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芙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公民法律意識的培育
劉兆芙*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要選擇與主要途徑,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先決條件是全體社會公民法律意識的養成。知法、懂法是公民法律意識得以養成的前提,守法、用法是衡量公民是否具備法律意識的真正標尺。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必須全面推進公民法律意識培育工作,將法治理念銘刻在公民的“心坎上”。
國家治理現代化;全體社會公民;法律意識
“國家治理現代化”一詞的提出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念的邏輯轉變與升級,這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即國家治理主體與治理方式的轉型與升級。首先,國家治理現代化意味著國家治理主體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主要體現在由政府單一管理向多元社會主體協同治理。治理理念創始人之一詹姆斯·N·羅西瑙指出:“與統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種由共同的目標支持的活動,這些管理活動的主體未必是政府,也無須依靠國家的強制力量來實現。”①基于治理理論,國家治理一詞更突出強調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即跨越政府單一管理主體的社會各級行為主體參與共治社會各項事業;其次,國家治理現代化也意味著國家治理方式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主要體現在人治向法治的轉型與升級。國家治理現代化不僅解決了誰來治理的問題,而且也回答了怎樣治理的問題。法治作為一種現代化治理方式,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經之路,這就要求各級國家治理主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憲法與法律的規定下依法管理國家事務,保證國家各項事業依法進行。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要求國家治理主體即廣大社會公民要具備法律意識,而另一方面公民是否具備法律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因而,廣大社會公民法律意識的養成是國家治理現代化順利實現的先決條件。
(一)禮治傳統下道德化思維習慣的積習
目前西方法社會學對法律意識的研究存在工具性以及規范性兩種視角。工具性視角認為:人們服從法律,運用法律思維思考、判斷、解決實際問題的原因是基于對守法所帶來的利益及違法需付出的代價的思考;規范性視角認為:人們服從法律,運用法律思維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原因是基于自身的道德判斷,認為守法光榮、違法可恥。據相關研究:“中國人服從法律基本上是規范性的,但規范性服從背后蘊含著強烈的工具性動機。”②根據以上調查報告分析,可以得知大多數中國公民遵紀守法的動機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身的道德判斷,而這種道德判斷背后具有極強的功利性色彩,即對守法或違法行為所帶來的后果的判斷。道德化思維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民法的思維習慣的發展,當然這種影響并非都是負價值的,它對公民法的思維習慣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二)人治社會傳統及“官本位”觀念的根深蒂固
中華民族擁有上千年的人治傳統,在人治社會的長期運行過程中形成了“官本位”觀念,形成了人們對權力權威的天然信服,因此遇事找政府的思維模式根深蒂固。在這種思維模式的影響下,大多數社會成員當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便會習慣性地想到找熟人、托關系,利用自己的社會關系資源解決問題。但當自身的社會關系資源沒有那么豐富時,便不惜花重金走后門,用錢構建人情網絡,直至解決自身問題。這種社會行為的泛化會造成兩種較為嚴重的后果:1.致使一些政府人員法治意識淡薄,形成以權謀私、以權壓法的辦事習慣;2.權力對法治有效性的削弱使得大多數社會成員形成對權力的過度依賴心理。這兩者都不利于公民法律意識的產生。
(三)法治實際運行過程中各種問題的凸顯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目前有些執法人員在執行法律的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許多矛盾逐漸暴露出來。首先普遍存在著“法律紙面化”與“法治表層化”等問題,許多執法人員對法院的判決意見不能夠真正落實,造成法院判決書形同空頭支票的現象。另外普遍存在著“選擇性執法”的問題。有時涉案人員有無背景后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執法人員的態度及執法力度,嚴重破壞了法治的公正性。司法公正是公民對法治的最高期望,但是隨著各種冤假錯案、人情案、關系案的出現,司法腐敗問題逐漸暴露在公民面前,嚴重破壞了司法工作人員在公民心中的形象。執法者與司法者作為法治“代言人”知法犯法、徇私枉法,嚴重擾亂了公民對法治公正性的判斷,削弱了公民對法律的依賴程度。
(一)加大普法教育,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
