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偉 費洪滿
魯東大學,山東 煙臺 264000
淺析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的傳統文化觀
林 偉*費洪滿*
魯東大學,山東 煙臺 264000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治國理政思想重要的思想文化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批判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槽粕,將有關治國理政的文化資源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因此探討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傳統文化觀,把握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可以更好地去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治國理政;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任何時代的文化發展都要以傳統文化為根基,任何時代的文化建設都離不開傳統文化。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思想,這些新思想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提供了豐富思想養料,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一個重要來源。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我們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因此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定要科學地加以繼承和發揚。只有認清和把握好中國的歷史文化,才能更好地選擇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并不斷增強文化及道路自信。辯證的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有助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繼承并發展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一)對以人為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深遠價值的寶貴思想,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最早可追溯到《尚書·五子之歌》就提出“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其后,先賢對民本思想的探索與實踐就從未停止過,如孔子的富民、利民、教民等民本思想,這些豐富的民本思想對當今以人為本的執政思想具有重大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積極借鑒吸收古代民本思想,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這充分體現出在治國理政中“民為邦本”的執政理念所占的重要地位,這既是對傳統文化中“民惟邦本、政得其民”思想的現代闡釋,也是當前政府在執政過程中所采取的具體態度。他強調,中國共產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因此受命于民是治國根本。““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因此“必須重民生、辦實事,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使群眾成為利益的主體”。深刻體現出對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二)對傳統廉政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廉政思想。如《周禮》的“六廉”思想,將其作為考核官員品德是否合格的重要標尺,如孔子的“為政以仁”、“為政愛民”“為政在人”“為政比勤”“為政輕利”的廉政思想。這些傳統廉政思想對當今的社會廉政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將反腐倡廉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習近平指出,“腐敗是社會毒瘤。如果任憑腐敗問題愈演愈烈,最終必然亡黨亡國”,指出腐敗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因此,一定“要凈化政治生態,營造廉潔從政的良好環境。”習近平提醒領導干部要不忘初心,堅定自己的人生選擇。針對“如何保持清廉本色”,習近平提出,要嚴于律己,廉潔奉公,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做到心存敬畏、如履薄冰、手握戒尺、慎獨慎微。
(三)對傳統法治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中華民族有著深遠的法治文化傳統,如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的以人情為法律核心,以道德為法律基礎的法治思想,法家的依法治國,以法為本的法治思想等,這些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著的法治思想對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有著重大的影響。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全面依法治國作為重要的執政理念,多次強調依法治國的重要性,“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將其高到關系人民幸福安康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指出黨員干部和各級司法工作人員,在工作中要認真貫徹法治思維,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在工作中,堅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讓人民能感受到公平正義,使法律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保障,這樣才能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動力源泉,同時也是當前進行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保障。在對待傳統文化上,一方面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積極吸收合理且優秀的部分,對腐朽、不合時宜的部分要堅決摒棄,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既要反對教條主義,又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另一方面,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要堅持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不能照搬照抄。必須“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現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我們要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確保文化傳承的時代性、發展性、前瞻性,努力做到傳統文化為當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服務,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的文化資源,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習近平秉著取其精華,去其槽粕的思想,吸收借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并結合當今中國實際為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髓注入了時代內涵,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和升華。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增強民族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
[2]張曉芳.淺析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的傳統文化觀[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6.
[3]候哲.習近平治國理政重視歷史經驗講話屢引古語史實[N].齊魯晚報,2014.
林偉(1991-),女,漢族,山東棲霞人,魯東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費洪滿(1990-),男,漢族,山東日照人,魯東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D61;G
A
1006-0049-(2017)17-01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