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歌
沈陽市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1
突發性群體事件的利益沖突及協調研究*
曲 歌*
沈陽市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1
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突發性群體事件與整個社會的大背景,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息息相關,因此具有社會背景和時代背景。由于社會矛盾錯綜復雜,相互交織,因而形成群體事件。在社會實踐中,我們發現這些群體事件的表現形式雖然不同,但是歸根結底都屬于利益糾紛的范疇。本文就突發性群體事件的定義、特征與處理方法進行探究和探討。
突發性;群體;事件;利益;處理
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發展成果逐漸開始實現全民共享。然而,由于我國在進行社會改造的過程中,忽略了對改革成果進行相對公平的分配,使得有一部分人沒有享受到發展所帶來的實惠和成果。然而,社會發展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這些代價并沒有得到有效補償,卻被全部轉移到一些弱勢群體身上,并損害了他們的利益,使得他們心生怨恨,采取極端的方式進行抗議,并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開始對社會發展產生消極影響,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通過查找相關文獻可以發現,突發性群體事件的定義在不同國家的學者眼里具有不同的特征。中國學者描述的突發性群體事件為“治安性突發事件”、“治安事件”等;而西方學者,特別是美國的社會學家斯密爾塞將突發性群體事件歸類為“價值累加的集合行為”;戴維.波普諾也提出,相對于自發性群體行為而言,突發性群體事件的趨勢和目的是可預測的,可以受一些因素影響或是鼓勵。
在我國,突發性群體事件一般都有政治性的目的,社會關系是這種事件發生的基礎。當前的突發性群體事件多多少少都帶有經濟利益和經濟糾紛的因素,而在我國,群體的經濟因素往往要大大高于個人經濟因素,群體的競爭力和維護行為引發事件,所帶來的影響會更為強大,更容易達到預期的目的。然而,突發性群體事件歸根結底都是人民內部矛盾的體現,這種內部的矛盾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是可以進行自我協調的,而不是不可調和的。因此,從協調利益的角度來說,突發性群體事件就有了這樣一個定義:一定數量的個體具有相同的利益訴求,并利用自發性的群體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和實現自身利益的方法所形成的事件,就是突發性群體事件。
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然而,這種迅速發展的背后,也隱含著許多有關增長和發展的矛盾問題,這些隱含的問題與發展交織在一起,更容易在社會中爆發,激化社會矛盾的風險非常大。深化體制改革使得人民的需求變得多元化,與此同時,社會結構在不斷分化,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需求方面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就會引發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一)數量增多,規模增大
近年來,政府相關報告顯示我國的突發性群體事件數目越來越多,且時間間隔越來越小,似乎事件發生的頻率開始加快,使得政府工作人員疲于應對。從地點上看,群眾在城市的政府上訪率極高,且城市的突發性群體事件高達90%以上,屬于高發危險區。就規模而言,近幾年的突發事件參與人數與以前相比多了許多倍,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萬的群體事件都在悄然發生。群體事件已經有擴大規模的趨勢,并且煽動者妄圖通過擴大參與人數來加大對社會的負面影響,使社會各階層更加重視群體事件的目的和要求。
(二)組織化趨向和傳導性強
相比于近幾年的群體事件,過去的群體事件只是自發而松散的群眾性活動,缺乏組織性。而近幾年的突發性群體事件在一些少數指揮者或是狂熱分子的引導下變得更為組織化,波及的人數和范圍也越來越廣,漸漸形成持續時間長的規?;袆?。從近幾年的群體事件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些事件不僅目的明確,還能持續很長時間,開始有周密的計劃和行動方案,甚至演變成跨越地區和時間的行動。于是,這些行動開始向其他地區傳導。
這幾年,突發性群體事件在我國頻頻發生,而事件的規模和對社會的影響越發嚴重,這個嚴重的影響到國內的和諧社會的發展進程。多年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在不斷的發生改變,社會經濟在發生多樣化的改變,原來的社會經濟已經不能適應國情發展的需要,而新的社會秩序又未構建起來,導致突發性的事件屢屢發生,為社會秩序管理工作帶來很大的挑戰。因此從利益協調角度去解決突發性群體事件,是防范突發性群體事件的根本。
(一)建立合理的利益均衡機制
改革開放的深入使得社會群體的需求不斷多元化,傳統的利益關系解體,社會階層的分化也帶來了一些利益沖突。我國目前對資源、知識和權力等涉及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分配不是公平的分配,導致社會結構的兩極分化嚴重,這也就是突發性群體事件爆發的根本原因。因此,建立合理的分配機制就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突發性群體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首先要完善社會資源公平分配的機制,這種機制在市場資源的分配、政府機構的改革和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宏觀調控作用也不可忽視。要想真正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政府在市場中要發揮調節收入分配和資源再分配的作用,制定合理靈活的稅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既要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又要支持和實現共同富裕,防止收入兩極化的發生。也就是說,政府既要鼓勵和支持賦予地區的人民通過正當合理的方式追求富裕,又要關心和支援貧困地區的發展。
(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就是社會保障問題,因而政府要貼近人民生活實
際,了解民間疾苦,通過對合理分配機制的完善,逐步建立和發展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在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提供了許多就業崗位,但是有很大一部分人無法勝任工作。因為人民素質不高,社會保障力度不夠,使得求職者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導致大量人員失業,甚至導致這些人心生怨恨,引發群體性突發事件,危及社會穩定與安全。所以,萬三社會保障制度,讓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就成為了杜絕突發性群體事件發生的根本方法。政府要逐步提高工人的工資,調高最低工資水平,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并著手解決事業問題、養老問題和受教育的問題,將改革發展成果實現跨年齡化、跨工作領域的分享。
(三)完善利益補償機制
盡管我國在建國以來,經濟的發展取得了一個個令世界矚目的成果。然而,由于歷史遺留下來的原因,我國的經濟發展呈現地區性的不平衡,而且近年來這種不平衡的趨勢越來越惡化,出現城鄉貧富分化、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步伐不一致等情況。而且,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機器化生產的普及,使得大量工人下崗,無法解決基本生活問題,利益受損使得這些人開始采用群體性突發事件作為爭取利益的手段。因此,利益補償機制的建立是一個迫切的任務。利益補償機制能夠對利益受損的群體進行經濟上的暫時性補償,給他們一個時間差來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法。只有雙方利益的補償得到了合理的界定,才能將政府工作透明化、可視化,從根本上解決利益糾紛問題。
突發性群體事件作為基于利益糾紛的突發事件,與社會變化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由于社會結構分化而資源無法公平分配,導致社會不穩定的潛在因素增多,突發性群體事件的爆發頻率正在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政府和社會共同探索和尋找解決的辦法,達到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目的。
[1]金盛紅.構建不同群體利益協調機制的落腳點[J].長白學刊,2005(06).
[2]范明.中外“群體性事件”問題比較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3(01).
[3]孫康,廖貅武.群體性突發事件的演化博弈分析——以遼東灣海蜇捕撈為例[J].系統工程,2006(11).
[4]陶君平.當今社會矛盾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分析與對策[J].廣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01).
*《地方政府應對突發性群體事件輿情危機管理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L16BGL027)。
曲歌(1984-),女,漢族,遼寧沈陽人,音樂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沈陽市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犯罪心理學與罪犯教育。
D
A
1006-0049-(2017)17-0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