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凱璇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當代價值
周凱璇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古代監察制度從秦朝開始確立,經歷了數個朝代變更,一直都是維護封建主義君主專制必不可少的政治制度。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了行政監督,對我國政治生活,行政活動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古代監察制度;現代行政監督;對策建議
監察制度在秦朝之前也有,但并不成型比較零散,秦國實現七國統一,此后秦始皇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開始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到了漢朝,御史大夫不再統領御史中丞和侍御史,而御史中丞的監察權力和職責隨著其身份變化而越來越重要。隋朝時設立了三省六部制取代了北周時的六官制度。并且走了監察制度史上由衰轉盛的一步棋就是保留御史臺的職能。唐朝初期,御史臺分工明確,更獨立,監察的范圍也擴大了,還確立了一個言諫機關,作為鞏固皇權的存在。在地方監察上比漢隋基礎上更加完整,范圍更廣,但節度使制度逐漸成熟以后,獨霸一方割據勢力也開始形成,這也是唐朝走向滅亡的一方面原因。宋代在唐代的基礎上還是對監察制度進行了改革,這時候是由御史臺和諫院共同組成監察組織。到了明清時期,監察制度最大的發展在于設立了都察院,這是一個都察院的時代廢御史臺而設立都察院,繼續行使“察”的職能,主要就是糾察百官,巡按天下,監督各部門行為看是否有冤案現象。
縱觀古代幾千年歷史,監察制度從雛形發展到完善,不同時期內容都有所不同但是總體上還是形成了幾個特點。第一,維護皇權。監察官們的職責就是彈劾宰相,糾察百官,巡按地方,目的是為了保護皇帝的權威不受侵犯,簡單來說就是皇帝的爪牙耳目。第二,選官嚴格。在選拔檢察官時在除了像科舉考試那樣看文化水平,還要為人正直公正,有在地方的工作經驗及懂得回避。這樣選拔出的人才往往是比較好的。第三,以小察大。職位高的監察官升職空間大,職位中下卻有權監察彈劾大官,因為工作中考慮的少就可以放心大膽的做,這可以說是以小察大。第四,流動巡視。由于古代監察是一味的自上而下,為了防止官官相護,把國家分為數個監察區,中央派相應的監察官到各個區去流動巡視,防止監察者與被監察者私下有利害關系。第五,地方沒有監察機構。上級與下級少有利益聯系監察比較容易,同級之間易牽扯利害關系,所以府、縣一級并不設立監察機構。第六,有司法權。監察工作歸根到底是為封建主義社會政治所服務的。古代貪污腐敗現象嚴重,要維護社會秩序,監察官職能就不僅是監察還有一定的司法權。第七,監察者被監察。大多數監察官們的工作中都有重合的地方,讓他們能夠相互牽制,符合了除皇權不受侵犯之外,其他官沒有可以不被監督的宗旨。
我國目前的行政監督體系是由內部和外部兩個形式組成的。內部監督主要是國家行政機關之間內部的自我監督機制,外部監督是通過社會大眾和其他有監察權力的機構來維護行政決策的合法有效。這樣內外搭配的監督機制,更能全面的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經濟建設,符合我國國情并帶有我國特色。
完善行政監督就要監督主體獨立,增加權威性。要獨立,就要借鑒古代垂直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不要讓監督機構依附政府,獨立出來有自己的人事編制和財政,不被政府制約才能獨立行使監督權力。協調監督機制,增加整體合力。要建立一個絕對保密的監督機關內部交流的網絡,在上面交流監督情況,緊密配合。完善行政監督法律法規建設,規范監督主體。通過法律的制定,明確規定監督主體工作上的秩序,也規定監督主體被監督的準則,能使監督力度加大的同時,監督工作更為嚴謹。加強監督人員素質能力培養,提高工作質量。借鑒我國古代嚴格選官標準,選擇優秀的人進行監督工作,定期培訓,讓監督人員及時對相關的法律政策等進行更新,提高業務水平,更好的完成工作,增加績效。
古代的監察有很多精華是現代可以用的,比如說近年來的“中央巡視組”就是借鑒古代監察官以流動的方式巡視天下,更好的開展監察工作。巡視的對象是省部級領導干部,主要就是看有沒有貪污腐敗、違法違紀現象。巡視組通過走訪調查,聽地區報告,與重點人員談話等工作進行監察。研究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可以發現充分借鑒這些優點對現代行政監督是非常有用的。筆者認為我國應該多研究古代監察制度,就像是諫官的作用就很有意義對現代監督一把手的作為有借鑒的價值,還有以小察大的權力在古代行得通對現代也是有參考意義的。應該更好的應用古代遺留下來的寶貴經驗財富,不斷充實現代行政監督制度。
[1]趙貴龍.中國歷代監察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賈玉英,等.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發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張晉藩.中國古代監察法制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4]胡滄澤.中國監察史論[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
[5]邱永明.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卷[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
[7]程千帆.史通箋記[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D
A
1006-0049-(2017)17-02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