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丹 羅 琦 王延松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淺談美學視角下方言在陜北民歌韻味上的表現力
吳 丹 羅 琦 王延松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民歌是地域方言的夸張表現。陜北民歌扎根在陜北方言沃土中彰顯出奔放的生命張力和熱情,既包含著日常生活中淳樸的民俗生活事象,又折射出厚重的文化底蘊。方言土語在民歌中的直接運用,特別是疊詞疊語的運用,使陜北民歌滲透著陜北方言特有的韻味,帶來的是黃土地上的淳樸氣息。只有保持陜北特有的特色,才能使陜北民歌經久不衰。
陜北民歌;陜北方言;韻味;文化
在中國的歷史上,陜北地區是少數民族來往匯集地,正是由于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陜北文化。 民俗作為傳統文化與人們身邊的生活瑣事水乳交融。陜北的音樂,不需要宮廷音樂一樣約束和技藝要求,也不需要西方音樂一樣的嚴密而典雅。這個地方的音樂特色更多的是彰顯出奔放而鮮活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滲透在日常的民俗事像中,似乎是民間藝術的產物。陜北民歌《藍花花》、《繡荷包》、《三十里鋪》等等這些情感細膩的經典民歌是人們難忘的天籟之聲。陜北民歌里的襯詞、強調、韻味無不勾勒著陜北人民生活的風情畫卷。這些民俗事像使陜北音樂流淌出陜北民間人情事物各個方面。從縱向上來看,陜北音樂文化的特色就在于它以強大持久的生命張力反映出底蘊深厚的民俗文化,勾勒出日常的民俗風情。 那么,陜北的民俗中滲透著哪些音樂智慧呢?
從資料來看,音樂與文化有著很大的關聯。藝術源于生活,關乎人的感受與體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們生活中的感受、體驗都與音樂有著很大的關聯。把陜北民俗事像作為一種文化有利于陜北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陜北民歌的魅力所在不僅僅是高亢的強調,方言是陜北民歌里不可忽視的一種文化存在。這些方言傳達出陜北人民的情感心理,是陜北民歌不能缺少的一部分。聽的是細膩的傳聲,傳遞的是濃郁陜北民俗特色。
陜北民歌更像是陜北方言的夸張,方言土語的表達更加符合生活的本土氣息。陜北方言作為陜北民俗文化的重要分支,積累了不同于其他地方民俗的獨特價值和文化特征。陜北文化與中原文化、江南文化迥然不同。它不像江南一樣的婉約,陜北人性格直爽熱情,淳樸開放。陜北話把妻子叫成婆姨,把小說成猴,把懂了說成解(hài)下了。例如:露水水地里呀穿紅鞋。在陜北方言中鞋念hai,在演唱時要注意不要唱成了xie,用普通話表達就失去了陜北民歌的韻味和淳樸感。
陜北的方言是我國口頭的文化遺產,信天游、酒曲兒、榆林小曲兒、二人臺等,這些口頭文化與方言相輔相成,飽含著陜北的民俗文化底蘊。《詩經?國風》的傳統民歌藝術手法在陜北信天游中得到了甚好的繼承。陜北信天游尤其喜歡利用陜北的事象作為創作的材料,這樣一來方言的使用效果表達出情感的極致。其中疊詞的運用,目的就是要把想要表達的事物顏色通過方言表達到極致,要比孤零零的一個詞表達更加生動、形象。
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陜北方言也在與時代接軌,不斷地注入新鮮的“血液”,將自己獨有的黃土文化與現在流行的“洋”文化完美的結合在一起,表現出了許許多多“時尚元素”。這種創新在《白鹿原》中也得到了完美的體現,例如:鄉黨們(鄉親們)喋(吃)過飯后,說熱鬧一下,便拿起了二胡、土琵琶以及用長木凳和木墩子自制成的“架子鼓”進行說唱表演。看似說唱的表演,實則就是陜北漢子們吼出來的,吼得他們紅光滿面,吼得他們青筋突起,吼得他們激情澎湃。
