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鐘升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音樂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王建民古箏作品的創新性研究
張鐘升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音樂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王建民是當代著名的箏樂大家,曾先后創作出了多部佳作。而創新則是這些作品的共性特征,表現在題材、技法和演奏等多個方面,對當代箏樂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鑒于此,本文簡要回顧了王建民的箏樂創作歷程,就作品的創新表現進行了具體分析。
王建民;古箏作品;創作歷程;創新表現
王建民(1956—),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當代著名作曲家。多年來,在教學的同時筆耕不輟,創作出了一大批民族器樂精品。如《第一二胡狂想曲》、《第二二胡狂想曲》、《天山風情》等二胡曲。《楓橋夜泊》、《西域隨想》、《幻想曲》等古箏曲。具體到古箏創作來說,從1989年起,王建民先后創作出了九首箏樂,包含《幻想曲》、《長相思》、《戲韻》、《蓮花謠》、《西域隨想曲》、《湘舞》、《楓橋夜泊》等。這些作品題材各異,風格多樣,充分體現出了王建民創新的創作理念和精湛的創作技法,對當代箏樂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通過對其作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中西合璧和雅俗共賞,一直都是王建民的重要創作追求。對此他也進行過精辟的論述。即中西合璧是西方和現代作曲技法和民族民間音樂素材的融合與創造,雅俗共賞則是“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結合,既有較強的可聽性,同時又有精美的形式和結構。近年來的古箏新作在數量上十分可觀,但是能夠為業內外所普遍認可的佳作卻相對有限,特別是一些專業作曲家的作品,由于在理念和追求上過于創新,導致演奏者和聽眾很難接受,使傳統和創新之間出現了斷層。對此王建民的做法是強調作品的“可聽性”,通過旋律優美和動聽程度的提升,充分滿足演奏者和聽眾的需要。可以看出,王建民的創作追求是十分明確的,更探索了一個切實可行的實現路徑,實現了“中”與“西”、“雅”與“俗”、“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契合。
題材是藝術作品的第一要素,因為是“表現什么”的問題,所以對作品成敗和質量高低有著決定性影響。從王建民的九首作品來看,其融入了很多傳統箏樂中從未有過的新素材。如少數民族題材。《西域隨想》是一首帶有鮮明維吾爾族風情的佳作,作品通過對新疆民族民間音樂的借鑒和加工,通過多用切分節奏、裝飾音等手法,充分表現出了維族爾族人民的熱情,展示出了一幅生動活潑的新疆風情畫卷。《戲韻》是一首取材于京劇的作品。在創作之前,作者曾對戲曲等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認為在加強自身保護和發展力度的同時,還應該開辟出更加多元化的傳承渠道,為新時期下的戲曲傳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參考。
王建民對西方音樂十分熟悉,對其作曲技法有著全面和系統的把握。當進行民族器樂創作的時候,他對中西兩種音樂技法進行了融合,使作品呈現出了中西融合的新風貌。如《幻想曲》,從標題上看,這是典型的西方音樂體裁,對此王建民特意采用了復三部曲式,每一部分的劃分都十分清晰。仔細研究作品則會發現,復三部曲式的多個部分,又分別是與中國傳統音樂“散—慢—中—快—散”的結構相契合的,可謂是匠心獨運。又如《蓮花謠》,中國傳統音樂注重旋律的橫向線性發展,與西方音樂的縱向發展有著明顯的不同,兩者各有特色。而王建民則嘗試將兩種特色進行融合。在《蓮花謠》的中板部分,“左手不僅僅是單純的輪指,而是在輪指的同時用左手大指彈奏中聲部的旋律。”有效增強了樂曲的流動感、立體感和層次感。此外在定弦、調式調性、節奏節拍等方面,王建民也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創新,展示出其對中西兩種音樂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為了使作品的特色得到更加鮮明地體現,王建民在創作的同時,也對演奏技法進行了深入探索,多種新技法的運用,為作品音樂的表現力增色不少。如拍擊琴板技法。在《戲韻》中,為了更好的與京劇相融合,突出唱、念、做、打的色彩,王建民采用了拍擊琴板的方式,模仿打擊樂器的節奏型,自然而靈活。又如肢體演奏技法。傳統古箏演奏中,手指是最重要的身體部位,而王建民在創造性的加入了其他肢體部位,獲得了新奇的音響效果。如《幻想曲》中,王建民讓手掌也參與到演奏中,獨創了掌擊琴弦低音區的技法。《戲韻》中,為了實現對伴奏樂器的模仿,又獨創了“掌擊弦”、“肘或掌壓琴弦”等,都使樂曲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表現。再如自由演奏技法。為了給演奏者更大的發揮空間,王建民經常在樂曲中設置自由演奏段落。如《戲韻》的引子部分,就是由左右手交替由慢到快的自由演奏。而《長相思》中,則用左手不規則的自由刮奏來配合主旋律,突出了一種憂郁和凄楚的氛圍。這些演奏技法的創新,從本質上豐富了當代古箏演奏技法體系,是具有開創性之功的。
綜上所述,“一直以來,古箏表演中所蘊含的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都受到人們深深的喜愛,具有較高的古典美藝術價值”。當代古箏發展之所以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大量佳作的問世。王建民先生不僅筆耕不輟,而且敢于大膽創新,從本質上推動了當代箏樂的發展,體現出了當代人對這門古老藝術傳承和發展所做出的特殊貢獻。因此在今天的古箏演奏、教學和欣賞中,理應對其人其作有充分的重視,并將創新性的體驗和表現作為重點,與創作者一道,使作品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完美展示。
[1]魏月明.論古箏表演藝術的古典美[J].當代音樂,2017(07):62.
J632.3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