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杰 毛迎春
河南省新鄉市河南師范大學東校區,河南 新鄉 453002
論特殊就業群體的就業保障
孟 杰 毛迎春
河南省新鄉市河南師范大學東校區,河南 新鄉 453002
勞動就業,是每個人維持生活的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每個公民就業權利都受到保護。但是社會中存在著特殊群體,他們在社會中處于弱勢地位。由于其心理抑或身體等的缺陷,在就業時存在較大問題。現如今特殊就業群體勞動就業問題對于整個社會的和諧建設來說有著重大意義,也標志著一個國家的民主進步。促進這類人就業,不僅改善他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提高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因此,研究我國特殊就業群體的勞動就業法律保障問題意義重大。
特殊群體;就業保障;社會意義
(一)特殊就業群體的概念
特殊就業群體指就業難的人群,而他們的就業難來源于自身或客觀因素。通常來指下崗工人、城郊地區農轉非農人群以及勞改勞教釋放的人等。
我國經濟不斷進步、社會不斷發展,從而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其中包括特殊就業群體的產生及其勞動就業問題,所以,特殊就業群體及其勞動就業問題也在與時俱進。20世紀末,我國進行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出現大批下崗職工,也就是特殊就業群體。
(二)特殊就業群體的種類
目前來看,結合勞動就業現實狀況,我國特殊就業群體種類為以下:
1.殘疾人群體
殘疾人群類的特殊群體在我國占有較大比例,因此殘疾人群的就業保障對于整個社會進步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2.大齡下崗職工群體
也就是所謂的“4050”人員,年齡比較大,家庭也有較重負擔,并且文化水平低,沒有技術,一般只能夠從事傳統型工作,社會轉型后受影響大。
3.城市郊區占地農轉非群體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出現大量農轉非群體,此群體各年齡段均有,且文化水平低無技術,應對不了新工作要求以及環境。
4.復員轉業軍人
轉業軍人相較于以上幾種群體問題不是很大,自身素質高且紀律性強,他們的問題所在是自身文化程度與技能遠遠跟不上當下就業市場競爭要求。
5.勞改、勞教釋放人員群體
這個群體主要問題是自身心理負擔大,因為有過的勞改經歷,求職時心態障礙較大,并且也存在文化水平低的問題,沒有很多的技能知識。
(三)特殊就業群體的特征
1.就業觀念落后;
2.就業或創業的信心不足;
3.部分人員年齡偏大;
4.文化程度偏低;
5.技能素質較差。
站在生理性弱勢群體的角度來講,21世紀初期,我國六旬以上老人占比重已經達到百分之十,意味著我國開始進入老齡化,占我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十,達1億多,而且多為農村人口。我國2006年進行了全國殘疾人抽查,結果顯示,總數為8多千萬,其中大部分人面臨就業問題,與此同時,我國社會上對于此類人群的就業保障機構較少服務滯后。
當下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現狀顯示,各類特殊群體勞動者可能被邊緣化,隨著經濟的不斷深化改革,規模會越來越大,這種趨勢日益嚴峻,迫切需要解決問題化解矛盾。
(一)社會原因
1.我國社會目前正在轉型期,各類矛盾均顯現出來,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是難免的,與此同時,高新科技在發展,而廉價勞動力與血汗工廠越來越多的出現。
2.經濟結構調整、科技水平的提升,傳統型產業自然要被逐漸淘汰,日益沒落。這必然導致大量無高技術、無高文化水平勞動者漸漸失業,淪為經濟革命的淘汰者。
3.勞動與資本對比嚴重失調,很多私營企業中的勞動者地位低且力量小,即使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也無法通過有效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4.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之間差距拉得更大。由于我國嚴格的戶籍制度和城鄉區別對待的勞工制度和社保制度,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不能同等享受社會發展成果,一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很難建立。敵強我弱的狀況下,農村勞動力無疑就成為了被淘汰的對象。
(二)個人原因
偏低、謀生渠道單一,擇業觀念陳舊,這是形成弱勢群體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就個人原因來講,雖然弱勢群體中也有能跟上社會步伐的勞動者,但總體看,大多數年齡大、文化水平低、技能缺乏、身體素質差、觀念落后以及沒有與時俱進的思想性,這必然導致其無法適應新形勢下的勞動力要求。
目前,我國社會繼續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構建和諧社會,解決特殊群體人權保障問題。人人平等的享有人權、享受社會進步的成果,特殊群體的人權保障具有更具現實性的意義。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之一就是個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勞資之間、窮富之間、城鄉之間等等,而這正是因為特殊群體日益惡化的生存境況。
為構建合理的社保體制機制,需要形成有效的制度和政策,使得特殊群體對未來有更高的期待。詳細列出以下四點:
(一)就業保障機制
從政府、社會以及個人角度,均需作出相應的努力,首先政府要作出宏觀政策引導,出臺相應政策以及切實可行的措施,總體上提供強大后盾支持;其次社會需要凝聚力量,共同面對這一問題,為特殊群體提供安置措施,盡最大力量扶持特殊群體;最后特殊群體自身也應積極行動,加強自身各方面素質,改善自身較差的方面。
(二)醫療保障機制
完善醫療救助制度體系,建立對相應傳染病的社會福利救助制度,使得這類人有能力、有機會得到救治,不僅自身健康得到保障,也有利于社會的和諧保障。建立健全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城鎮衛生保健制度。
(三)完善教育機制
教育,是一國之本,是立國之基,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決定整個民族的未來,因此,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國民尤其是特殊人群的文化水平,提升就業能力,促進社會發展。
(四)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機制
農民在我國人口占比重很大,是整個社會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同樣享有國民應享有的基本權利與社會保障待遇,對農民最低社保制度的構建與改進意味著對農民群體的切身利益的保障。
我國在建設社會這一和諧社會,這就要求社會實現基本的公平,尤其是特殊群體的切身利益問題保障把加強特殊群體社會保障放在重要戰略位置,使其平等的享受社會改革發展新成果,過上更高水平的生活,只有這樣,我國社會才能穩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長期高效進步。
總而言之,要想構建有力的社會保障體系,要依靠全體人民的力量,立足于整個社會,不僅政策要跟進,制度上更要落實,從根本上解決特殊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徹底化解社會各階層矛盾,國家才會長治久安,向著和諧社會邁進。
D922.1;D
A
1006-0049-(2017)17-02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