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希
(運城學院,山西 運城 044000)
打擊樂教學從技巧到情感的升華
朱家希
(運城學院,山西 運城 044000)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無論是創作者還是演奏者,都賦予了它無限的情感。打擊樂是音樂大家族里面的一個分支,想要演奏出一首能走進人心靈的打擊樂作品,要求演奏者能賦予作品無限的情感,身臨其境的感受作品的意境。一首沒有情感的打擊樂樂作品如同一個行尸走肉的人,是沒有靈魂的,所以在打擊樂教學中,教育者要注重從學生情感與作品的融合。
打擊樂;教學體驗;情感交流;意境
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在打擊樂教學中也遵循這一個類似于這樣的道理,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打擊樂時,在授予技巧的同時,要注重情感體驗。教育者要讓學生在學習動作與音符的時候,用心去感受創作者在創作時內心的感情,理解了其中的意境,才能將演奏出打擊樂作品的靈魂,掌握音樂的真諦。如何在打擊樂的教學中實現從技巧到情感的升華,培養出專業的打擊樂人才,是打擊樂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
音樂是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創作者在創作作品時,必然賦予自身的感情以及當時的情景。老師在教學一首作品之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對作品進行解讀,一、作者所處的年代、社會背景。不同年代和社會背景下產生的作品,所傳遞的感情是不一樣的,著名的打擊樂名曲《龍騰虎躍》就是渲染了一種極其歡樂的氛圍,整個作品在演奏過程中需要演奏者帶著激動、興奮、喜悅的感情;當樂隊在演奏《義勇軍進行曲》時,其所賦予的情感又是截然不同的;二、分析每一個創作團隊和作者的創作風格,這一點音樂與詩歌、書法是一樣的,不同的詩人、書法家都具有自己的風格與特征,不同的打擊樂團隊也有屬于自己的特征和習慣;要讓學生知道在練習不同的曲目時,賦予不一樣的感情,這就要求教師在對每一首曲目教學之前,對它的創作背景進行解讀。
任何優秀的訓練技巧和過人的天賦都不能取代對基本功的訓練,打擊樂的基本手法和音律的訓練是一個很枯燥的過程,但是這一塊的訓練又是最嚴謹最重要的,老師在這一環節中一定要嚴格把關,無論是多么天賦異稟的學生在這一步也不容許松懈。在這段枯燥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一些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既能記憶深刻又不覺得厭煩。如,色彩突出重點教學法,在音樂中,每一首樂曲中的每一個中的每一個音符都蘊藏了作家在譜曲時的心情,與其它音樂不同的是,行進打擊樂樂曲中沒有音高的符號,因此表情記號、休止符號等細微之處就成了學生在學習時需要重點關注的地方,因為每一個符號作曲者都賦予了它無限的情懷。為了讓學生能深刻的記住這些微小的地方,教師可以用不同的顏色,將重要地方標識出來,這樣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的記憶更加深刻。
對作品的創作背景、作家的譜曲風格有一定的認識之后,加上嚴謹的基本功訓練,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打擊樂演奏者,就差最后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從技巧到情感的升華。技巧與情感的合二為一,需要環境的渲染和教師自身的感情教學引導。
一般情況下,學生的生活經驗、人生閱歷以及知識儲備都不及老師,不同的樂曲有著對不同的情感需求,因學生經歷簡單,經常會出現無法與樂曲所表達的感情產生共鳴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教師自身先投入情感,身臨其境,體驗作家譜曲時的情緒,然后再通過語言和肢體的描述對這種情感進行傳達,讓學生能理解其中的意境。在科技發達的當代,教師還可以通過能夠表達類似情感的影像資料的播放,特殊案例的講解,讓學生從一個生動形象的例子中去體會打擊樂中的感情。
情感的教育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有教師每一次的演示中都投入真實的情感,將自己的生活閱歷、人生感悟都融入音樂中,由音符傳遞到學者的靈魂里,通過長期的浸染去影響學者的心境,才能讓學者體會那種感覺,突破在演奏上演奏“無情之音”的瓶頸,這便是大師與演奏者的差距所在。
無論是教師還是影像資料等的渲染,對學生來說都是外界的感情。想要演奏出一首經典的、扣人心旋的打擊樂作品,需要演奏者具有一種從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一種感情,用心去感受手中的動作、敲打的每一下節奏,這樣的作品才能使觀眾產生共鳴。所以教師在渲染學習氛圍時,第一步是讓學生理解樂曲所表達的感情,第二步則是引導學生,讓他們訴說出自己的體會、心得以及相似的情感體驗,這樣學生在演奏時才能賦予作品靈魂,否則即使演奏者明白樂曲需要表達的情感,但內心卻無法運用到演奏中,這樣演奏出來的只會是一部沒有靈魂的作品。
一名優秀的打擊樂演奏家,需要有充分的知識儲備,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豐富的閱歷,讓學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豐富自己的感情生活,體驗人類一生需經歷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等人生八苦,才能讓學生更加恰當、更加合理的開展二次創作,其實演奏者的每一次演奏都是一次獨一無二的創作,每一次的演奏會因為時間、地點、人物、內心心理活動不一樣而導致感情產生微妙的變化,體現在演奏中也就是不一樣的,所以打擊樂演奏者在演奏別人的曲目時,也是對曲目進行的一次二次創作。
音樂之美在于每個聽眾聽到都有不同的感悟,所謂“同音不同意”即是如此。演奏的手法可以通過反復練習,得到加強。長期的練習或許在手法上可以讓一個演奏者達到與大師相差不大的境界,可要再進一步的突破,就得演奏者在生活中去感悟,不只是音樂源于生活,世間的一切靈感來自于生活。生活不缺美好,缺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和對生活的冥想。打擊樂教學從技巧到情感的升華是演奏是水平提升的瓶頸,有情感的音樂終究能遇到懂它的“子期”,而沒有感情的音樂如同一個沒有靈魂沒有思想的人。
G642
A
朱家希(1980—),男,運城學院音樂系講師。