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紅妮
上海大學法學院,上海 200072
食品安全公益訴訟概念與理念厘定
于紅妮*
上海大學法學院,上海 200072
公益訴訟正式進入我國法律是2012年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法律規定了對于侵犯眾多消費者合法權利的行為,有關機關和組織可以提出訴訟,訴訟的目的是為了社會公共利益。食品安全涉及的范圍廣泛、利益關系復雜理應納入公益訴訟范圍。鑒于目前國內食品安全公益訴訟研究的空白,本文結合憲法及民事等法律對食品安全公益訴訟概念做規范分析,同時對其理念作批判性的界定。
食品安全;公益訴訟;概念界定;理念探析
公益訴訟,是一個泊來品,并非一個既定的法律用語。首先起源于美國,20世紀60年代隨著公益運動的興起,公益訴訟術語被逐漸使用,并且美國政府設立了與公益訴訟相關的法律機構和制度。而公益訴訟正式進入我國法律是2012年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法律規定了對于侵犯眾多消費者合法權利的行為,有關機關和組織可以提出訴訟,訴訟的目的是為了社會公共利益。按照適用的訴訟法的性質或者被訴對象的不同,公益訴訟可以分為民事公益訴訟和行政公益訴訟。從字面解釋和立法目的解釋來看,設計公益訴訟的初衷是為了保障社會公共利益,倒逼法治政府建設,優化訴訟制度結構。
我國《憲法》第3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我國民事法律及刑事法律均對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做出保護,生命健康權是由器質健康、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三部分構成,對其中任何一部分的侵犯均構成對生命健康的侵權。食品安全關系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最大的民生、最基本的公共安全。對食品安全的侵犯即對公民健康權的侵犯,從邏輯順延來看,食品安全應當屬于公益訴訟的行列。可喜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最高人民檢察院在13個省區市檢察院開展食品安全領域開展公益訴訟試點工作,鼓勵將食品安全公益訴訟作為公民參與社會管理、彌補監管漏洞的重要工具加以運用。
參照上述憲法、法律規定的內涵和精神,筆者認為,食品安全公益訴訟是對違反法律法規,侵犯廣大群眾飲食安全的不法行為,具有公益訴訟提起權的個人或者機構根據法律的授權,向管轄地法院起訴,由法院依法追究不法行為者的責任(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及刑事責任),維護社會公共利益。這里的社會公共利益是指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或特定的他人利益。食品安全公益訴訟不但可以保護我國公民的飲食健康權,同時也為食品產品的健康發展,規范監管整個食品生產、流通、消費環節提供保障。與維護私益訴訟相比較,食品安全公益訴訟的訴訟目的是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秩序。由此可見,它是一種特殊的訴訟模式。
(一)傳統的司法理念和局限性
中國古代奉行無訟即德的理念,統治者始終將法律看成是統治和鎮壓老百姓的工具,而法即刑的思想促成了無訟即德理念的形成和加強。這樣的一種法律觀念使得老百姓不敢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權益,從而導致中國古代社會權利意識淡薄。近代中國曾出現過呼喚民主和法治的思潮,但是由于這個時候缺乏民主依存的經濟和社會基礎,導致現代法律制度尚未建立。新中國成立后,受西方政治理論的影響,法院的角色定位于法律忠實、被動的“執行者”,司法的功能在于依法、中立的對爭議作出裁判,法院僅對已經發生的案件作出裁判,裁判結果無法適用于更廣泛的案件。
(二)食品安全公益訴訟視野下的現代司法理念
公益訴訟作為一種廣泛昭示包含消費者權益保護及其他許多社會問題的手段,自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開始,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而迅速的發展。尤其到了20世紀90年代,經濟社會關系日趨多元化和復雜化,法治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的普遍目標。在新的國家管理理念促使下,法院和法官地位的不斷提升,并且在許多案件中,法官扮演了解釋、創造法律精神的角色,與國內的法律秩序相銜接,各類保護權利機構也迅速發展,一種全新的現代司法理念悄然誕生。公益訴訟理念擔任起改革的先鋒隊,很多律師運用法律體系作為引起人們對社會問題關注和保護弱勢群體的手段。食品安全公益訴訟作為一種新型的公益訴訟,不但是對我國公民的飲食健康權的最大保護,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多元利益的協調,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的需要。
1.能動司法
中國的法治仍處于發展的早期階段,各類制度設計免不了出現反復,這是不可避免的,在政府政策、法律制度和社會問題的復雜博弈中,進步的過程從來就不是直線式的。食品安全公益訴訟的過程,會導致促進公共利益實現的政策變遷,法院和法官獨立于行政權力,法官扮演了解釋法律角色,實際上參與了法律的創造,司法判決有可能出現一種與法律規范不同的價值選擇。
2.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涉及哲學、政治學、法學等領域的概念,如何界定需要根據不同的國情,且必須建立民意基礎上,體現不特定主體的利益。食品安全關系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最大的民生、最基本的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公益訴訟的核心價值理念是為了維護不特定多數人的共同利益,人人平等的在法律框架內自由發表意見或看法,形成一種積極的、正向的公共論辯。不管訴訟是否勝利,旨在通過訴訟,公益律師幫助人們注意到法律之間的重大分歧或者被法律忽略了的社會問題。通過媒體爭取引導輿論,促使公眾建立起對相關問題的認知;通過影響相關政府官員的認識,能夠獲得法庭之外的積極成果,最終受到成果影響的人也會為法治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3.保護人權
食品安全公益訴訟是一種對新型權利和利益救濟程序的全新探索,盡管我國食品安全公益訴訟實踐尚處起步階段,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富有創新精神、充滿社會責任感的訴訟實踐,不僅關注每位公民的人權,也著力解決社會轉型中亟待破解的難題,積極推動了社會和諧、平等公正的新局面。
[1]郝天宇.論我國食品安全公益訴訟[D].南昌大學,2014.
[2]宋亞輝.食品消費公益訴訟的功能定位與功效評估[J].浙江學刊,2017(03):83-90.
于紅妮(1981-),女,江蘇如皋人,上海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D
A
1006-0049-(2017)17-01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