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樹元
(商洛學院藝術學院,陜西 商洛 726000)
論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
吳樹元
(商洛學院藝術學院,陜西 商洛 726000)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素質教育理念的推廣,高等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并日益深化,在音樂教學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對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受各類因素的影響,高校音樂教學忽視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導致西方文化影響擴大,限制了民族發展。本文在對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關系作出簡述的基礎上,分析了高校教學視域下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障礙因素,并重點就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策略進行了探究。
高校;音樂教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發展
在漫長的歷史積淀中,我國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形式多樣的民族音樂文化,再現了各民族人文風采,其豐厚的文化底蘊,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對整個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從高校音樂教學的維度看,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是基礎,發揮了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對推進學生素質建設至關重要。日前,學術界關于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研究越發廣泛。
音樂本身作為一種文化形式,能夠豐富教學內涵,發揮心靈凈化效果。隨著時間的積累、歷史的沉淀,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內涵豐厚、形式多樣,聚合了人民的智慧,是各民族發展的成果展示,因而其傳承還有利于培育良好的愛國情懷。尤其是多元文化生態背景下,我國音樂教學既要汲取西方文化精華,又需深化本土文化底蘊,在此過程中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至關重要。具體而言,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是高校音樂教育的辯證基礎。通過細致地研究發現,每一部民族音樂作品背后都隱藏著一個小故事,濃郁的民族色彩及歷史氣息撲面而來,并在全球化態勢影響下,著力突出了我國音樂文化特色,以此占據了國際舞臺上的一席之地。所以,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應作為高校音樂教學的基礎內容開展,如此才能實現人才專業發展。從另一個維度講,高校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載體。高校作為人才發展主陣地,擁有其他機構無所比擬的教育資源優勢,應力擔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重任。由于民間文化組織明顯的不穩定性特點,單純地依賴其弘揚、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是遠遠不夠的,而大學生作為成長中的一代,是國家發展、民族興亡的未來。進行民族音樂文化傳輸,是高校音樂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
高校教學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構成,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應體現在各階段、各方面。但是,事實上,受學生、教師、教學等因素影響,高校教學視域下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面臨著重重障礙:
素質教育環境下,學生是教學主體,其內在動力機制表現直接影響了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實效,包括興趣、情感等。受多元文化生態影響,加之互聯網應用普及發展,當代大學生更偏愛流行音樂或網絡音樂,極少接觸民族音樂,對其背后的文化延展更是知之甚少。有些大學生甚至滋生了“崇洋媚外”心理,對民族音樂文化興趣不足,相關組織活動甚少參與,制約了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發展。此外,與其他理論基礎課程不同,民族音樂文化課需要以大量的樂理知識和音樂文化為依托,對學生而言可謂一種不小的挑戰。在邁入高等校園之前,很多學生并未對音樂進行系統地學習,理論基礎薄弱,民族音樂文化涉獵淺顯,造成了教學上的困境。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了更加嚴苛的要求,需要教師給予耐心的指導和孜孜不倦的教學。相關調研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音樂文化傳承教育的現狀不盡滿意,不同程度地表示存在壓力,學習參與興趣泛泛,久而久之出現了懈怠等不良情緒。因此,尊重學生主體,關注學生身心素質,有效組織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教育至關重要。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擴招之勢已成常態,生源數量急劇增長,突顯了高校教育能力不足,尤其體現在師資力量配備上。相當一部分學生表示,音樂大課堂學生眾多,而教師相對時間、精力有限,分散到自己身上的關懷較少,所作出的指導也不夠全面,對個人自我約束能力要求較高。在日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面對越來越多的學生,同時還承擔著諸多事務性工作,常常身心俱疲,對學生關懷自然有心無力。此外,這種工作現狀還使得教師很難抽出時間或精力從事教研相關工作,限制了其綜合能力發展,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知、了解不夠深刻,自是難以在學生中傳承,甚至某種程度上還削弱了教師威信、魅力,對學生參與興趣的激發弱化。究其根本,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除了與教師自身相關外,還受高校培訓教育乏力影響。因此,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首要解決師資支撐問題,切實了解學生發展需求,從數量和水平上加強師資建設勢在必行,以謀求更高的教學實效。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高校更多地關注學生專業發展,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意識匱乏。據調研實踐發現,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更愿意將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音樂專業學習上,參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積極性、主動性缺失。在現實的高校音樂課堂上,教師所有涉及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但無論深度還是廣度都表現了不同程度的缺失,沒有對教學資源進行深入挖掘,簡單地將教學定位于知識傳授,內容設計單一。如此,周而復始的曲目練習,極易引起學生枯燥感,對民族音樂文化精髓的認知與掌握也造成了一定障礙。此外,從教學方式上談,目前高校音樂教學仍舊以傳統教學方式為主,缺乏創新,課堂氣氛沉悶,亦會增加學生學習難度。很大一部分學生表示,單一的教學模式容易引起自身煩躁情緒,即使有心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但效果卻往往事倍功半,久而久之影響了學習興趣和信心。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要講求方法科學性、合理性以及創新性,如此才能保證效率和質量。
