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憶
(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傳統是一條河流
——以民樂為例對傳統音樂進行探索
李 憶
(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中國是一個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的國家,在幾千年的音樂文化歷史中,有無數寶貴的傳統音樂文化得以保留并流傳至今。進入大學一年,學習民族音樂學。雖然還沒有學到這一學科的精髓,但仍有不小的收獲,本文希望通過自己對民族音樂學和民樂的學習與研究對傳統音樂進行探索,探索傳統這條河流。
傳統;民族;音樂;民樂
我國有著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如傳統節日、傳統服飾、傳統飲食、傳統習俗等等,本文主要探究的我國的傳統音樂。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歷史悠久,所產生的音樂種類繁多。目前為止,我國發現最早的樂器可以追溯到九千年前,且有完整音階,出土時仍可吹奏且音準尚好。足見中國民樂之歷史悠久,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
民樂,中國民族音樂的簡稱,指的是用中國傳統樂器以獨奏、合奏、舞奏等形式演奏的中國傳統民間音樂。這個定義當中提到了兩個“傳統”,一個是傳統樂器,另一個是傳統民間音樂。
先說傳統樂器。我國的傳統樂器歷史十分悠久,我國現發現最早的樂器是1984年在河南省舞陽縣的賈湖遺址出土的,距今有9000年歷史的賈湖骨笛。它見證了中國樂器歷史的悠久,是至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樂器實物,是世界音樂歷史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被譽為中華第一笛,而吹管類樂器也因此成為了我國產生使用最早的傳統樂器。
我國傳統樂器發展有三個總要時期,分別是先秦高峰期、隋唐鼎盛期和宋元弓弦類樂器發展期。
先秦時期,夏朝重祭祀、商朝重占卜、西周重禮樂、三朝都把音樂與政治聯系在一起,使得音樂的受重視程度非常高,也就使得大量的樂器被發明、生產和使用。樂器的種類也有了空前的發展,以至于要用樂器的材質將它們分類,這種分類方式被稱作“八音”具體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這一時期的樂器大多屬于祭祀用的禮器,以打擊樂為多,其中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最為著名。
隋唐時期,是我國古代經濟文化政治都最為繁榮的時期,也是國家綜合實力和全球影響力最高的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的音樂與西域音樂相互交融,使得這一時期的樂器發展進入鼎盛時期,當時最為繁盛的宮廷歌舞伎樂分為十部樂,分別為“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康國伎、疏勒伎、西涼伎、高昌伎”。由國家、地域和樂種劃分,每個樂部都有十幾種甚至幾十種具有國家或民族特色的樂器,足見當時音樂藝術的繁榮和樂器種類的繁多。這一時期的樂器里琵琶是最為主要的旋律樂器,是最典型的中土樂器與西域樂器結合的產物,因此琵琶也成為了隋唐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樂器。今天的日本奈良正倉院仍珍藏著兩把唐琵琶,成為了日本的國寶。
宋元時期,國力逐漸減弱,宮廷伎樂也因財政問題大量走出宮廷流入民間,使得民間音樂得到迅速發展。是戲曲發展最迅速的時期,戲曲唱腔對音樂連貫性的要求和民間瓦肆的興起對大量便攜式樂器的需求,大量弓弦類樂器被發明和使用,形成了弓弦類樂器的巔峰。
由上述可知,傳統樂器歷史深遠,流傳久遠,數量浩瀚,真如一條淘淘大河,奔流不息,而傳統民間音樂更是如此。
早在先秦前期,音樂大多用于祭祀,如《云門》、《咸池》、《九歌》等等數量有限且具有局限性,到秦之前,音樂雖然不再局限于祭祀,卻仍與權力地位緊密聯系,人們所能享受到的音樂與其所擁有的身份地位密切相關切不可逾越,平民百姓根本無權享受音樂,所以嚴格意義上講,這一時期的音樂不屬于傳統民間音樂,秦漢時期禮樂廢除,民間音樂才得以出現。
最早的民歌總集《詩經》出現于東周,兩漢時期已經設立專門的政府機構“樂府”來收集民歌,但這一時期由于年代久遠,并沒有樂譜流傳,使得這些民歌沒有相配的旋律,成為了沒有音樂的音樂合集。然而傳統民間音樂并不是由那個時期特定的時期開始,它一直流傳在我國古代的民間藝人們中間,不斷被繼承、發展、創新、到了宋元時期有了系統的分類和教育,更開始有人將其整理收藏。元明清時期古琴、琵琶等樂器逐漸形成眾多流派,樂曲等整理和教學也更加系統和復雜。
如果說傳統樂器的河流感體現在其種類和數量的繁多,那么傳統民間音樂的的河流感則不止體現在種類和數量,更多體現在傳承與發展方面。
