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杭紅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民族樂器電聲化是現代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的必然產物。它強調舞臺效果、視覺享受,將民族樂器與電子合成音樂融合,走大眾化欣賞之路,使傳統民樂更適合當代觀眾的審美口味,為民樂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具有重要的意義。眾所周知,民族器樂音量較小,再加上麥克風擺放位子不當會出現回授現象,進而出現無法與流行樂隊電聲音色相融合等問題。因此筆者構想在民族樂器中加上拾音器,將民族器樂電聲化可以解決與流行樂隊電聲音色相融合的問題。高職高專藝術學院的民族器樂教學是音樂表演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高職院校所培養的音樂表演專業器樂演奏方向的學生應該具備舞臺表演、活動策劃和節目排練等基本能力。音樂表演的場所隨著市場需求也不再拘泥于音樂廳一種形式,這需要民族器樂演奏人員能與流行樂隊結合,以適應如婚宴、聯歡會形式等更多廣場需求。因此高職院校應將民族樂器“電聲化”納入到平常的課堂教學中去,以提高民族器樂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由于筆者長期從事阮專業教學,本文就以阮為例對高職院校民族器樂“電聲化”教學方法進行初探。
由于阮與吉他在樂器構造上相似,筆者借鑒電箱吉他的構造,在阮的箱體內加了拾音器。拾音器的作用就是把電阮的聲音信號轉化為電信號傳輸給放大器(這些信號包括了聲音的音高、音色、音量、音頭及延音特征),以避免電阮在使用麥克風時,產生不必要的回授。同時在琴身側板上裝了音量、音色轉鈕,使演奏者在演奏時還可以調節音量,并通過高頻、中頻、低頻的調節使音色更為均衡。除此之外,安裝效果器也是十分重要的,把阮的音色與流行樂隊的音色相融合。目前阮沒有專門的音頻效果器,因為阮與木箱吉他在樂器構造上極為相似,它們都是通過琴弦振動,面板與琴身的共振壓縮箱體里的空氣振動產生聲波,通過背板的反射從面板中的音孔出音,本課題組選用了ZOOM的A3木箱吉他專用效果器給電阮使用。此款效果器可以重現著名的28種吉他型號聲音,還能準確重現同一琴體不同型號的聲音區別甚至不同材料的音色差異。不同的樂曲要運用不同的音效來表現,這可以根據場地大小、個人喜好、樂曲風格來確定不同音效,實際演奏效果極佳。
民族器樂與流行樂教學模式不同,流行樂教學的特點是即興演奏,而民族器樂采用效果器后音色得到拓展,如何與流行樂隊融合,如何進行即興演奏,這就需要新的課堂技能教學,拓展演奏技法。首先,本課題組從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際出發,將學生在民族器樂電聲化教學中所需新的課堂技能和思維方式的培養為核心,在阮專業教學課堂上進行改革,改變原先的“口傳心授”的教學模式,在五年一貫制和大專三年制的最后一學年中,將流行樂的即興編配引入阮專業教學課堂,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模式,編寫了電聲阮的實訓手冊,其中以《小星星》為例,教學生如何使用不同的節奏來進行即興演奏,鼓勵學生自由進行編配,充實與提高學生在音樂審美、表現、藝術實踐等多方面素養,以此來促進學生的演奏與編創能力。
其次,注重演奏方法上的創新。阮電聲化后,用力過猛會導致音量過大,因此演奏人員要改變右手的演奏方法,少用腕多用臂,將撥片觸弦角度變小,減少撥片的摩擦力而制造出來的雜音。要增加左手吟滑的演奏技巧訓練,多體現阮這件樂器的韻味。
如何在民族器樂電聲化教學方法中實現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的有效對接,亦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一方面,本課題組構想課堂教學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如將技能課堂教學搬到舞臺上進行。如借鑒一些電聲樂器的演奏手法,定期組織學生舞臺匯報音樂會演出等;強調技能教學的同時,更重視舞臺表演能力的培養;制定詳細規范的技能實訓方案;學生所有考試和考核盡量與舞臺表演相結合;盡一切可能創造更廣闊的舞臺實踐空間,讓學生擁有大量的實踐機會積累舞臺表演經驗、提高舞臺表現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本課題組改變了原先“一對一”教學模式,在五年一貫制和大專三年制的最后一學年中,對阮專業課堂教學方式進行改變,采用“一對一”與“小組化”教學模式相結合,在民族器樂電聲化教學方法中實現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的有效對接。提高使用效果器的能力是在課堂上“一對一”教學方法中學不到的,課題組構想通過學生在“小組化”教學中不斷的試驗、在多次排練中嘗試不同的音色與流行樂隊結合聽辯出不同的使用效果器的音色差別才能最后確定最佳音效。課題組盡可能創造條件,增加學生的電聲阮演奏實踐機會和經驗。如在2016年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流行音樂專業畢業音樂會中,電聲阮與流行樂隊成功表演了王和老師的新作《一帶一路·乘風破浪》和《一帶一路·遠方的路》,我們通過反復比較采用了D-28的音色、DREADNOUGHT民謠吉他的琴體音色來演奏電聲阮,電聲阮與流行樂隊音色相融合獲得廣泛好評和認可。
流行音樂類型繁多,博大精深,不完全統計就有ROCK、BLUSE、JAZZ、RAP、ELECTRO、FOLK、COUNTY、REGGAE、LATIN等多種風格。我們只是把阮電聲化實施于民族器樂與流行樂課堂教學,進行一項跨專業學科結合的嘗試,采用拾音器、效果器等輔助工具并且結合流行音樂演奏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將其帶入民族器樂教學課堂,逐步將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教學環節通過舞臺表演的形式展現出來,帶領學生窺探流行樂即興編配神秘的冰山一角,試圖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達到拓展學生眼界,提高學生適應各類舞臺表演的能力,以適應當前所需的不同市場需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