法律意識建立在對法的認知基礎上,公民對法律基礎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是培育公民法律意識的基本前提,因此加大普法教育成為法治建設的基礎工程。普法教育存在兩種實施場域,一種是學校,另外一種是社會。因而,學校法治教育應與社會普法教育相結合、相銜接。首先學校在法治教育開展過程中,根據學校各場域級別的提高,適時調整學習內容以及其復雜程度。除此之外引進和培養一批專業法治教育工作者支持學校法治教育;其次,在公民社會生活中堅持開展普法教育。社會普法教育面向更多的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知識、素養、能力等方面良莠不齊。因而在社會場域中做好普法教育要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功能,做好輿論宣傳工作。另外,充分發揮家庭、企業、事業單位等社會構成要素的作用,使普法教育與公民的日常生產生活結合起來。實現法律意識培育工作的終身化。
(二)構建監督機制,拓寬公民參與執法、司法過程的途徑
法治自身的公正性直接影響公民法律意識的產生與發展。構建法
治監督機制,實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氛圍是維護法治自身公正性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大對執法、司法部門的監督管理工作是維護法治自身公正性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高度重視人民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社會主義法治化建設中的力量,強調“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可見全體人民作為國家的公民,已然成為法治建設的中堅力量。所以做好對執法、司法部門的監督工作,就必須積極拓寬公民參與相關執法司法過程的途徑,增加執法司法過程的透明度。這樣既能最大程度地保證執法、司法過程中的公正性,也能激發公民參與法治建設的興趣。
(三)德法兼治,以道德化思維方式輔助法律思維方式的產生
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實現法治政府、法治國家、法治社會的一體化建設,無一不凸顯出法治在現代化社會建設中重要作用,但這并沒有否定德治在現代化社會建設中存在的必要性。法律對公民社會行為的約束作用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公民遵守法律可以說是一種他律,而道德對公民社會行為的約束作用具有非強制性,公民遵守道德可以說是一種自律。根據以上對中國公民法律意識形成影響因素的分析,我國公民服從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身的道德判斷,雖然這種道德判斷動機有弊端,但對公民法律意識的養成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這種輔助作用主要體現在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觀念上。因此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實現德治與法治的互動結合,強化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觀念,以道德化思維促進法律思維方式的產生與發展。
(四)簡化執法司法程序,大大提高法律的普遍適用性
“語言也和意識一樣,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③人們在物質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需要能夠促進相應意識的產生。法律意識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深深植根于人們的物質生產生活,并伴隨著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法的需要而產生。所以要想使法律意識能夠自發自覺地在公民頭腦中產生,法律必須要能夠滿足公民的物質生產生活需要。因此,培育公民法律意識的一條重要途徑是簡化執法司法程序,提高法律的普遍適用性。繁冗的法律程序、昂貴的律師費用往往會使一些依法者感到手足無措,甚至放棄依法辦事,這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普通老百姓失掉了用法律維權的意識。簡化執法司法程序,使得法律解決公民實際問題的途徑更加便利、能力更為突出,提高法律的普遍適用性。法律只有滿足公民的物質生產生活需要,法律意識才能在公民頭腦中自發自覺地生成,這是法律意識產生的現實基礎。
[ 注 釋 ]
①[美]詹姆斯·N·羅西瑙,張勝軍,劉小林,等譯.沒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5.
②馮仕政.法社會學:法律服從與法律正義——關于中國人法律意思的實證研究[J].江海學刊,2003(4):99.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1.
[1][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彭壽譯)[M].商務印刷館,196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鄭成良.法治思維與法律思維[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4).
[4]馮仕政.法社會學:法律服從與法律正義——關于中國人法律意思的實證研究[J].江海學刊,2003(4).
劉兆芙(1991-),女,漢族,山東東營人,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G
A
1006-0049-(2017)17-00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