傳承方式基本是最古老的口傳心授,到宋元時期漢族才開始有人把諸多樂曲收集整理成樂譜保存,而更多少數民族則仍用最原始的方式進行傳播與傳承。這種口傳心授就好像河流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間流動、匯集、傳播、傳承。
傳統音樂流傳至今,傳播和傳承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傳承與保護總是形影不離,相伴而生。就民樂來講,最原始的老藝人收弟子關起門來口傳心授的現象已經十分稀少,在城市幾乎無處可尋。民間藝人越來越多的開始興辦學校對自己的技藝進行科學系統的教學,更多的地區是讓民樂教育進入大學,以專業學院教學,讓更多的專業學生學習和傳承傳統樂器和音樂。
除了教學,越來越多的新形式的傳播出現。如錄音錄像等常見的手段,既有傳播的便捷性,又有保護的穩定性。最近各地興起的大師班,把講授、匯報、示范、交流、演出等多種形式結合,再加上大師帶來的“明星效應”,給民樂的傳播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筆者就曾參加過李光華教授,張強教授等大師聯合舉辦的“琵琶高級教師研修班”和劉德海教授開辦的研修班,自覺受益匪淺。
在媒體高速發達的今天,電視也成為民樂傳播的最重要途徑之一。筆者所見過的最早的電視臺綜藝形式的民樂表演是香港TVB所舉辦的臺慶活動,由當紅明星和港姐提前兩個月排練出來的朝鮮族傳統腰鼓演奏節目,雖然從技術難度和專業程度上都只能算初級水平,但也不失為一種大膽的嘗試并為之后各電視臺這一類節目的發展奠基。隨后出現的有各個衛視的部分綜藝節目到音樂頻道(中央15)再到專門的民樂頻道。民樂節目在電視上出現的頻率和比重越來越高,專業程度也不再是當初的膚淺皮毛。這些節目的播出也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欣賞各種民樂。各種比賽也是現在流行的形式之一,從各學校、各省市、到全國乃至世界級的大小型比賽層出不窮,既提高了人們學習和練習民樂的興趣,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了民樂。
說到傳播與保護,還有兩個形式不得不提:老年大學和老年民樂社團。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老年大學便是把這一俗語貫徹落實到最好的場所。筆者家中有親戚在老年大學學習吹奏葫蘆絲,由名牌音樂學府畢業并從教多年的老師教學,大師時常到課室與學員交流學習,學校會經常組織老人們參加各種演出和交流。學習的氣氛絲毫不比年輕人差,在筆者與他們的交流中了解到,有不少老人是從小就對于音樂有濃郁的興趣,甚至有人懷揣音樂家夢想;有的老人則只是單純出于喜好,或是因退休無所事事,希望從學習當中從新找到自己的價值;還有人是幼年就有一定的功底后因學習就業等問題耽擱了訓練,現在從新撿起來練習是不想讓自己幼年所下的努力白費。不管出于那種目的,老年大學成為了他們所選擇的方式,而老年大學也正好通過這樣集中的教學,為民樂的傳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同時也減少了老年人“音盲”的問題。
另一種形式叫做老年民樂社團,這類社團大部分是在各個公司的退休老干部中心建立,種類花樣繁多,人數規模大小不定,但也有一些共同特點。筆者曾多次前往呼市青城公園東門附近的老干部活動中心進行考察與調研,其中的“韻之夢老年民樂團”比較具有代表性。社團剛剛成立之初,所排演的樂曲大多是像《彩云追月》之類較為簡單的傳統樂曲,之后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人才的不斷補充和團員演奏水平的不斷提升,所排演的樂曲難度也不斷加大,種類也從單一的傳統曲目擴展到創作曲目,流行曲目,中西樂器合奏,歌曲音樂等多種題材。樂隊成員大多是六十歲以上的退休干部,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甚至有人可兼奏琵琶、阮、柳琴、撞鈴、棒子、手鼓、塔哄等多種弦樂與打擊樂器。還有不少人可擔任美聲或民族唱法主唱。筆者第一次去時,就被此社團的專業性所震撼。當日排練了兩首曲目,分別是《節日歡歌》和《故鄉的山河》都是現場分發詳細的分聲部樂譜,經過三言兩語的指導就能以稍慢的速度合奏,一遍奏完竟然明顯的節奏和音準錯誤。到了第二遍基本就可以用原速進行演奏,且連貫流暢,質量驚人。讓我這個專業院校的學生驚嘆不已,自愧不如。
無論是青少年的民樂基礎教育,還是中老年人的民樂興趣社團,傳統的河流都在我們的傳承和保護下繼續滾滾東流。
傳統是一條河流,從過去流向未來,從神壇流向人間,從學院流向社會,從一輩輩人的記憶流向下一輩人的手中。作為一個在音樂學院就讀的學生,有義務讓這條河流延續,讓它流的更遠、更長。
[1]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修訂版[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
[2]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2016.
J6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