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英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48
經濟新常態下小微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之路
許曉英*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48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為時代主題,依托技術創新謀求發展的小微企業異軍突起。然而,由于小微企業固定資產少、高風險、逆生產周期的特點,導致出現融資難的問題,制約其快速發展。本文擬通過分析當前我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現狀,闡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發展困境,更進一步提出促進小微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對策。
知識產權質押;小微企業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新常態”下,以知識產權作為核心資源的小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然而,初創期的小微企業“固定資產少、技術比重大、融資風險高”的階段性特點決定了其難以獲得貸款支持,從而嚴重制約了它們的快速發展。據國知局的調查報告顯示:“由于缺乏有效的融資渠道,無法支持后續產業化生產所需的資金”的企業專利權人占45.3%,由此不難看出,阻礙小微企業創新發展的金融瓶頸問題亟待解決。
知識產權作為小微企業的核心競爭性資源,兼具價值和使用價值,在利用其使用價值獲得利潤的同時,也可以利用其價值實現融資擔保,即本文所述的質押融資。因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利用企業自身優勢廣開融資渠道,是解決制約其發展的資金瓶頸的不二法門[1]。
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發展之路之所以舉步維艱,溯其根源,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困境:
(一)知識產權擔保法律體系不完善
盡管我國立法在《物權法》中對知識產權質押問題做出了規定,但是這些規定在實際適用過程中顯得過于粗糙——質押客體寬泛。法律僅規定依法可以轉讓的商標專用權、專利權和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可以作為質物進行質押,而針對其他一些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權利如專利申請權、專利許可使用權能否作為質押客體的問題并未作出細化規定,導致在實踐中不具有可操作性。
(二)政策調整慢,協調性差
我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正在經歷從“應運而生”到“國家扶持”的階段。政府的強大財政支撐是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事業蓬勃發展的因素,具體支持措施包括質押融資風險補償金、財政貼息等。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知識產權的商業化應當是一個市場自發調節的過程,政府過多地干預金融機構信貸業務的舉措,從長期來看,不利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事業的發展。
(三)價值評估難,質權實現困難
知識產權質押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是知識產權評估,而對于金融機構來說,由于知識產權的專業性和復雜性,評估過程中又涉及法律、經濟、管理多方面的因素,這使他們很難對知識產權價值做出客觀的評價,從而增加了信貸風險。
知識產權是企業創新的核心動力,只有將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才能使這種無形資產成為企業發展中的“正資產力”[2]。那么,作為知識產權資本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長足發展尤其重要。基于此,筆者試圖提出一些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發展的建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改進:
(一)完善知識產權質押法律體系
我國《專利法》第10條明確規定“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可以轉讓”,足以見得專利申請權是具有財產權性質的,所以將專利申請權作為質物并無不當之處。既然質押合同是基于雙方意思自治訂立的,那么對于這種可期待的權利所存在的高風險性是質權人自愿承擔的。
(二)規范政府引導作用,激發市場自我調節活力
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實現的是無形資產的商業化,應適用于市場自我調節機制。政府首先要消除行政壁壘,提供財政、稅務方面的制度保障,以此完善市場秩序。其次要發揮其保護監督的職能,積極搭建交易融資平臺,進一步激發市場的自我調節活力。
(三)創新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體系,減少信貸風險
信息化時代,可以利用“大數據”來改善傳統評估方法,通過構造分析模型,充分考慮法律、技術、經濟三個維度影響因素來核算知識產權的經濟價值。同時,政府還可以嘗試建立評估專家數據庫,在該數據庫中包括法律、科技、金融資產評估方面的專家,三方攜手進行知識產權價值評估,從而增加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可操作性,對金融機構和小微企業的權益實現最大限度的保障。此外,還可以“互聯網+”平臺模式,為無形資產的供給方、需求方提供完善的知識產權相關服務,從而消除信息壁壘,多渠道促進知識產權質押標的流轉。
小微企業作為創新的重要力量,依托其知識產權在市場中占有核心競爭力,但由于資金掣肘,束縛了企業發展的步伐[3]。要想使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事業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需要協調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法律體系、政府政策引導、知識產權流轉機制多方面的建設。
[1]朱英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問題探討[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4(2):30-32.
[2]李娟.擔保融資中的知識產價值評估[J].法學研究,2016(4):12.
[3]吳漢東.經濟新常態下知識產權的創新、驅動與發展[J].法學,2016(7):31-35.
許曉英(1990-),女,新疆吐魯番人,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法律(非法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
F832.4;F
A
1006-0049-(2017)17-01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