術規律,將藝術審美作為評判的重要標準,從藝術出發,不忘藝術本心。只有這樣,才能始終保持藝術魅力,符合藝術發展規律,從而在不斷創新變化的過程中保留其內核,也保留著其不斷創新,不斷改革發展的內在資本。
縱覽全文,湖南的少數民族較為豐富,少數民族文化也較為繁榮,尤其是湘西地區的苗家風情被人廣為傳誦,湘西地區位于湖南與貴州、重慶的交接地帶,與之西鄰的銅仁松桃縣,亦是苗族聚居地區,因此湖南苗族音樂的發展,與其特有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湖南苗族音樂在接下來的發展歷程中,需要進行有效地創新,以適應當前文化大環境的需要,其主要的創新方式,要圍繞其現有特點以及地域優勢入手,以繁榮湖南民族音樂為最終目的,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試圖為湖南民族音樂的創新發展做出理論指導。
[1] 姚曉燕.從“附魅”“祛魅”到“返魅”-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反思[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3.
[2] 楊志強.從“苗”到“苗族”-論近代民族集團形成的“他者性”問題[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06.
[3] 李欣欣,孫秋云.電視下鄉、打工經歷與貴州苗族、侗族鄉村婦女家庭生活變遷[J].貴州民族研究,2010,02.
[4] 李浩泉,周洪宇.20世紀50~80年代貴州的少數民族教育[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