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達州 635001
高校歷史教學中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探討
劉 靜
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達州 635001
隨著素質化教育進程的日漸深入,新時期在各大高校歷史課程教學中,學生自身創新能力的培養顯的尤為重要,教師要對歷史教材中的創新元素進行深入挖掘,依照大學生本身的學習特點及認知情況,圍繞教材內容以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及創新思維為導向,進行深入的教材講解。本文就高校歷史教學中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策略進行深入研究。
高校歷史教學;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大學生創新能力、創新精神是當代高校所依據人才培養目標方向所格外關注的重點問題。創新教育資源在歷史教材中蘊含十分豐富,學生自身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及創新精神與歷史學科特點非常貼合,因此便于在歷史課堂中開展創新教學活動,由此來推動大學生歷史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為了實現高效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意識,創新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保證,在高校歷史教學課堂上,教師所采取的一系列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創建各式各樣的創新活動都需良好的創新精神作指導。因此在培養學生樹立正確創新精神方面,教師要將歷史學科特點予以充分把握,以學生自身的認知水平來進行。當前各大高校所開設的歷史這門學科,是將人類創新與發展的一系列過程整理成書,所記錄的從人類原始野蠻到文明乍現,從農耕到如今的高科技,從生產制度的進步,再到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這一系列文明的進步都要歸功于創新,集結了幾代人的辛勤勞動及智慧的成果。為此教師可以根據歷史學科所呈現出的這一特點來對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進行灌輸,在歷史章節的講解中,來逐一為學生開啟創新智慧的大門,樹立學生優良的創新精神。基于不同地區歷史學科教材版本的不同,創新內容大致有石器制作、長城建造、古埃及金字塔、人造衛星發射以及納米技術的研發,再到各個朝代、國家之間的文明的昌盛,如瑪雅文明、古羅馬文明、新航路開辟以及新絲綢之路等,歷史這一學科所記錄的所有世界文明成果歸根結底都是人類創新精神的形成及發展的必然過程。教師在結合歷史學科進行創新精神的講解時,要圍繞上述這一文明過程及各項技術的發明創造,告知給學生,一個民族或國家,不具備創新意識及能力,就會被新的歷史發展時代所埋沒,不發展就是在走向滅亡。在此可以列舉我國封建制度后期,不創新制度、不創新科技、不創新文化,固守封建派,就會遭受外來入侵,圓明園的毀滅、大量的割地賠款等屈辱歷史身為新時期的青年一代,更不能忘懷,只有創新才能改變國家的命運,才會促使國家變得更加強大。通過這樣的教導,來讓學生對于創新精神有一個更加深入的理解及認知,更快的在頭腦中形成及蔓延。
在當前高校歷史課堂上,若想創建高質量的創新教學活動,需要創新意識作為推動力來加以實現。因此只有將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創新元素進行有效挖掘,才能確保學生在歷史課程學習中其自身的創新意識得以不斷增長。新時期各大高校歷史教材經過多次的改版后,詳細列舉了我國歷史不同時期及世界各項創新壯舉,例如:曹魏時期所誕生的翻車、西漢時期的造紙術、北宋時期所發行的“交子”和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清代時期在反季節蔬菜種植中利用地窖、火室以及蒸汽時代中瓦特蒸汽機的改良、電氣時代中電力的廣泛應用以及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期間的一系列重大發明等,通過在上述教材內容的講解中,教師要積極的發揮出引導作用,啟發并鼓勵學生從現在開始在頭腦中形成創新意識,引導學生結合目前社會發展形式及創新趨向,在臨下課的剩余時間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大學校園為切入點,在校園內部有哪些設施及所設立的活動是需要創新改進的,讓學生每人提出一個意見方向,在教師的認可下自行的在課下制定一個詳細的創新方案。
例如:一位學生提出了校園廣播站在每天中午所播出的內容過于陳舊,可以突破一些傳統意義上的歌曲及各社團的宣傳廣播,將一些世界文化歷史及傳統經典故事匯等進行播放,讓學生在午休之余可以增長文化知識,真正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在教師的許可下,該名學生在課余時間同幾名學生進行方案制定,可以設立一個廣播站微信公眾號,在每期節目播出后,鼓勵大家在公眾平臺上將本次收聽的想法及更好的建議發表出來,廣播站內成員可以就下一期的選題與大家一起分享,大家可以把自己想要聽的世界各國的經典文化故事進行留言,便于站內人員進行素材的搜集。通過上述教師對教材內容中創新元素進行深入挖掘,并組織學生開展創新實踐,學生在不斷的學習及創新思考中自然而言的將創新意識進行全面提升,增強了一定的創新能力。
在高校歷史課堂上所開展的創新活動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強化學生創新意識品質,這也是創新活動質量的最佳保證。學生從初中、高中再到大學的歷史課程學習中,可以發覺出創新的道路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創新成果的研發也不是一蹴即就的,需要創造者懷揣著堅韌的毅力及頑強不屈的品格最終取得勝利。為了開啟學生的創新思維,促使學生的創新情感及創新品質的快速形成,教師可以充分的借助歷史教材中所列舉的一些歷史人物的創新事跡進行深入指導。例如:可以在教學中就司馬遷隱忍宮刑的傷痛,將史記在獄中完成,為后世的歷史研讀及文化的傳承做出卓越的貢獻;譚嗣同不畏生死,為了創新制度改革,大義凜然的進行維新變法,從而為后世留有千古名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教材中所涉列的國外經典創新事例也有很多,如愛因斯坦向經典物理學提出質疑,并進行創新挑戰、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理論的挑戰等,其上述中眾多的創新者都具有不畏艱險、勇于挑戰的決心與恒心,為此在就這些事例進行了解及研讀中,要讓學生對其自身的創新品質進行學習,讓要學生知曉每一項創新作品都是需要花費巨大的心血及持之以恒的耐心所獲取的,由此促使學生創新品質及堅強的創新意志在這一學習環境下潛移默化的形成。
總而言之,歷史教師在課堂上要將創新教育的理念意識構建于此,積極的利用歷史學科特點,將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創新教育元素充分的挖掘出來,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大學生自身的創新思維及能力意識得以顯著增強。
[1]朱偉東.高校歷史教學中創新能力培養[J].祖國,2016(19):184.
[2]劉玉民.淺談高校歷史教學中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6(2):7-8.
G434;G
A
1006-0049-(2017)17-01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