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澤瀟
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3
論《德意志意識形態》是唯物史觀形成的標志
董澤瀟*
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3
《德意志意識形態》系統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是唯物史觀正式誕生的重要標志。本文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發展、唯物史觀的前提和辯證關系原理三個方面論述了馬克思恩格斯闡釋的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
《德意志意識形態》;唯物史觀;馬克思;恩格斯;形成標志
自《德意志意識形態》發表以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觀點正式形成,該著作第一卷第一章中,馬克思恩格斯分析和批判了費爾巴哈、鮑威爾、施蒂納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并對以往的主流哲學做了清理,第一次明確闡釋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共產主義實現的歷史必然性等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誕生,標志著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正式確立,深入學習和研究這部經典著作,對于深刻學習和把握唯物史觀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的創立是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重大發現,它的創立標志著社會歷史觀的偉大變革。唯物史觀的創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了馬克思恩格斯長期的理論積累,最終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日益完善。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探索開始于1843年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并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馬克思提出了一種帶有批判性的、全新的“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歷史觀。但是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沒有明確表述“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概念。
唯物史觀的重要思想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一書中得以發展,在唯物史觀的發展進程中發揮了承前啟后的作用。馬克思通過分析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黑格爾哲學,從而詳盡的揭示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他通過分析研究人的異化問題和政治經濟學,深入淺出的分析探討了資本主義,進而系統地闡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自我異化,這就為馬克思科學地揭示人的本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奠定了基礎,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手稿》將這一理論概括為“關于人的科學”,并未提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概念。
1845年—1846年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是唯物史觀的開創之作,全書系統全面地論述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使得唯物主義歷史觀得到創立。《形態》詳細闡明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理論出發點,確定了唯物史觀的本質特征,指出“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并且《形態》制定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即社會結構理論、社會發展動力理論、歷史發展過程理論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手稿》和《神圣家族》中沒有解決的關于生產方式怎樣運動、生產方式怎樣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和社會怎么發展的難題,《形態》給出了徹底的理論解決。雖然在《形態》中沒有確切的表明“唯物主義歷史觀”這一概念,但《形態》中對唯物主義歷史觀概念的內容做出了詳細的闡述,正確解答了生產方式如何運動以及如何決定社會發展的問題,因此,《形態》是唯物史觀正式形成的代表作。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現實的個人”是唯物史觀的首要條件,指出“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得到的現成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所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從而得出對唯物史觀的前提和出發點的完整科學概括,這個論述的意思是,馬克思恩格斯把“現實的人”作為歷史的前提和理論的出發點并不是區別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唯一條件,而是把現實的個人以及他們的物質活動、物質生活條件的整體作為唯物史觀的前提。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卷第一章中多次表明這個觀點,唯物史觀的運用并不是沒有前提的,“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的人,而是處在一定條件下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人。”在這里,馬克思指明人的發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與一定的物質生產活動作為必備條件,其發展受到也必定會受到一定的物質條件的約束,唯物史觀的大前提就是“現實的前提”,圍繞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人”進行。
同時,他們認為,“……我們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這句話含義為,唯物史觀的第一前提是“現實的前提”,“現實的前提”的內容包含現實的個人以及他們的物質活動、物質生活條件等,另外,“現實的人”又是這些“現實的前提”中必須堅持的“第一個前提”,即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有生命的個人”。同時他們強調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條件是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人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受到一定物質生產條件的制約,主動地從事社會活動。
《德意志意識形態》對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和深刻含義做出了詳細的論證,主要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革命的物質因素四個方面做出了系統性的闡述。
(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兩者作用關系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首次對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兩者作用關系這一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做出了系統的解釋。他們認為,“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這句話的含義為,人類社會意識的產生和發展是由人類社會歷史的更替和發展引起產生的,“觀念、思維、人們的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關系的直接產物。”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思維意識是在人們自己頭腦中主動產生的,這個思維意識是與質生產的發展、社會交往關系的發展相結合的。社會意識不僅反映出社會存在的現實狀況,而且因為社會存在發生發展變化,從而自己也發生發展與變化,“……那些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產物。”
(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兩者作用關系
人的生存需要依賴一定的物質條件,需要保證其進行社會活動所必需的物質基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并未完全確立“生產關系”一詞,因而這一理論通常表述為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的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分工論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生產則是以“個人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這種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產決定的。”因此,生產力和交往形式是同一生產過程的兩個方面,它們同時存在、互為前提。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產是一種改造自然的活動,表現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同時人不能孤立地進行生產,必須聯合起來,因而在生產中形成一定的交往關系。因此生產力決定人的交往關系,交往關系又反過來影響生產力的現實狀況。
(三)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兩者作用關系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分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兩者作用關系,把市民社會,也就是經濟基礎,確定為生產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指出,“在過去一切歷史階段上受生產力所制約,同時也制約生產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會。”“市民社會這一名稱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筑的基礎。”
(四)社會革命的物質決定因素
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曲折性和前進性的有機統一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圍繞經濟利益進行的階級斗爭必然是與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相伴隨的,當階級斗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也就會帶來社會革命。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變革的因素時指出,一方面要有一定生產力,另一方面要有反抗舊社會的群眾。而社會革命的產生是由于在生產力發展不平衡的社會狀態下,階級關系產生矛盾,階級斗爭成為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發表是歷史唯物主義得以確立的根本標志,它宣告了歷史唯心主義的破產,第一次為研究社會生活的各門學問提供唯一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真正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為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認識和改造社會提供了銳利的思想武器。當今社會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目標深入推進,唯物史觀所闡述的“現實的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原理等重要理論,是新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指導,為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五位一體”的戰略總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影響。唯物史觀所確立的基本原理在當今社會仍然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它所確立的基本思想在今天對于我們學習和研究唯物史觀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侯惠勤.《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理論貢獻及其當代價值[J].高校理論戰線,2006,03:16-24.
[4]韓立新.《德意志意識形態》研究的四個問題[J].學術月刊,2007,03:65-73.
董澤瀟(1994-),女,漢族,山東濟南人,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A
A
1006-0049-(2017)17-0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