陜北民歌作為我國歷史傳承的藝術種類,更是世界藝術的瑰寶。不論是產生、還是發展與演變都與這個地方的方言是分不開的。假如陜北民歌沒有陜北方言的融入,就會失去陜北這個地方特有的藝術魅力。例如延安地區的民歌《一對對丟下個單爪爪》:在這首民歌的歌詞表達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陜北特有的事物:圪楞、谷、黑豆、米、糜子 等,然而這些看起來普普通通毫無生命力的風物都成為了傳達人類情感的材料。從居住環境來說,陜北傳統居住還是窯洞,因此也產生特有的一些詞語,如:圪楞、崖畔等。從陜北的農作物來看,主要有谷子、糜子、蕎麥等。 從這些方面我們可以看出陜北民歌傳達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生活瑣事,通過一些看起來普普通通的風物來表達人物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歌詞里的每一件事物都被賦予的情感的表達。
陜北信天游就是把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當作情感的表達。這種表達方式不僅增加了民歌的地域特色也使得情感的表達更為淋漓盡致。例如“灰塌塌”是描寫無精打采的樣子,這種方言的表達形象性大大增強,人物描寫更加傳神。一對對和單爪爪疊詞的運用,在傳達人物情感的同時把人物性格的嬌嗔也表達的淋漓盡致。
任何歌詞的創作中疊詞的運用對比在陜北民歌都是望塵莫及的。之所以經久不衰、享譽世界就在于歌詞的妙處,方言疊詞的使用使陜北民歌成為有血有肉的藝術形式 。疊詞的使用又表達出陜北人民的熱情與和善。對孩子說話的時候更是把口、手、頭總是以口口、手手、頭頭來稱謂,這些沒有情感的詞經過重疊顯得親切而有趣。陜北民歌傳達的就是一種親和、一種情感、一種熱情。
民歌即是民間的歌,陜北民歌即是陜北民間的歌。所以,一定程度上來講陜北民歌只能用陜北方言來傳唱,否則就失去了陜北地區特有的藝術魅力。無論是歌詞中方言的運用還是旋律里傳達的陜北人民的豪爽熱情,要在最質樸的情感上做到最質樸的表達。
陜北民歌傳達的一句句、一聲聲都是生活的酸甜苦辣,講的都是身邊的事物,讓人真真實實的感受到生活得悲歡喜樂,感受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陜北民歌里的襯詞、強調、韻味無不勾勒著陜北人民生活的風情畫卷。這些民俗事像使陜北音樂流淌出陜北民間人情事物各個方面。從縱向上來看,陜北音樂文化的特色就在于它以強大持久的生命張力反映出底蘊深厚的民俗文化,勾勒出日常的民俗風情。
陜西處于我國的北方,與南方的眾多方言相比較,就顯得簡單明了。陜西方言可以用5個字來概括:生、冷、硬、倔、噌。其音調大多以四聲調為主,對一整句話沒有太多的修飾,講起來簡單明了,不拐彎抹角,感情表達比較生硬,直截了當。方言的韻味美突出了陜北民歌地方特色,原汁原味、淳樸自然,有情感的迸發又不乏趣味。 反過來說,如果用普通話來演唱陜北民歌,就失去了陜北民歌本來的風貌,倒真的顯得不倫不類了。
陜北民歌的經典在于它獨具的地域特色與豐富的傳達內涵。從陜北人的性格來看,他們向來都是心直口快,不會拐彎抹角。對待友人也是熱情奔放,有親和力。因此,陜北民歌的語言大豆明快、透徹,朗朗上口。可見在陜北民歌中,陜北方言帶來的是黃土地上的淳樸氣息,只有保持陜北特有的特色才能使陜北民歌經久不衰。
[1]伍國棟.音樂形態音樂本體音樂事象——與研究生討論民族音樂學話語體系中的三個關鍵術語[J].中國音樂學,2010(03).
[2]韓慧.陜北民歌在聲樂教學中的繼承與發展研究[J].藝術品鑒,2015(07).
[3]曾增.淺析陜北民歌改編鋼琴作品的風格與演奏特色[J].品牌,2015(03).
[4]張志超.陜北民歌教學實踐探析[J].通俗歌曲,2015(09).
[5]段茸茸.傳承與發展陜北民歌是陜西地方高校的重要責任[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4).
G127
A
吳丹(1991—),女,山東泰安人,西安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音樂教育、藝術學理論等方向研究及教學;羅琦(1993—),女,寧夏中衛人,西安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音樂教育、藝術學理論等方向研究及教學;王延松(1970—),男,陜西西安人,博士,西安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音樂教育學、音樂心理學、藝術學理論等方向研究。
本研究得到陜西省本科高校省級教學團隊——音樂教育學教學團隊項目(陜高教2014年)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