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 悅 吳 麗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研究綜述
婁 悅*吳 麗*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本文從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發展特點出發闡述了國內目前研究的現狀,討論了自我意識發展不平衡所產生的后果,并提出了青少年自我意識的影響因素并對如何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意識提出了幾點建議。
青少年;自我意識;綜述
自我意識是指人對自己各種身心狀況的認識及對周圍事物關系的各種體驗,大約要經歷20多年的時間,我們的自我意識才能從發生、發展到相對穩定、成熟。以往的調查研究顯示我們的自我意識的發展歷經了兩次飛躍,一次是在嬰幼兒時期,第二次則是在進入青春期之后,自我意識又有了新的飛躍。
青少年進入青春期后,自我由幾個部分組成:主我和客我、理想我和現實我。青少年自我評價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日益增強的獨立性評價;二是片面性到全面性的跨越;三是評價向個性品質方面轉化。與此同時,青少年的獨立意識高漲,開始獨立思考,自主探索,有高度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迫切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更加追求實現自我人生價值。
“主我”和“客我”逐漸分化是青少年自我意識在青春期表現出一些獨特的特點,最顯著的特點是“自我分化”,開始認識并體驗過去自己未注意到“我”,開始思考“我是誰”之類的問題。但是,青少年的思維并不是很成熟,看待世界的觀念也比較片面,思考過多容易出現過分“自大”、“自傲”、“自我中心”或“自卑”等現象。由此帶來的不良心理障礙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青春期焦慮癥、神經衰弱癥、社交恐怖癥等。
(一)青少年對自我意識的認識
12、13至17、18歲的青少年要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我是誰”,也就是同一性危機。如果青少年無法建立統一和穩定的自我認識,就會面臨角色混亂。另外,自我意識不斷增長在青春期顯現,表現為兩種形式,第一個表現為對自我的關注,第二個表現為過度關注個體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積極的影響會產生許多積極的結果,消極的影響會產生消極的變化。
(二)青少年父母意識
有研究者發現自我意識與父母的高期望、愛護、獎勵、贊賞、寬容、溫暖和關懷的態度有關。1970年,西杰斯在他的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我意識與懲罰、嚴厲、拒絕、否認式教養方式(嚴厲型父母)呈負相關,而與父母采取情感溫暖、理解式教育方式(民主型父母)呈顯著正相關。
(三)青少年同伴意識
同伴群體是青少年的重要他人,能夠影響青少年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從間接角度認識自己、分析自己活動的結果和自我觀察等。同伴群體對自我意識發展的影響有正面的,如使個體有了人際交往的機會,進而得到鍛煉,學會理解,有利于生理自我、社會自我與心理自我的初次整合。當然也存在不利影響,與不同背景和不同價值觀的接觸,可能會對自我和客觀我的認識產生偏差,因此與不同的同伴接觸會產生何種結果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
(一)自我認識
青少年應該從客觀角度剖析自己的語言和行為,關注自己的內心,養成自我分析、自我反省的習慣,既不能夸大自己的長處,也不能只關注自己的短處,發掘優點、改正缺點,才有助于修正、完善自我認知。同時,引導青少年使他們做到不以一時一事作為衡量自我的標準,更不應對自己失去信心,良好的心態才能有一個良性的自我意識。
(二)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
無論孩子處于何種年齡階段,與父母的關系和溝通都能改變孩子的一些對自我的認識。當然,對于青少年時期來說,父母要了解當代青少年的心態也是需要耐心,付出諸多努力。當代青少年處于信息多元化時代,父母的思想與青少年的思想是存在溝壑的,青少年的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因此父母要用時代的要求來引導教育子女。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主要是要獨立,有越來越多的獨立意向,要根據青少年心理發展特征來引導教育他們,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三)青少年與教師、同伴的關系
當代青少年已不再像過去的人那樣被動地接受成年人所給予的選擇,如果教育者的教育手段、方法、地點的不適當就會引起逆反心理,因而教育者應該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提高參與意識,引入思考,多加入表揚與認同,表達殷切的期望,實現平等的師生關系。
人們都會通過同伴評價來認識自己,通常情況下,青少年會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怎樣評價自己,青少年得到的客觀評價與自我評價相似程度越高,則表明青少年的自我認識能力較好,思想較為成熟。在青少年期,個體的交往范圍縮小取代團伙式,穩定與一兩個朋友單獨交往,其同伴關系主要體現為更高級的友誼關系。同伴的評價與自己認知的完整性相結合,不可以只注重某一方面的評價,綜合分析,恰如其分的對自己做出評價和調節。
[1]黃希庭.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時蓉華.社會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楊麗珠,吳文菊.幼兒社會性發展與教育[M].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9:248.
[5]俞國良,辛自強.社會性發展心理學著[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1:455-457.
[6]許曉暉,龐麗娟.關于新世紀家長教育觀念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7):62-63.
[7]李百珍,關穎.天津市區幼兒家長教育觀念的調查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1995,3(51):18-20.
[8]楊伊生,付佩麗,等.農村牧區家長教育觀念的調查研究[J].前沿,1997,7:22-25.
[9]安秋玲,陳國鵬.不同年齡兒童對權威認知水平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3,3:17-22.
[10]安秋玲,劉金花.兒童對三種權威的行為傾向研究.心理科學,2003,26(1):161-162.
[11]方曉義,張錦濤.青少年期親子沖突的特點.心理發展與教育,2003(30):46-51.
[12]方曉義,張錦濤,等.青少年和母親知覺的差異及其與青少年問題行為的關系.心理科學,2004,27(1):21-25.
婁悅(1994-),女,遼寧綏中人,沈陽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吳麗(1992-),女,遼寧遼陽人,沈陽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專業。
B
A
1006-0049-(2017)17-02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