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昀
(河南省焦作市職業技術學校,河南 焦作 454000)
歌曲《我住長江頭》的藝術分析
劉 昀
(河南省焦作市職業技術學校,河南 焦作 454000)
《我住長江頭》是一首非常經典的樂曲,作者青主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探索中國音樂的民族化,對歌曲結構以及創作技法方面不斷完善,在旋律線條的協作上選擇了西方的大小調式和我國傳統音樂調式結合的方式。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凸顯出我國古詩詞的神韻,同時也突出了音樂主題,讓古詩詞和音樂旋律得以更好的融合。
《我住長江頭》;創作背景;曲調;伴奏
藝術歌曲屬于音樂史上的較為特定的題材,它是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在歐洲國家流行的一種抒情歌曲的統稱。藝術歌曲主要利用鋼琴伴奏與聲樂為媒介,依靠歌唱家高超的演唱技巧,將詩歌中的內涵與情感呈獻給廣大聽眾。我國的藝術歌曲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各個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然而它們之間有一個非常顯著的共同點——音樂和詩歌的完美融合。
青主,本名廖尚果,1893年6月7日出生于廣東省惠陽市,1912年以優異成績得到了去往德國留學的機會,同時在留學過程中潛心攻讀音樂專業,也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直到1922年再次回到祖國。青主回國之后第一時間參與了革命,投身于壯烈的革命事業中來,然而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無情逮捕與屠殺革命人士,青主的名字也存在于通緝人員名單中,所以他只能夠隱姓埋名,輾轉來到上海租界。青主在肖友梅的幫助下留在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負責校刊主編,但深藏于其內心的愛國情懷以及對昔日革命戰友的深切思想并沒有因為局勢動蕩而有一絲一毫的減弱。青主為表達出自己對戰友的懷念以及內心的惆悵,因此借用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這首詞,最終在1930年創作出了這首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的聲樂藝術歌曲《我住長江頭》,憑借這首藝術歌曲來表達他自己內心復雜的情緒,也直接體現了他的創作理念。
這首歌前4個小節為前奏,音樂調性上選擇G大調,然而旋律的音調聽上去仿佛是中國民族調式中的D宮五聲調式,這代表作者想要表達出東方色彩,又希望防止音樂風格太過于西化,從中能夠看出作者把西方作曲技法和我國傳統調式結合起來,開辟出了一條新的音樂道路。和聲較為簡單,表現出自然調式色彩與民族風味,富有較強的浪漫氣息。作者對于作品結構的設置上選擇了反復唱詠,讓整首歌的主題更加深化,愛情傾訴更為迫切,和古詩詞的韻味也進一步切合,讓古詩詞和音樂之間的融合變得更為自然。歌曲的7、8句逐漸帶向高潮,隨后又逐漸從高到低,流動的分解音型轉至左手,上升部在密集的柱式和弦音樂表現出女子對愛情堅貞不渝的精神[1]。
第一部分是詩詞的上半句,為5到20小節,作者對于音樂結構的編排上選擇了我國典型的起承轉合結構。起句為5到8小節,承接句為9到12小節,轉句為13到16小節,合為17到20小節。每個字為三拍,同時每一句結尾處都能夠看出一個上行或下行的拖拍,讓音樂聽上去更具有古詩詞韻味,就如同一個人在吟詠一般,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古詩詞的神韻,讓音樂與這首詞完全融合。到后來的18、19小節中能夠發現重屬和弦,樂曲從G大調轉到D大調。
第二部分包含了三個樂段,為21到68小節,主要是詩詞下半句的反復,從而將整個樂曲旋律與音樂情感推向高潮。21到36小節為第一樂段,作者對和聲的安排上選擇了減減七和弦,突出了音樂的旋律色彩也促進了音樂的發展;37到52小節為第二樂段,和之前比起來作者選擇了大小七和弦,突出了和聲效果,讓曲調變得更為動聽;53到68小節是最后樂段,延續相同的音樂素材,讓整個歌曲的旋律達到高潮。
作者對于此首樂曲的伴奏創作上,為凸顯出女子想念心上人的心情,選擇了兩類伴奏織體。在1到28小節,右手伴奏選擇連續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各個音型開頭都包含了十六分音符的休止符,左手伴奏是持續不斷的符點四分音符的變化。在左右手音樂伴奏之下就如同豎琴在撥動音弦,非常形象的表現出了江水流動的意境以及想念心上人的情感。青主這樣設置伴奏音型主要是借鑒和吸取了舒伯特藝術歌曲《紡車旁的瑪格麗特》,能夠看出作者在進行歌曲創作過程中也受到了德奧藝術歌曲的很大影響。從29到34小節開始,伴奏織體出現了變化,一開始在右手上流動的分解和弦應用逐漸轉移到左手,同時并未有十六分音符的休止符存在,伴隨著右手為持續不斷的和弦,把音樂推向高潮,彰顯出女子對愛情的堅貞。在33和34小節位置,作者選擇連續八度音程取代了之前左手分解和弦,右手則是根據旋律設置的和弦;35和36小節的樂段連接位置,右手伴奏又逐漸回到開頭帶有休止符的分解和弦[2]。
總的來說,歌曲《我住長江頭》屬于一首女高音獨唱曲目,整個樂曲旋律十分優美,情感也十分真摯,可以說是中西音樂充分融合的產物。作者在調式的選擇方面使用了我國傳統的五聲民族調式和西洋大小調式結合;對鋼琴伴奏的應用,吸取了西方浪漫主義音樂以及德奧藝術歌曲中的部分經驗,強調鋼琴對音樂旋律和聲樂烘托以及內心情感因素的呈現;在詞曲的結合方面,更加注重古詩詞聲韻和音樂的充分融合,非常形象真實的描繪出了女子想念心上人的情感。
綜上,本文對藝術歌曲《我住長江頭》的曲調與伴奏進行了分析,幫助我們更加深入的去理解這首歌曲所蘊含的意境與內涵,為我們更好的把握這首歌曲帶來了更大的幫助。在今天這樣一個新時代下,我們不僅僅要傳承與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應當努力提升自身對聲樂作品的鑒賞力以及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推廣,積極的借鑒和吸取其他民族音樂的精髓,這樣才能夠讓我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以及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真正占據一席之地。
[1]嚴文婧.《我住長江頭》的作品分析及歌曲的二度創作[J].音樂時空,2015(04):92-93.
[2]王悅.淺析中國近代藝術歌曲的演唱風格[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5.
J6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