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源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標準化法》的修改與完善
雷 源*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標準化法》在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改革方面曾經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隨著我國加入WTO和高新技術的發展,《標準化法》越來越顯示出其與現實經濟的脫節的情況。本文從標準化法本身的歷史出發,再結合《標準化法》在我國實行的現狀和問題對癥下藥,最后提出修改意見。
標準化;激勵機制;備案
我國現行的《標準化法》頒布于1988年,在促進我國標準化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共有5章,26條。進入WTO之后我國越來越多地受到了有關的貿易訴訟,而且領域越來越集中于高新技術,究其原因,就在于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壟斷化。
《標準化法》誕生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社會發生巨變的年代,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產物。它既表達了國家發展市場經濟的意志也殘存了一些計劃經濟的做法。使得現在這部法律在實行過程中困難重重。其中,一些突出的問題,更是亟待解決。
(一)標準的產業覆蓋面積小
《標準化法》第二條規定,我國制定標準的范圍主要存在于工業生產,工程建設和環境保護方面。其范圍不包括農業,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屢屢在國際市場上遭受技術性壁壘,在另一個側面也顯示出我國標準化工作對農業不重視帶來的惡果。此外,由于《標準化法》制定之始我國的工業水平不高,高新技術發展緩慢,其對于當今出現的許多高新技術缺乏規范效應,出現了許多法律的真空地帶。造成了《標準化法》實施的半休克狀態。
(二)缺乏標準協調機制
一般來說,我國的標準分為四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對于這一劃分也有著不同的爭議:企業標準是一種典型的自用標準。其與我們平時所涉及的標準不在同一個維度,企業既可以采用自己的標準也可以采取譬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等。企業標準,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指導本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如怎樣指導生產,控制質量等。
上述的四種標準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相互協調發揮作用,而是存在著許多交叉的地方。在《標準化法》這一規定下,所形成的是國家標準委員會制定國家標準,各行業行政部門制定行業標準,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標準的格局。各個不同的主體往往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制定各自的標準。由于缺乏相應的協調機制導致一個對象被反復立項,制定等,不但造成了立法資源的浪費,也不利于法律得到更大范圍的認同和實施。
(三)企業標準與地方標準存在的問題
地方標準制定的最初目的在于彌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空白,充分發揮地方生產的積極性,給地方經濟發展松綁。然而在實行過程中,地方標準卻成為了地方壟斷的工具。不少地方以地理、自然資源等為借口,制定出保護本地經濟的標準,并為其披上合法的外衣。
在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情形是企業按照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進行生產,企業標準嚴于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現象很罕見,而且基本僅存在于知名企業和大公司。究其原因,企業對于自身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提高不重視固然不可忽視,《標準化法》“企業標準需要嚴于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規定也值得商榷。
(四)備案制度的形同虛設
《標準化法》第6條規定了相關的企業備案制度,目的在于提高企業產品的質量,加快企業與先進技術靠攏的步伐。在實行過程中,由于備案制度缺乏相配套的措施,便成為了一個美好的念想。如今對備案進行的審查只是形式審,重點在于名稱,格式,對實質內容并不過問。
(一)增加法律原則
古往今來,任何法律都依照一定的法律原則運行。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新技術和新產品將帶來新的標準,進而出現標準化過程中的新問題。由于其不可預見性,就突顯了法律原則的重要。當一個新的標準化現象出現而在《標準化法》中沒有具體規定時便可以依據原則實行。依據國際慣例,我們可以將競爭,平等,協調,可持續,透明度等納入法律原則范圍。
(二)擴大標準的覆蓋面
由于在《標準化法》制定之時,我國還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代,其中關于農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沒有規定,這也是新修訂的《標準化法》需要完善的地方。政府作為市場需求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提出相應的標準需求,但是其并不能代表市場的全部,要緊緊圍繞“滿足市場需求的原則”在市場新的元素進入之后,將其納入法律調整的框架之類,避免出現法律的真空地帶。
(三)健全標準體系
首先,明確界定國家標準。由于我國的行業標準是國家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其便是國家標準的延伸。《食品安全法》將商品標準劃分為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明確取消了行業標準,我們可以參考《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對行業標準進行整理歸類,將其中需要以國家名義頒布的標準頒布為國家標準。
其次,建立協會標準。協會標準和行業標準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民間性和社會性。當前,我國的協會發展并不充分,盲目主張以協會標準代替行業標準的說法是不合理的。應當逐步發揮協會在標準制定中的作用,實行行業政府主導向行業自治的轉變,允許行業協會制定自己的標準逐步推廣。
最后,加強對于地方標準的管理。世界各國關于標準的普遍做法中沒有地方標準這一規定。但是具體到我國國情,區域經濟在我國整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容小覷,地方標準的存在意義重大。因此,我們必須嚴格把關地方標準的制定領域,將其限定在當地特色行業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未涉及的地方。
(四)實行企業標準備案實質審查制度
企業標準雖然是一種建立在計劃經濟體制上的行政手段,但是在我國目前市場經濟發展并不是完全規范的今天,依舊是有著重要作用的。國家技術監督局認為,企業標準主要是為了在發生糾紛時提供檢驗的依據。為了充分實現備案審查制度,應當建立實質審查的制度,特別是在沒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領域更是不能忽視對于企業標準的實質審查。同時,應當在充分保護商業秘密和專利技術的前提下,建立標準共享平臺,促進企業標準的傳播與了解。
[1]楊秀英.標準化法教程[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
[2]朱盈.我國標準化法修改與完善基本導向[D].中國計量學院,2014.
雷源(1990-),男,漢族,四川閬中人,四川大學,碩士,研究方向:公司法。
D
A
1006-0049-(2017)17-01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