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生全
(甘肅省蘭州市第十一中學,甘肅 蘭州 730000)
達爾文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即使對于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而言,想要生存,同樣需要適應環境。所謂的心理調適能力,本研究中指初中生在面對環境壓力時,能通過各種情緒、行為、心理等反應形式,積極主動的應對壓力,使自己能更好地學習、生活的生存能力,是中學生必備的心理素質之一。
音樂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深深植根于每種文化中,承載著人類精神情感,素來享有安慰劑、放松劑的美譽。基于音樂特有生理、心理作用的音樂療法,通過專門設計的音樂行為,使來訪者獲得良好體驗,進而達到消除心理障礙、促進心理健康的目的,它作為新興的邊緣學科,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相當廣泛。
新時期,提升學生心理調適能力已然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有關方面的研究也頗受矚目。音樂療法也逐漸在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廣泛使用。正是緣于音樂療法對初中生心理調適能力提升的特殊作用,越來越受中學心理健康教師與音樂教師青睞。
音樂由十分豐富的元素構成,包括旋律、節奏、色調、歌詞等,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從科學的角度講,音樂通過神經系統作用刺激聽眾感知,并由此主導其情感走向,激勵奮進。同時,音樂還可以促進創意性的自我表達及提升自我情緒體驗,獲得滿足。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社會競爭越發激烈,日益加重了初中生的心理負擔,導致初中生產生某些偏激、暴躁等負面情緒。音樂療法可以很好地改善初中生的情緒狀況,提高其心理調適能力,幫助其健康快樂成長。
素質教育背景下,學校作為人才培育主陣地,其核心任務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學校教育的本質是服務,需要結合學生成長特點有效擴散。目前,很多初中學校都設置了心理治療室和心理咨詢室,有效支撐了素質教育改革與發展。在此基礎上,中學可充分整合既有資源,不斷豐富服務項目,開設音樂治療功能,提升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在此過程中,學校應注重服務環境保護,定時清潔室內衛生,并購入相應設備,如計算機、音響等,合理布局室內色彩,營設一種溫馨、和諧、安靜的氛圍,通過美好的音樂體驗,引導學生情緒轉變,使之暢快淋漓地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輔以金玉良言,借助人文關懷的力量,提升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
音樂療法在初中課堂的滲入,大大提升了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實效。同時,音樂教育也為音樂療法實施提供了嶄新的平臺。音樂教育與音樂療法的有機結合,進一步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涵,有效延伸了作用空間,對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提升他們的調適能力意義重大。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教師應全方位解讀學生面臨的心理壓力,并深度剖析其影射的心理問題,通過音樂教學手段,改變學生的心理與情緒狀態。例如,教師可結合初中生身心成長規律,推介一些節奏歡快、情感向上的音樂,并組織他們互換分享由此得來的感受,增進同學間的友誼,使之更好地適應校園生活。教師還可設定一些生活場景,由此引發學生思考、探究,通過合作學習來完成,由師生共同探討學生的情緒行為表現,指出其中的負面因素,運用音樂療法有針對性地予以化解。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他們的生活狀態大多是由家庭到學校兩點一線式的循環往返,單調乏味,但學生內心卻充滿了對自由、個性的無限向往,期待豐富的課余文化生活。開展豐富的校園文體活動是最易展開音樂療法的方式,有助于良好的學習氛圍營造,更加切近學生的現實需求,滿足其心理需要,從而實現提高其心理調適能力的目的。學校、音樂教師、心理教師應定期組織多樣化的音樂文體活動,如音樂表演、音樂游戲、音樂沙龍等,改變學生對枯燥校園生活的認知,使之更好地融入到校園生活當中。此外,學校還可在食堂、教室等公共區域加裝音響設備,以廣播的形式有針對性地播放經典音樂作品與輕音樂素材,潛移默化的完成學生音樂素養與心理品質的培養與塑造。
總而言之,音樂療法對初中生心理調適能力提升的作用毋庸置疑。初中生面臨著中高考的嚴峻挑戰,心理壓力可想而知,必須要具備較強的心理調適能力。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提升其心理調適能力,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中小學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在音樂課堂與心理課堂上使用音樂療法,適用范圍廣,對提升初中生的心理調適能力作用重大。
[1]劉鳳琴.論音樂治療對培養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1,12,06:95-98.
[2]張蓮.“接受式音樂治療方法”在中學音樂課堂教學的運用[J].黃河之聲,2017,07:49.
[3]李雪芹,許秀芬,王華榮.團體音樂治療對青少年社交焦慮的干預研究[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6,18,05: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