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曼
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關于讀亞里士多德《政治學》的讀書筆記
李玉曼*
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政治學是一切科學和技藝中最有權威或最主要的學術,因為它追求人類最高的善。下面是我在閱讀《政治學》過程中對亞里士多德思想的整理,整個讀書報告也是按照《政治學》1-8卷的順序來記錄的。
第一卷開篇就指出城邦共同體是所有共同體中最高或最有權威的共同體,追求最高的善。認為為滿足日常生活首先形成家庭,而為著比生活必需品更多的東西而聯合在一起則又形成村落。多個村落又結合成共同體。早期共同體形式是自然的,城邦也是自然的。從城邦的形成來看我們還可以得出所有最早的城邦都由君主治理的原因,因為家庭由年長者治理,而家庭繁衍而形成家族情況也如此。還提出城邦在本性上先于家庭和個人,其證據是當家庭和個人被隔離開時,他就不再是自足的。
接著討論家庭管理,家庭中存在著三種關系,即主奴關系、男女配偶關系、父親與子女的親嗣關系。在這里亞里士多德主要討論了主人與奴隸的關系。亞里士多德認為統治與被統治不僅必需而且有益。一部分人天生就注定要被統治,而另一部分人則注定要統治。所以存在天生的統治者和天生的奴隸,他們具有共同的利益。雖然亞里士多德認為存在著主奴關系,但他也強調反對統治者或主人濫用權威,主奴關系被看作合乎自然的前提是他們是朋友且有共同的利益。
在第一卷中亞里士多德還探討了家務管理和致富術的關系。他是這樣認為的,必要的致富術屬于家務管理的自然部分,與食品供應有關,是有限度的,是為滿足美好生活所必需的。而也存在著另外一種致富術,他們追求財富并不是為了滿足美好生活,即便初始目的是為了滿足美好生活,但在追求的過程中他們只為了獲取單純意義上的財富,滿足自己的無限欲望而不惜一切代價。其結果他們是不幸福的,所以這種致富術是沒必要的。
關于政體,蘇格拉底倡導的是平民政體與寡頭政體的結合,而且更有意傾向于寡頭政體。亞里士多德偏向于推崇最好的政體是結合了所有形式的政體,因為包含要素愈多的政體愈優良。通過對比我認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更具現實性、先進性。一個國家會存在不同的階級,就必然會產生階級矛盾、階級斗爭,為了國家得以保存安定,在制定政體時就應該考慮到各階級的利益,制定的政體要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兼顧到各階級的利益。而包含多種形式的政體,即包含多種階級的政體,才是有利于各階級或者說大多數人利益的,這樣也才有利于國家的穩定。
在第三卷中,亞里士多德提出政治之學術是一切科學和技藝中最主要的。而政治上所追求的最高的善即公正,也就是全體公民的共同利益。接著探討了統治權的公正問題,認為在統治方面不能依據形形色色的不平等(即各自的特點)來爭取相應的統治權,而要依據是否擁有定國安邦所依賴的要素,如良好出身、自由、財富、公正等。而滿足上述條件也只是考慮到城邦的生存,若要考慮到善良的生活的話,教育和德性則更為迫切。亞里士多德還提出一種假設,假如某個人或多于一人但尚不足以構成一個城邦的某些人在德性方面超出他人,以至所有其他的人在政治上的德性和能力都無法與之媲美。那么這些人在蛻變了的政體中將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諸如陶片放逐法之類的,將他們放逐或消滅。
第五卷首先討論了政體更迭的原因,城邦內亂的始因或源泉是因為一旦人們未能像預期那樣享有其分內的權力,他們就會聯合起來發難。即無論何時無論何地,不平等總是內亂的原因。除此之外的原因還有許多,書中分別列舉了發動者的心態、暴虐、恐懼、忽視小節、比例失調等。都作了詳細的敘述,及提出一些預防的方法。緊接著則分別討論了每種政體變更的原因,及它們最易變更為的政體。如平民制最主要的變更原因為平民領袖的放肆,他們私下重傷富人,迫使富人們聯合起來,或在公共場合鼓勵群眾圍攻富人。而由于古時候平民領袖又是一名將領,所以平民制最容易變更為僭主制或暴君制。在論述了政體的更替及原因后,緊接著就闡述政體的維護和保存。
第六卷通過對平民政體和寡頭政體進行各自分析,向我們闡述了政體如何才能建立起來。其中對于平民政體,首先平民政體與諸多政體存在差別有兩個原因,即平民身份的差別與和平民政體相伴隨的各種性質和為這一政體所固有的種種特征相互結合造成了差異。接著又提出平民政體的前提和準則是自由,自由的一個方面就是輪流統治與被統治,另一個標志是一個人能夠隨心如愿的生活。再繼續是論述了平民主義所具有的諸多特征,如所有官員從選舉中產生,所有公民都具有審判權,所有人都能得到津貼等。接著則是討論了為鞏固統治應采取的措施,也列舉了一些諸如小心防止導致滅亡的因素,確立系列法律,包括成文的不成文的。第六卷最后一部分內容是關于各種官職的設置及作用,都一一作了詳細的分析,并總結歸類。
第七卷中,亞里士多德提出最優良的政體必定是這樣一種政體,遵從它人們能夠有最善良的行為和最快樂的生活。通過討論也得出了對于每一個人和對于城邦以及各種各樣的人群,最優良的生活必然是同一種生活。
接著討論了構成一個優良城邦的前提條件,首先一個城邦必須要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并且能夠自己供養這些人口,使他們能在這一政治共同體中過上優良的生活;其次是疆域,疆域要易于防衛,如坐落在有良好的海陸和陸路通道的地方;再其次是關于海上往來,假如從城邦間的海上往來中能產生什么好處,則就要獲取,而如果有什么害處,則可以依靠各種法律來防止,明文規定誰可以或不可以同他人進行交易;最后是海軍力量,海軍的數量和規模應與生計聯系在一起。
整個第八卷都在談論教育,首先肯定教育是必要的,因為政體以法律為本,而法律需要教育才能深入人心。同時指出教育是全邦的共同責任。在這里將教育分為四種;讀寫、體育、音樂和繪畫。亞里士多德在這里著重討論了音樂和體育這兩種教育帶來的作用及地位。其中音樂被視為最重要的教化手段有些讓人意外,這與它對閑暇生活的裨益作用顯然很有關系。教育不能僅僅盯著必需和有用的事,而要著眼于培養自由而高尚的情操。
李玉曼(1993-),女,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
D
A
1006-0049-(2017)17-01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