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嘯天
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江蘇 揚州 225100
二十一世紀以來張政烺研究簡述
方嘯天
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江蘇 揚州 225100
張政烺作為現當代中國著名史學家,在古代史研究、古文字學及考古學等多個領域都有著非凡成就與突出貢獻。二十一世紀以來,國內學者對于張政烺史學成就的研究總體上呈現出零散的狀態,并無完整的體系構架與規劃,且研究成果水平參差有差,既有學生友人回憶以及報紙新聞記錄,也有專業的研究分析與探索,其中不乏高質量的研究作品。今搜集二十一世紀以來張政烺史學成就研究作品,梳理脈絡,分門歸類,此以發掘如今研究之特點與不足,進而一探未來對于張政烺史學成就研究的大體走向,藉以有所增益。
二十一世紀;張政烺;研究簡述
張政烺(1912-2015),山東省榮城人,字苑峰,是我國現當代著名的史學家。他在中國古代史、古文字學、考古學、古典文獻學、版本目錄學、通俗小說等多個領域都有著非凡成就。中華書局相繼出版的《張政烺文史論集》、《張政烺文集》、《張政烺批注<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等論著,是其一生學術精華所在,集中體現了張政烺先生學問涉及領域之廣、見解之深刻以及成就之卓然。故此無論是學術造詣,還是其在現當代中國學界的影響上,張政烺都是一位值得深入研究的人物。
對于張政烺的研究,特別是二十一世紀以來學者對于張政烺各方面的綜合研究,呈現出零散分散的狀態。2004年《張政烺文史論集》正式出版,何茲全《祝賀<張政烺文史論集>出版》一文兼談了張政烺的學術事跡。劉亞冰《<張政烺文史論集>出版座談會綜述》也提及了張政烺先生的生前的治史態度與學術風格,此次座談會的內容同時也被《光明日報》記錄為《<張政烺文史論集>座談會在京發表》一文。而出版《張政烺文史論集》一書的中華書局也極力推薦并贊揚張政烺“求全存真”的學術精神。(劉蓓蓓:《中華書局“求全存真”推<張政烺文史論集>》,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年4月29日)這些文章都以文集出版為重點,對于張政烺先生的史學研究尚無具體深入討論。二十一世紀以來,特別是2005年張政烺逝世后,對于其往事回憶及趣聞軼事的搜集漸而增多。其中部分文章間而穿插了張政烺幾個較為重要的學術研究成果,如其弟子孫言誠《他把一生獻給了學術—記張政烺先生的學術生涯》回顧了張政烺于北大求學時期、在史語所工作時期和1940年至北大擔任教授時期的往事經歷并提及了張政烺先生的古文字學研究,后又在《我的導師張政烺》一文中加以補充與完善;鄒衡、張守常與周清樹俱為張政烺的學生,鄒衡的《我的老師張政烺先生》、張守常《記業師張苑峰先生》以及周清樹《懷念張政烺師》(《學史與史學雜談和回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與孫言誠懷念張政烺之文大體相類。這一類文章的內容主要包括:一、張政烺在北京大學求學時的經歷,其中主要以張政烺答陳寅恪入學考試題目、加入潛社、助胡適考證《封神演義》作者三件事為重點;二、張政烺在史語所的工作經歷;三、張政烺于北京大學擔任教授工作;四、張政烺于古文字學以及考古學和版本學的研究;五、張政烺對后學的指引與幫助。其中多以張政烺一生的史學活動與經歷為主,對于其史學成就的深入研究只占少數,且文章內容多為其學生懷念追憶,故對于張政烺的史學成就,未能做到較為客觀的對待與嚴肅的剖析。而另一部分文章,如張世林編著的《大師絕響》所收錄的《楊向奎說張政烺和丁聲樹》、《張政烺負責點校<金史>》、《張政烺說招進了一個好學生》、《張政烺接待李慎之》數文以及白化文《讀<張政烺文史論集>中有關<封神演義>的論述志感》、孫鳳翥《北大名師的言傳身教》、黃宗英《張政烺先生》、孟祥才《憶張政烺先生》、張廷華《張政烺的點滴故事》、吳振武《不是“專家”的張政烺先生》、吉德煒《我和張政烺先生的五次會面》、王恩田《張政烺先生調離北大的前前后后》和太原晚報發表的《張政烺的真性情鑒寶》等文章,這類文章雖涉及張政烺一生的史學活動和在多個領域的研究,但始終是以其趣聞軼事的摘取為主要目的。
此上文章雖覆蓋了張政烺的史學活動、生活工作以及具體的史學成就,但俱無細致、專門地分析與推敲,且張政烺學術所涉及領域較多,故學者對于其學術的探討方向,也多相互交織,尚無較為完整的、成體系的研究格局。
以上是二十一世紀以來學術界關于張政烺史學研究的分類梳理。根據學術界所關注的具體問題以及研究狀況,可以大致歸納為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二十一世紀以來對于張政烺史學的論述大多留于表面層次,以回憶錄、訪談、趣聞軼事搜集為主。
第二,在專門領域的史學研究上,學者在其版本目錄學、古文字學與治史風格、學術道路上研究頗多且并無太多爭議與商榷。
故此,此后對于張政烺先生史學成就的研究,應當更加深入與學術化。學者應用更加廣闊的視野和精審的分析,去發掘張政烺史學成就背后更多的與更長遠的意義與價值。
[1]何茲全.祝賀<張政烺文史論集>出版.中國史動態研究,2004(7).
[2]劉亞冰.<張政烺文史論集>出版座談會綜述.中國史動態研究,2004(1).
[3]劉蓓蓓.中華書局“求全存真”推<張政烺文史論集>.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4-29.
[4]孫言誠.他把一生獻給了學術—記張政烺先生的學術生涯.揖芬集.齊魯出版社,2002.
[5]孫言誠.我的導師張政烺.文史哲,2007(6).
[6]孫言誠.學人張政烺.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
[7]鄒衡.我的老師張政烺先生.揖芬集.齊魯出版社,2002.
[8]張守常.記業師張苑峰先生.揖芬集.齊魯出版社,2002.
[9]周清樹.懷念張政烺師.學史與史學 雜談和回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0]張世林.大師絕響.萬卷出版社,2011.
[11]白化文.讀<張政烺文史論集>中有關<封神演義>的論述志感.人海棲遲.燕山出版社,2005(1).
[12]孫鳳翥.《契丹之尋》卷一《北大名師的言傳身教》.商務印書館,2016.
[13]孟祥才.憶張政烺先生.歷史學家茶座,2006.
[14]張廷華.張政烺的點滴故事.史料·名家書信,2009(4).
[15]吳振武.不是“專家”的張政烺先生.中華讀書報,2012.
[16]王恩田.張政烺先生調離北大的前前后后.那時我們正年輕——北京大學歷史系系友回憶錄.現代教育出版社,2007.
K
A
1006-0049-(2017)17-02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