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銘 吳 瓊
(江蘇省清浦中學 江蘇省淮陰中學教育集團清浦開明中學,江蘇 淮安 223001)
中學音樂教學模式初探
王子銘 吳 瓊
(江蘇省清浦中學 江蘇省淮陰中學教育集團清浦開明中學,江蘇 淮安 223001)
音樂作為藝術教學的重要組成,在影響學生基礎認知、提升藝術涵養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新時期教育背景下,音樂教學在教學目標、課程設計以及教學模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變化,基礎教育作為音樂教育的啟蒙階段,其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研究人員的重視。本文以此為立足點,研究當前基礎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模式,分析相應的現狀和弊端,并結合國內外先進管理經驗提出相關調整措施。
基礎教育;音樂教學;現狀弊端
新課標指出,各學科的教學方法應該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進行靈活調整,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音樂專業是一門兼具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的綜合學科,是專業聲樂教學與社會藝術實踐的融合體,需要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探索經驗并及時總結改進,促進音樂技能的提升。以此為教學理念,很多地區的音樂教學作出了相應的改進,涵蓋更新教學模式、設計課外實踐活動、拓展教學資源以及改進課程設置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與創造能力。
優質的音樂教學對學生藝術鑒賞能力的培養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從音樂學科設計理念層面來講,當前的音樂教學發展主要有四個目標:明確音樂發展導向與教學任務、完善教學體系、調整音樂教學進度與策略、音樂實踐活動的審核與評估。以上四方面教學目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教學標準的核心價值理念,即改變傳統單一注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積極創新的學習態度,促進基礎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充分結合,提升學科價值觀念。
在當前基礎教育音樂教學體系中,主要存在四種教學模式:傳統型教學模式。即教師按照特定的授課方案和傳統教材資源來進行教學,強調“教師主體”作用并限制學生的思維拓展空間,忽視學生的學科興趣、情感理念以及技能培養的期望設定;體驗型音樂教學模式。此種教學模式以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基礎認知為向導,通過激發學生的藝術審美意識和專業鑒賞能力來促進情感體驗,主要方法有音樂欣賞法、課堂演示法以及校外資源導入法等;實踐型音樂教學模式。這是一種以專業實踐為導向的音樂教學模式,側重完善音樂技能、藝術表現能力和節奏韻律感知培養,促使學生融入到作品本身的情感和旋律中;探究型音樂教學模式,即主要借助創設藝術表現場景來激發學生表現意識,并通過改變樂器種類、樂譜類型以及表演形式來考察學生專業轉換能力。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推進以及教學資源的不斷拓展,當前基礎教育的音樂課程教學已經形成以上幾種基本的教學模式,然而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課程設置不合理,重視度有待提高。很多地區的課程教學單一注重基礎學科的教學,如語文、英語和數學,難以平衡科學和藝術方面的課程教學,這一教學傾向在偏遠地區體現得更為明顯;其次,評價考核機制不健全,難以實現全面發展。部分學校的音樂課作為輔助課程進行學習,沒有固定的學時和期末測評體制,未對學生的音樂課程掌握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評價,容易導致學生的認知偏差;最后,課程進度不合理,學生難以適應教學體系。音樂教學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旨在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和實踐能力,實際教學過程應該考慮到各個年級學生認知特點,如低年級可注重清唱和基礎音調學習、中年級注重樂器和地區音樂體系的掌握、高年級則側重鍛煉實踐表演能力。
面對當前教學模式的應用弊端,根據國內外先進音樂教學方法和多年教學經驗,現提出以下幾種新型教學模式:
此種教學模式注重民間音樂在學校音樂教學中的奠基性作用,此教學法的創始者認為,每個地域都有各自傳承下來的音樂藝術作品,包含多類型的音樂要素和創作手法,選擇通俗典型的音樂作品作為日常教學素材,在提升學生對音樂作品基礎認知的同時,也促進了對地區傳統文化的吸收與借鑒。柯達伊教學法主要以歌唱教學為主,并融合音樂傳統要素、專業常識和實際運用能力到日常教學過程中,從基礎的單聲部韻律到伴奏、合唱等領域,均用清唱的方式進行教學,不摻雜過多的樂器輔助。以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音樂教學為例,此年齡段的兒童對音樂節奏與音感沒有明確的認知,但具有一定的音樂感知能力,教師可選用簡短的曲調或民謠來促進學生對五聲音階、手語理念的學習,鍛煉其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
此種教學模式的主要代表是達爾克羅斯的“體態律動理念”。概括來說,體態律動的核心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用聽覺去感知音樂和理解音樂,并根據音樂素材的節奏、力度、情感理念以及版塊分割來靈活調整律動模式,引導聆聽者將全身心都投入到音樂中來,把身體當成樂器來有針對性地表現出音樂動感和韻律節奏,并重新表達出音樂特點,有助于形成自己對音樂獨特的理解。這種教學模式在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中更具推廣價值,此階段的兒童學習理念更為自然化與靈活化,不拘泥現有的固定教學模式,此種教學手法通過創作與自身特點相適應的動作節拍,用動作來展示音樂節奏,一方面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節奏感,另一方面對學生的聽覺效能、創作能力與表現熱情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這種模式主要包含兩點內容,“參與”指課堂上師生共同對特定音樂素材進行分析整合,并探索新的音樂表演方案;“體驗”則是以學生為課堂主體,融入到多類型的課外音樂實踐活動中去。如在教授《太陽出來喜洋洋》這首歌時,教師可先播放原素材,分析作品的韻律節奏、曲調分段以及樂器伴奏等特點,鼓勵學生進行錄音試唱,同時繪制旋律線和擊拍類型,之后選取其他民間音樂進行對比,分析兩者在取材特點和音樂表現手法方面的不同。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不同類型的音樂素材在學科理念層面上的區分,提升學生對樂譜構成、樂器選用以及節奏調整方面的認知。
綜合來看,音樂課程教學模式應該緊跟課程發展理念,力爭從全面創新的角度出發,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感知音樂教學與社會實踐、自身發展方面的相互融合,促進藝術內涵的有效提升。
[1]孫淑佳.基礎教育音樂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的運用[D].上海師范大學,2003.
[2]范存嘉.建構主義理論下基礎音樂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
[3]趙燕.新課程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模式的現狀調查與運用研究[J].音樂時空,2014.
[4]曹曉晶.“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高校音樂教學的可行性分析[J].藝術教育,2016.
G622
A
王子銘,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清浦中學藝體處副主任,淮安市教育局教研室兼職音樂教研員,淮陰師范學院特聘師范生導師,中國聲樂學會會員,江蘇省音樂家協會會員,淮安市“533英才工程”學術拔尖人才,2017年淮安市中考音樂學科命題組長,多次擔任省教育廳教師基本功大賽、省音樂優課評比評委,多次開設省、市、區級音樂教學講座。曾獲:江蘇省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一等獎、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等多項省市表彰;吳瓊,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淮陰中學教育集團清浦開明中學音樂教師,江蘇省音樂家協會會員,淮安市鋼琴學會理事,淮安市音樂優質課比賽一等獎,省教育廳“名師送培”授課教師,多次獲得市教學設計、教學論文評比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