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靜
(包頭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0)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源遠流長,民族民間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播與傳承工作必須加以重視。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國開始對全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品種進行了細致、繁瑣的排查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完成了以地域為中心的民間音樂文化集成,為后續的民族民間音樂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進入二十一世紀,從國家層面開始對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播與傳承工作進一步細化,為使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范化,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并制定“國家+省+市+縣”共4級保護體系,要求個地方和各有關部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先后批準分別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命名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涉及民族民間音樂的非遺名錄可謂種類繁多。對于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品種的當代傳承與傳播必須重視這樣一批各個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是橫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地區,接鄰八個省區的省級行政區之一。五千多年前,內蒙古已經是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圍,還有遼河出土的紅山文化。春秋戰國之前,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和東胡人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游牧生活,可以說,內蒙古自治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了多樣化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品種。
內蒙古常見的民族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和筷子舞;民間音樂中有特色性樂器馬頭琴、大蒙古四胡、小蒙古四胡、蒙古箏、火不思、胡琴、胡笳和口弦琴等;特色曲藝品種有烏力格爾、好來寶等;歌唱類民間音樂文化品種主要集中在長調、短調和呼麥上;戲曲劇種有漫瀚劇、蒙古戲等。
比較經典的內蒙古民歌有:《嘎達梅林》《達那巴拉》《那不斯來》《勞工之歌》等;贊美故鄉、思念親人、懷念故土的歌有《諾恩吉雅》《母親的恩情》《金姐》等;哀歌、格言歌、搖籃曲、諷刺歌有《波茹萊》《都吉雅》《丁格爾大喇嘛》等;儀式歌包括祭祀歌、安代歌、婚禮歌、宴歌、酒歌如《四季》《金珠爾瑪》《篝火歌》等;反映婦女生活的歌如《萬梨》《高小姐》《德力格爾瑪》等;情歌如《韓秀英》《達古拉》《金葉瑪》等。
以上所梳理的內蒙古地區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品種有的依然在民間以自我傳承的方式流傳著,有的已經瀕臨失傳的邊緣,因此,為內蒙古地區民族民間音樂品種找到合適的路徑傳播與傳承依然是需要繼續探討的問題。
眾所周知,民間音樂文化品種是本民族的文化瑰寶。內蒙古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品種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受到了當地民族語言、風俗、地域等因素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彰顯蒙古族和內蒙古地區其他民族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品種,因此,在學校里傳播與傳承內蒙古民族民間音樂可以讓學生在活態的環境中感受本民族的音樂傳統,認識本民族的特色性樂器,特別是在西洋音樂充斥社會的當下,把內蒙古地區的民族民間音樂引入校園極具現實意義。
蒙古族長調民歌早在2005年就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了,這樣的殊榮卻并沒有給蒙古族長調民歌以良好的傳播與傳承途徑,很多人是知道蒙古族有“長調”但是卻對“長調”的唱法、特點、曲目都知之甚少,特別是現在的少年兒童和年輕人更是對這種極具民族特色的音樂品種沒有興趣,更有甚至會排斥這種音樂品種。面對這樣現狀,我們也不能單方面地指責現在的年輕人對民族民間音樂沒有感情,因為民族民間音樂已經走出了現代人的生活,不像這些音樂品種在其繁盛期時那樣可以融入在人民群眾的生活中,人們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中自然可以對這些音樂品種產生親近感,并由親近變成熟悉,再由熟悉變成喜歡。而當下的社會中,青少年沒有這個可以通過耳濡目染對民族民間音樂產生親近感的社會環境,在這樣的條件下,一味地要求青少年喜歡甚至愛上民族民間音樂是不可取的。但是,將民族民間音樂引入校園進行傳播與傳承可以很好地為青少年提供與民族民間音樂建立親近感的機會,讓青少年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類型上可以公平地對待距離自己最近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品種。
如前所述,民族民間音樂進校園可以說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教育界同仁在本世紀初就已經開始進行了這方面的嘗試和探索,但是時至今日仍然收效甚微。在全國的大多數學校中都開設的有涵蓋民族民間音樂內容的音樂課程,只是由于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民族民間音樂進校園的力度和廣度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且目前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