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是教學與學生發展的客觀需求,事關民族興旺、國家未來,對培育新一代綜合性人才意義重大。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結合高校音樂教學實際,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以下幾種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策略,以供參考和借鑒。
思想是行為的主導,決定了一系列實踐活動發生。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首要樹立師生良好的認知意識,強調其基礎性和重要性,確立宏觀指導目標,潛移默化中影響教學行為。值得提出的是,教師要深刻認識到: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復制或因循守舊,更重要的是在原有文化基礎上的突破創新,要著力突出民族這一特色,順應多元文化生態發展趨勢,既要強調外來文化科學、有效地匯入,又要注重本土文化傳承,兩手并抓,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民族音樂文化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此外,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教育的核心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并不因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灌入而轉移。因此,教師還需積極學習以生為本理念,充分尊重學生在音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對其進行思想、觀念上的引導,大力傳揚民族音樂文化,展示它獨特魅力的一面,使之植根于心里,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意識及習慣,為后續工作開展奠定基礎。
強大的師資隊伍支持,是高效音樂教學的前提和保障。從高校音樂課堂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維度講,教師是組織者、主導者和實施者,其綜合能力及素質表現直接影響了工作成效。新時期,高校必須要認知到師資建設的重要戰略地位,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適時加強相關投入,包括人才任聘、培訓教育等。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高校一方面要綜合審查自身教育承載能力,科學響應國家號召政策,統籌既有資源,吸收大量生源的同時,充分利用自身人才教育優勢,通過多種渠道任聘人才,合理控制師生配比,以保證學生得到充分的人文關懷和教育引導。另一方面,高校要定期組織培訓教育工作,針對音樂教師普及素質教育理念,如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等,確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任務及目標,結合學生發展需求,豐富教師理論知識涵養,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教研能力和引導能力等。而對于教師個人而言,則需積極參與各種培訓教研活動,汲取優秀教學經驗,了解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現實價值及需求,借助互聯網開拓視野,以提升自身業務能力。
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實現,就要打破傳統課堂模式局限,不斷創新內容、方法設置。具體而言,教師要善于挖掘民族音樂文化資源,明了其特點,結合音樂教學課堂實踐,有選擇性地進行融入,讓學生了然其背后的文化故事,激發其參與興趣,并在充分講解技術技巧的基礎上,通過引導演繹,使之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對民族音樂文化進行精準的分類,諸如文化特點、演繹風格等,幫助他們深刻認知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并有機地滲透到音樂課堂上,激勵他們自我認知、自主學習。此外,在教學方法設置上,根據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教育內容的不同,可選擇情景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合作探究法等。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優勢,整合民族音樂文化素材,制作精良的音樂教學課件,通過圖片、聲音、視頻等刺激學生感官,將他們置身于虛擬現實情境當中,引導他們產生深刻的感知,并組織其進行小組交流,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有效提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效果。
民族音樂文化學習講求一個互動交際的過程,在不斷的講評反思中獲得升華。同時,完善的講評機制還有利于指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教育創新改革,應體現學生和教師兩個主體。簡單而言,在一段精彩的民族音樂演繹之后,教師可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討論,鼓勵他們各抒己見,充分發揮其個性差異,引導其思考和總結在此過程中個人對情感、文化的感知,并精準地表達出來,做好相關記錄工作,促進同學之間的情感互換,從不同維度理解民族音樂文化。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切實發揮自身主導地位,認真觀察各學生小組動態,保證每一位成員積極參與發言,并就突出問題或奠定問題做好記錄工作。此后,教師要對學生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教育課堂上的表現情況進行講評,客觀論述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給予有效指導意見。如此通過師生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教學講評客觀性、全面性。此外,教師要需充分尊重學生意見或建議,利用講評反饋信息,在論證了其可行性之后,融入到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教育課堂改革當中。只有無限契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才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興趣,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不斷注入活力。
總而言之,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尤為重要和必要。在未來高校音樂教育創新改革并發展的過程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意義重大,是關鍵課題。由于個人能力有限,本文作出的研究有待完善。因此,作者希望學術大家廣泛參與此課題研究,可在本文論點基礎上作深度和廣度上的延展,結合高校音樂教學實踐,有針對性地提出更多有效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策略。
[1]劉榮蔚.關于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研究[J].音樂時空,2015(19):51-52.
[2]榮衛.芻議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J].藝術科技,2016(04):396.
[3]唐捷.論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J].戲劇之家,2016(15):79.
[4]宋楠.高校音樂教學中民族音樂的文化傳承研究[J].戲劇之家,2016(23):204+206.
[5]趙梅.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J].高教學刊,2017(04):96-97.
J60
A
吳樹元(1995—),男,漢族,寧夏石嘴山人,商洛學院藝術學院音樂學專業2014級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