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目前從基礎音樂教育到高等音樂教育中都占有一定的比重,然而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沒有對這部分內容給予應有的重視,教學實施過程中只是浮于表面,照本宣科,并沒有讓學生真正了解、感受到民族民間音樂的魅力所在。
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本地區的民族民間音樂品種可以說是浩如煙海,不管是在教材編寫還是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的取舍都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從教者多是根據自身對民族民間音樂的個人好惡以及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掌握程度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接觸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從教者自身的音樂素養和個人音樂審美。
民族民間音樂進校園應該是一個長遠的計劃,實施過程也應該在確立總體思路后細化實施計劃,可以按照義務教育、非義務教育和大學教育三個不同的階段有針對性地確立實施計劃,只有這樣才能將民族民間音樂進校園真正落到實處,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不同的認知階段以不同的側重點來基礎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品種。在確立三個不同學校教育階段的前提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音樂教育在不同的階段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學生有著不同的要求。內蒙古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品種種類繁多,在開發本土教材時必須做好分析和歸類,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學生選擇不同的音樂文化品種,在面對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學生時,可以多選擇一些朗朗上口的短調民歌以及特色鮮明的民族樂器為教材主要內容,讓學生在孩提時期就建立對民族民間音樂品種的初步認識。對于小學音樂階段的教材課型設計上可以以民歌教唱和音樂欣賞的類型為主。
針對中學階段的學生,在教材內容上就可以適當融入音樂品種的歷史淵源與沿革過程的介紹和學習,讓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對民族民間音樂可以做到“知其然”,而到了中學階段后開始對民族民間音樂做到“知其所以然”,從前期的對民族民間音樂產生親近感逐漸升華到對民族民間音樂產生民族認同感,以備后續階段的學習與欣賞。
到了大學階段,學生的音樂審美價值觀已經基本確立,這一階段的學生在欣賞和學習音樂時會融入更多的個人情感,針對這一階段的學生,在教材內容選擇上可以更多地選擇已經入選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音樂文化品種,讓學生在學習和欣賞這些音樂文化品種時,可以切身感受到它們瀕臨滅絕,亟待改變現狀的生存狀態,喚起更多的人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民族情感,為這些富含地域文化特征的音樂文化品種可以有更多的傳播者與傳承者。
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從憲法、法律法規到規章制度,都肯定了在學校教育中確保少數民族群體享有使用本民族語言的權利。內蒙古教育廳和自治區民宗委在統一協調發展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教育事業的同時,對內蒙古民族語言教育的發展給予了必要的扶持,以推動自治區民族教育事業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全民發展。
雙語教學在內蒙古地區也有一些蒙語學校在實施,但是沒有在大范圍內進行推廣,所以截至目前仍然有很多城市中的蒙古族學生不會說蒙語有的甚至聽不懂蒙語,這對一些需要蒙語傳播與傳承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品種來說是非常致命的,因為語言的限制,會更加縮減這些音樂文化品種的生存與傳播空間,因此,在少數民族地區實施雙語教學是必要的,這不僅是語言文化的延續,更是為需要依托語言傳承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品種的需要。
眾所周知,現在有大范圍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品種與當代社會相互脫節,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但是很多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品種往往散落于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致使這些音樂文化品種不能緊跟時代的腳步融入當代社會。脫離時代,不能融入當代社會就像一個死循環制約著民間音樂文化品種的發展,單純的搶救和保護已經不足以挽救這些瀕臨消亡的音樂文化品種,時下應該做的是將這些音樂文化品種以某種流變的形式融入當代生活,讓它們不至于失去生存空間,被搶救性保護地束之高閣。融入現代生活的音樂文化品種必定能引起年青一代的喜愛,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可以參考“杭蓋樂隊”。杭蓋樂隊是《中國好歌曲第二季》的年度盛典冠軍,在這個樂隊中有內蒙古的特色樂器馬頭琴、口弦和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呼麥。杭蓋樂隊將這些民族特色樂器融入現代流行音樂后,不僅讓蒙古族傳統樂器融入了當代的生活,還讓更多喜歡杭蓋樂隊音樂的人通過喜歡杭蓋樂隊的音樂而認識了馬頭琴、口弦、呼麥等民族民間音樂品種。
在民族民間音樂進校園的實施過程中,可以多選擇一些如杭蓋樂隊一般的音樂形式,著重在校園中特別是大學校園中推廣,讓那些對民族民間音樂品種不了解或者不想了解的學生通過現代的、流行的音樂形式開始關注這些特別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品種,為這些音樂文化品種爭取更多的傳播者和傳承人呢。
[1]何益民.論高校音樂課堂引入原生態民歌的必要性-以桑植民歌為例[J].音樂時空,2014,07.
[2]王志毅.民間音樂講演:當下實踐性民族音樂教學的新思路[J].藝術探索,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